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知识是“找”来的

2018-05-30彭靖

天津教育·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迈克内化大师

彭靖

现国内的义务教育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也多以教师生动地讲、学生机械地听为主,过分强调教师,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下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单纯地展示答案,不如展示如何去寻找答案。在阅读完《音乐课》后,我了解到许多学习的方法以及在学习中被大众忽视甚至遗忘的因素,重新认识了学习的本质。为了将从书中获得的感悟与知识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希望能给正在苦于学习的人一些启发和帮助,对改变社会教学的一些现状有所帮助,特地写下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心得。

虽然这本书名为《音乐课》,故事也以传授音乐为中心展开,但其中所述内容早以超出音乐这一范围。与其说是在讲述如何学习音乐,倒不如说是如何去学习知识,且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令人耳目一新,是在传统教学中难以见到的,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认识。

“所有已知的或未知的知识都是已经存在的,就像空气一样飘在空中,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你想要的知识。”其实知识本身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眼前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知识。如:我们所呼吸的空气约有80%的氮气、20%的氧气、1%的稀有气体和1%的二氧化碳与其他物质;说话的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人与人之间所说的语言属于交际知识、心理知识;不同地区的人又有不同的方言,不同国家又有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是知识,然而我们对眼前的某些知识毫无知觉,一是我们并不需要或不感兴趣那些知识,二是那些知识被掩盖了起来,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方法才能找出来。因此,为了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就需要去“找”。学习知识便是找知识,找到能够充实自己的、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同时,发现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

“我不能教你,是因为没有谁能教给另一个人任何事,你只能教你自己,除非有一天我能把你的脑袋敲开,把知识灌到你的脑子里,否则我什么都不能教你,我只能展示给你。”由于体制原因,现今的大多数教育仍以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为主,多数人自上学起便以为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所有脑中所学都是教师教的。但是,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出的学生的成绩却有优劣之分呢?知识确实是从教师那里得来的,但教师并不能教给任何人任何事,只有自己才能教自己,学习知识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知识的展示者、分享者。教师将知识展示一遍,学生则将知识捡起,将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这便是教学。学与不学,学会与学不会,都由学生决定。

但是,为什么同一个学生,有的教师教得好,有的教师教得不好?因为教师展示知识的方式不同,学生的接受方式也会有所差异。知识是固定的,但展示的方式却是灵活的,每个学生有着迥然不同的寻找或接受知识的方式。“所有已知或未知的知识都在这儿了,就在此時此地,如果你能调到正确的频率,就能获得任何你想要的信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频率不同,学生自然难以找到知识。因此,教师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频率,尝试与学生对接。

“他总是用问题来回答我的问题,这几乎成了他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虽然常让我感到一头雾水,但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是自己找来的,但找的过程也有难易之分。在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教师们生怕学生难以找到知识,便极尽所能地将知识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找到;或是教师努力调整自己的频率,与学生对接,让学生能更轻易地接受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不费多少功夫便能找到大把知识,但久而久之,学生找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如同一只野兽经过饲养后失去了捕猎的能力。学生太容易得到那些知识,一个提问便能够从教师口中得到答案,丝毫不用思考,只需接受即可,也就渐渐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所以,不能让学生这么容易找到。“问”是找到知识的好方法,在教师展示答案之前尝试反问自己,探索答案,即使是教师展示的知识,也要保持疑问。迈克从来不让“我”轻易得到答案,在“我”向迈克提问时,迈克总是反过来问“我”,即使“我”绞尽脑汁仍无法想出,迈克也只是给个指引或是提示。“如果你问自己一个问题,问到足够多次后,答案自己就会出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与提示往往比简单直白的展示更为有效,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找得多了,追踪知识的本领也就会日益精湛。

“如果正确引导的话,情感是威力无穷的。即使是一个平凡的演奏家,只凭情感也可以打动所有的听众。”在找寻的路上,空有“问”这一招是不行的,还需要学会利用情感。也许大多数人都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更多的是因为情感在驱使我们这么做。小时候,不想学习、写作业,在父母的 “威逼利诱”下,恐惧驱使着我们。面对高考,在周围环境的鼓舞下,我们激情澎湃,寄托于未来的幸福驱使着我们。之后,我们成熟了,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了知识的魅力,对知识的热爱驱使着我们。是什么让远在他乡的游子依然思念故乡?是什么让相隔千里的情侣依然相信对方?又是什么能让一位母亲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孩子?没有情感的支持,就无法在寻找知识的路上走太远。

情感的力量是强大的,正面情感往往比负面情感更为强大,而控制情感的关键则是动机。“单纯、诚挚的动机会激发出任何情感美好的一面。”为学习找一个单纯美好的动机,倾注强烈的情感,知识也会听到你的呼唤,然后回应你。

“只有两个原因可以让你在小小年纪就成为英语大师:一是处于英语环境中,二是用英语与人交流。”在找知识的路上,我们掌握了“问”,也倾注了情感,但仍然不见得学有所成,这时便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的环境,另一个就是知识的交流。并非找到了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其中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长期沉浸在一个浓烈的学术氛围中,我们会不停地用知识进行交流,使用过程中,知识便会自然而然地内化进大脑,即自己教会了自己。使用的过程是练习的过程,练习确实是内化知识的好方法,但仅仅是一个内化知识的手段,“通过反复练习,你不就是在说服自己的肌肉和大脑,让它们相信它们实际上会这种弹奏方式?”一旦说服了大脑和肌肉,便可相对减少练习。不要迷恋练习,要清楚自己练习的目的。处在知识的环境中能够将知识运用得更加自如,而与大师在一起则能让你寻找更多的知识。大师身上的知识往往更加纯粹、更加广博、更加精确,展示的方式也更为深邃,所展示的知识自当非同一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大师在一起是成为大师最好的方法。

通过“问”,捕猎知识的能力会得到提高;通过倾注情感,使得我们可以长时间地学习;而通过处在知识的环境中、与大师交流,则能让我们成为知识的大师。不过,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认为所有的知识早就存在的,我们所做的只是将它们找出来并消化它,而不是去创造知识。有人问米开朗琪罗是怎样创造出那么美妙绝伦的雕塑时,他说:“我没有创造它们,它们是已经存在的,我只不过把它们周围的多余的大理石弄走而已。”

知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创造知识便无从说起。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引导,而不是单纯地展示。学习就是找知识的过程,“找”的主体是学生。找知识的方法则是:保持质疑并积极思考;有一个单纯的动机引发积极的情感;找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常与大师交流。掌握这些方法,学习就能够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迈克内化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嗨,迈克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吹牛大王迈克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