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归因理论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对措施

2018-05-30罗鹏举

天津教育·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归因职业指导困难

罗鹏举

归因理论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他认为归因理论是一种判断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动机的理论,而这一理论的行为动机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运气和所做事情的难易程度等,人为因素包括个人的情绪、态度、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如果一个人将自我行为归因于环境,那么他们将不会对行为负责;反之,如果他们将问题归因于自我,则必须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进一步将成败的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归因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心理活动和行为期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通常,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成功与失败的事情之中寻找原因,这就产生了因果关系影响其他社会事件的推断和预期的行为结果。进一步将这些原因分为以下六个因素:个人的素质能力、事件的难易水平、工作的努力程度、身体与心理状态、运气成分和其他因素。

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对措施是目前所有行业内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各大高校和相关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见解,常见的有政府角度、学校角度和学生的个人角度三種。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适当地为就业难的大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或是加大社会保障援助等;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可以不断地提高师资力量,依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来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并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进行完善;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自我完善、不断地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主要的关注点。

对于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高校及相关学者应不断投入精力,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归因理论强调个人归因对后续期望和行动的影响,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试图从这一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于归因理论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研究现状

从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基于归因理论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四个方面。例如,由于个人能力、心理以及身体状况或原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针对这些因素,一些学者也对某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文科专业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基于归因理论,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根据伯纳德·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笔者将大学生就业困难分为以下三个维度,以期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做出一些理论贡献。

内部或外部因素

根据影响因素的来源,伯纳德·韦纳将其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影响因素无外乎来自个人的内部条件或是环境的外部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不同原因进行内外部的分类归因,其中,内部控制因素包括能力、努力程度、身心状况,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均属于外部控制因素。而内部控制因素具体包括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就业主动性、身体残疾等;外部控制因素包括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不对等、有限的社会资源等。

稳定或不稳定因素

伯纳德·韦纳对稳定的定义是,当事人认为它们是否在性质上具有稳定性,在相似的情况下是否具有一致性。从理论上来说,稳定因素包括性别、身体状况、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匹配情况以及个人核心竞争力等;不稳定因素包括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个人运气成分、个人的努力程度等。在以上提到的六项因素中,稳定的因素不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难度,其余的四项则属于不稳定因素。

可控或不可控因素

可控性是指个体的自我感知影响因素是否可以由个人意志来决定。具体而言,可控因素包括个人努力不足、抗压能力有限等;不可控因素包括社会需求、个人能力和家庭现有资源等。在以上提到的六项因素中,个人的努力程度是由个人意志所控制的,属于可控因素,其余五项则属于不可控因素。

基于归因理论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对措施

归因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存在因果联系,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会对后续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这种因果关系,当事人会进行社会推论,并预测行为。例如,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将预期中出现的失败归因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后续的就业过程依然不会十分理想;如果归因于运气不好,后续就业的热情则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为,归因差异直接导致职业选择的差异。当前,归因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起到帮助性作用。

准确归因

当一个人就业失败时,自然会对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类,并通过失败的经验来修改或加强先前的归因关系。如果一个人考虑到失败时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等方面,学生选择职业的热情就不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如果他把失败归咎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家庭关系和个人能力,他仍然会预测到未来找不到工作的后果,从而降低自己的求职积极性。简单来说,根据伯纳德·韦纳的四个共同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不可控制性。在这一方面,个人辅导的理想归属是个人努力的程度,因此教师需要在辅导过程中将学生往个人努力的归因上引导。

建立认同

笔者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提出职业指导教师应充分地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和社会因素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促使学生在就业时积极地面对各种困难。或者,职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将就业困难定位为自身的努力不足,而不是因为外部不可控或其他内部不可控的原因。这个过程虽然可能会花费师生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也应该确立其为咨询过程中心部分的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某些顽固的思想,在咨询和指导过程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引导他们。

合理预期

在建立合理的因果归因关系后,个体会形成新的期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将期望转化为行动,引导学生产生因自身努力不足而未能成功的归因,并在行动过程中加强归因的改进。此外,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轻易认输的意志力。

避免误区

首先,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之间的关联应保持一致性。职业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双方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成功和失败,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意见上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切忌为避免与学生的从属关系而匆忙地去教化学生,不可一味地急功近利。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努力地引导学生释放思想,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

其次,归因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归因需要足够的证据得到支持,如果证据信息不够充分,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作为职业指导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定位学生的就业困难原因。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高估个人的能力,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人归因信息来源不绝对准确,从而受到社会经验不足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制约。此时,职业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内外部的就业因素,确保归因信息来源的全面可靠性。

最后,由捷径引起的错误。心理学家卡内曼和特威斯认为,人们并不总是根据他们所能够控制的理性思维行事,相反,他们注重节约心理能量,更乐意寻找捷径,得出一些结论。这种定式思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归属的方向,在这一方面,职业指导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这些定式效应思想受到的不良影响。

猜你喜欢

归因职业指导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困难我不怕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选择困难症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有困难,找警察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