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不再叹伶仃
2018-05-30林彦臣王孝经
林彦臣 王孝经
港珠澳大桥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由中国交建设计施工。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之最。
面对攻克世界级难题的重任和外海恶劣的条件,面对这样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全体参建员工凝聚起新时代的“主人翁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铁人精神”和“工匠精神”,坚守“建百年大桥,创一流工程”的共同信念,从运输钢圆筒的“每一船都是第一船”,到鋼圆筒振沉的“每一个都是第一个”;从基槽开挖的“每一斗都是第一斗”,到沉管预制安装的“每一节都是第一节”,敢为人先、挑战极限,攻坚克难、持续攻关,创造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条裂缝的神话、创造了连续高强度施工设备无一次故障的奇迹、创造了多年生产无事故的安全纪录、创造了全世界最整洁最温馨的的管理佳绩,筑就了世界级的伟大工程!
钢丝上行走
中交岛隧建设者要在软土地基上建设长6.7公里、基槽开挖深度达50米、沉放水深达45米的海底沉管隧道。
沉管隧道建设是一项全过程高风险工程,几百道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给整个工程带来巨大风险,工程本身和建设者都像“走钢丝”一样,走出去就不能回头,更不能失足一步。
对岛隧建设者来说,很多工序都是重复、简单、枯燥的操作,极易引起人心理上的疲劳、懈怠和焦躁,这就需要每一位建设者时刻保持一种工作激情和斗志,在长期的过程中持续“在状态”,把每一次看似简单重复的操作都做得一丝不苟、合乎规范。况且,施工现场全部位于临近港澳的外海及三个“孤岛”上,作业人员以80后、农民工为主体,环境反差大、工期超长、作业重复,建设者自始自终处于高标准、高强度、高要求工作状态,这给队伍建设和管理带来极大难度,对所有建设者的身心都是一个长期的巨大考验。
沉管隧道安装有一个核心的系统——压载水系统,涉及到数十个海底阀门、上百个控制节点和接头,还直接关系到排水动力、通信系统、监控系统等多方面,100多条主线,1000多条支线,错综复杂的管线从密封的沉管里接通到“津安3”指挥舱控制中心。沉管安装过程在水深40多米的海底封闭环境下通过控制线缆进行无人对接,这些管线如同连接大脑和身体各部位的神经,每一个接点都必须连接到位,每一条线路都必须保证通畅。在沉管安装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细微环节出现故障,轻则导致安装的失败,重则酿成重大事故。
沉管压载水系统安装维护这一环节是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极为关注的环节,2013年初,他经常来钳工班检查工作。为了保障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林鸣不断指导工区增设库房,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对各种关键分类、规范存放,每一件设备都要进行编号,每一个蝶阀都要标明使用的次数。同时,他还要求工区为钳工班搭设工棚,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周到服务和保障,让现场作业人员能够舒心生活、快乐工作。超级工程绝对不能有什么万一,林鸣专门给全国大国工匠典型、钳工管延安及他所在的钳工班提出要求:“一丝不苟,不让隐患出坞门。”工区把这个要求制作成了标语,立在钳工班维修基地的旁边。这个标语就成了钳工班的警示器,管延安他们每天一上班就会看,时时刻刻在警示钳工班把设备维修、管理都要做到100%。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桥、岛、隧一体化的世界级交通集群项目,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是一项无论建设规模、质量标准、技术难度,都堪称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这是一个‘靠得住、能干事、在状态、善合作的领导班子,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党员队伍,这是一个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攻关之际顶得住的过硬团队。
除了钳工班,还有分布在潜水作业队、“振驳28”、“金雄”轮、隧道管内、“津平1”、试验室等施工环节和关键工序的船长、技术员、现场工人,大家都形成严格的工作标准,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在沉管安装船上,总船长刘建刚写下了“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话,制作了十个相框裱起来,送给相关岗位人员以此共勉。
海上的鏖战
这是一个“靠得住、能干事、在状态、善合作”的领导班子,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党员队伍,这是一个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攻关之际顶得住的过硬团队。
2013年5月,港珠澳大桥第一节沉管安装,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带领作业团队开始了我国外海沉管安装的首次尝试,十几家中央和地方媒体以现场直播形式聚焦现场,可谓举世瞩目。然而,在E1沉管最后一次沉放完毕后,沉管管艏与暗埋段匹配端高程误差11厘米,这和设计允许的最大精度误差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让沉管安装一度停滞。
面对突发事件,林鸣决策团队没有退缩,他们沉着应战,坚守一线,研究原因,商定对策。从2013年5月2日上午10时沉管出坞开始,林鸣一直盯在施工现场,和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讨论编队、浮运、转向、系泊、沉放等每一个细节,下达各种指令,几天连轴转,没有合过一次眼。大家劝他休息,他拒绝了,“我盯在这里大家都踏实一些,也顺便在脑子里过过电影,想想究竟还有什么做得不足的地方。”5月4日凌晨1时,决策团队安排潜水作业队开展清淤作业。林鸣又像往常一样,自己走出指挥舱来到甲板上,一边看着现场工人紧张施工,一边进行缜密思考,关注着现场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关心着现场每一位工作者。
黄维民负责安全保障,需要不断地与海事、渔政现场护航团队沟通协调,带领安全员不间断地进行现场各个岗位的安全检查,确保大家作业安全;宿发强负责现场人员和设备的统一协调,每一项指令下达后,他们都会冲在最前面去一遍一遍地检查落实。在连续96个小时的鏖战中,领导团队都坚守一线,责无旁贷冲在最前面,吃苦熬夜最多,累极了困极了就找个角落靠着打个盹,甚至倚着栏杆眯一小会儿缓缓神,他们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沾过床边。
在现场作业团队激战各种困难的同时,项目党委副书记杨增林在一百多米外的西人工岛岛头设立后勤保障临时指挥部,坚守在岛头及时了解現场需求,随时协调保障,给予现场人员最大限度的生活和精神支持,不断给现场加油鼓劲。工区党总支书记高瑜山在沉管安装船上的脚步没有停过、电话也不断的打进打出,在整个过程中他关注着每一个人的状态和需求,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了解现场人员的情况,及时调配后勤物资保障,送水、送饭、送药、送咖啡等等,就是要让大家保持精力和体力,保持工作的状态。
刘建港是安装船的总船长,也是安装船党小组组长,从第一节沉管绞移出坞,刘建港一刻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一直盯在操作台前指挥。等到沉管安装成功的时候,他已经连续6天6夜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身上的衣服连续7天没有换过了,闷热潮湿的空气更是让整个人难受至极,自己的宿舍明明就在船上,可他没有踏进去一步。加上出坞准备工作,刘建港比别人多熬了2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通过涂抹风油精等各种方式让自己保持清醒,连续的昼夜鏖战让他连洗个热水澡的精力都没有,完成沉管安装后就倒头睡着了。
张建军是生产经理兼海上支部书记,他负责的基床铺设施工是沉管安装的基础,是沉管能否顺利安装的关键。在首节沉管安装出现高程超标的时候,由于是在国内首次进行深水碎石高精度整平,大家在质疑是不是碎石基床做的不好,他却斩钉截铁地喊到:“我以党性担保基础施工没有问题。”虽然在沉管安装前对碎石基床进行过验收测量,但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他带领潜水作业队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拿着卡尺在每一条垄选取5个点进行探摸检查确认,确保碎石基床完成符合设计标准。
王汉永是沉管安装船“津安3”的船长,由于缺乏操作经验,在进行系泊时M缆卡在了护舷轮胎与船体之间,导致钢丝绳出现混乱。他第一个冲上去矫正钢丝绳,紧接着起重班长徐兆温带人一起过来帮忙,堪称国内最大型号的钢丝绳,直径超过十厘米,那绝不是几个人能扯得动的,再加上钢丝绳上全是润滑油,大家顾不上油污、顾不上辛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钢丝绳矫正过来。沉管安装完成后,他就在安装船锚机的角落睡着了。
经过五天四夜96个小时的海上鏖战,E1管节顺利安装就位,世界最大的沉管圆满完成了与西人工岛的“海底初吻”,创造了中国跨海大桥隧道建设的记录,取得了岛隧建设“第二战役”的完胜。这不仅是对岛隧工程建设核心技术的考验,更是一场对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和所有劳动者意志力极限的考验。
铁打的团队
2016年1月24日,距香港大屿山仅数百米,一艘施工船缓缓驶离施工海域,“振驳28”抛石夯平班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这条6.7公里长的海下巨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庆功汇报会上,从林鸣手中接过“铁打的团队”锦旗,“振驳28”抛石夯平班党小组组长、技术主管翼晋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这个用青春、热血和责任筑路海洋、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42人团队,1291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只为圆一个三地人民的世纪梦想——桥连港珠澳,天堑变坦途。
2012年,勇敢探索,奋勇前行;2013年,重重险阻,逐个击破;2014年,干劲十足,高歌猛进;2015年,携手并肩,最后冲刺;2016年,苦尽甘来,完美收官。2018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就是“振驳28”抛石夯平班这几年艰辛而又光荣的坚守历程。
刚开始的时候,“振驳28”的条件非常艰苦:8个人挤一个集装箱;戴着安全帽、穿着救生衣,蹲在甲板上吃饭成了伶仃洋上一道别致的景色;能够在下雨天“不淋雨去上食堂打饭”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2013年6月,项目总部对“振驳28”进行了全面改造,在船上搭起了联排别墅,购置了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运动器材。改造完成后,生活、工作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环境还是十分艰苦。日日海浪为伴,台风、寒潮、暴雨、大雾轮番来袭,设备故障,标高控制,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作为沉管隧道基础施工的前哨,建设者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抢抓施工。
抛石夯平班党小组的3位党员都是年轻的80后,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活,还要做好这些同龄人、90后弟弟们的心理辅导。党小组组长翼晋的妻子也是一名岛隧建设者,平时在唐家的施工总营地工作。20多公里的大海成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天河,平时半个月能够见一面就不错了,忙的时候翼晋一个多月都下不了一次船。
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和坚守,这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一个个关键节点,坚定信念,携手并肩,一步一步向前走,走过彷徨,走过痛苦,换得了一个新天地。
这仅仅是岛隧建设者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很多。
在人工岛岛上建筑设计攻关中,设计团队以对工程高度负责的专业态度,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精益求精,呕心沥血,四易其稿,经过近两年奋战,完成了岛上建筑施工图设计,绘就了“珠江口地标性建筑”的宏伟蓝图。办公室不灭的灯光,照耀着设计人员伏案工作的身影;一沓沓精美的图纸,见证着设计团队务求完美的孜孜追求。
在E20安装前关键设备“突发故障抢修”赛中,一群平均年龄30来岁的“青年突击队”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赶在窗口期前排除故障,保证了关键线路顺利推进。
在与惊涛骇浪、酷暑高温、寂寞枯燥斗争中,17名担任钢圆筒振沉施工人员在餐厅记事板上,写下了一段诗文:“在这段艰苦奋斗的日子里,我们克服了海上炎热的天气,挺住了久站疲劳的酸苦,把一个个钢圆筒顺利打入水中,但挑战才刚刚开始,高温天气正步步紧逼,新一轮的集结号又将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