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30刘新
刘新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而将这样的多元智能理论注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就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简要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主要指出每一个人具备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等在内的八种智能,而将这些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最终有效地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开发语言智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智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生進行沟通和交流、解释和讨论一些话题的前提,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语言智能的培养,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智能的开发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实施教学,让学生进入到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中,进一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开发其语言智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授《我爱这土地》这一堂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真挚的热爱之情,我是这样做的:首先,为学生播放全诗的名家朗诵版,让其学会初步正确地划分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经历,并让其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先进行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情感;接着,为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音的字词;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围绕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发表自己的看法,逐渐实现情感的升华。
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把握文章主旨脉络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语言智能的开发,教师也不能忽视其逻辑智能的培养,因为采用逻辑性的思维方法去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逻辑思路的基础上,真正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最终有效地开展探究,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具体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教师可以采用多元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以增强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分析能力,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加强对全文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为了让学生经历自主阅读学习,掌握“花儿红的原因”,同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首先让学生划分段落,掌握这篇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这时,学生经过初读,将课文划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第2~10段):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第11段):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这样一来,学生在这清晰的结构下开展了进一步的学习,我接着提问学生:“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致得出:“按由内到外、由主到次,由花儿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来进行描述,进而说明了花儿红的原因。”可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
发展音乐智能,推进语文情感教学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美文情绪激昂、言辞优美,但是受课堂时间的限制,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文章技巧的讲解、文章句子的积累,这固然没错,但是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发展其音乐智能,并借助音乐进一步感受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所营造的音乐世界当中,借助音乐智能,让其通过倾听歌曲以及背景音乐,结合文章内容,使学生产生节奏感、愉悦感或是沉重感等等,进一步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雪》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体会其意境美,进而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我为学生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北国风光……分外妖娆”所传达的豪迈情感;接着将音乐转向低沉,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所表达的情感……如此通过配乐的方式,不仅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整首诗词的情感,最终激起学生内心奋发向上的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要将这些智能培养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而逐渐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