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信息技术学困生的转化
2018-05-30刘亚莉
刘亚莉
本文笔者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病因
初中信息技術学困生的成因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后累积而成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关注这个群体,剖析他们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找准病因。
外部因素
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问题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有效衔接,并在其基础上螺旋上升。调查发现,部分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没有得到正常开展,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转化成信息技术学困生。
信息技术课自身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一方面,学校硬件设备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家庭是否具有相应硬件设备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能否设计有效的活动,能否鼓励学生主动分析、探究,都是学好这门课的重要保障。
内部因素
1.学习能力弱,知识迁移能力差。
2.学习方法低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心理因素:缺乏自信、依赖心理、懒惰心理
研究对策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点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源性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精心准备。
以主题贯穿始终,用活动展开学习
教师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多个活动,这几个活动要有内在的联系,或平行并进,或层层递进。比如,在学习wps文档的图文混排部分时,以制作低碳宣传海报为主题展开,呼唤大众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教师可精心设计三个活动:分析海报的组成要素、分组设计制作海报、分组展示海报。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关爱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学生习得新知的主阵地。学习是否能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中展开,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自信、情绪高涨地学习,才能在师生轻松和谐的互动中产生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体系。
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引入、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在学习《数据处理与统计》一课时,恰逢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因此我创设了以“我是比赛计分员”为主题的情境。首先,我提出问题:“如何做一个计分员?”并引导学生分析计分规则,接着我提出:“如何快速、高效地计算分数?”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因为学生都关注自己班级选手的成绩,所以会主动查看学案,了解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主动尝试、合作探究,学生掌握了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通过不断地在情境中学习,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是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
只要多维度评价学生,多一把评价学生的尺子,就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时,教师应适时予以肯定与表扬,使他们细微的可贵之处熠熠生辉。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通过一个个闪光点,用心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之门。
在《图片的获取》一课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我发现李X居然会使用PrintScreen键获取图片(出现闪光点)。这个学生平时不遵守纪律,在课上大声说话,经常迟到。而我抓住了这个闪光点,在交流环节中请他为大家介绍,大家的赞叹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此时我再适时给予表扬,放大其闪光点,他听后顿时出现自豪的神情。我对他的肯定,使他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摘掉了信息技术学困生的称号。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措施
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快,学困生只有习得学习方法,才能主动探究、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参与者。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理论、问题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策略。
运用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迁移是心理学的重要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当,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教学进一步拓展与提升,还可以在技能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能力。具体需重视以下方面:本学科内部的迁移、与其他学科的迁移、与生活实践的迁移。
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应用多种方法,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恰当运用,相信一定能做好信息技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