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教学中“过度保护”现象的思考

2018-05-30赵婷

天津教育·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过度现象体育教师

赵婷

学校、家庭、社会出于对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担忧和安全的考虑,作出一种不合理的选择倾向——过度保护,一些“危险性高”的项目被搁置,学生成为“温室”的花朵,不能接受正常的体育运动训练,导致体育教学变为“学习至上、安全第一、体育靠边”,引发了学生的焦虑依赖心理、不满情绪,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造成教育功能的异化。“过度保护”现象的成因及分析大多数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作婴儿一般,生怕他们在体育课上出现安全事故,使学生受到伤害,时刻以安全为第一要素,忽略了体育本身的作用,不敢让孩子踢足球,不敢让孩子前滚翻,生怕出现闪失。社会中对偶然出现的体育安全事故大肆报道,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们会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摒弃合理的运动训练,采取“放养式”教学,甚至会直接剥夺学生接受体育锻炼的机会。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弱,他们对复杂的社会有诸多不适应,引发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安全的担忧。《未成年人保护法》优化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违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约束了体育教师的行为,干扰了他们正常的教学方式,甚至充当违纪违法学生的“保护伞”。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校园体育安全事故被广泛传播,一些学校由于缺乏风险评估、管理能力,出现问题后却首先对体育教师进行惩罚批评。还有一些学校、教师迫于家长的压力,对小学体育中的安全风险作出过高的评估。“過度保护”现象的解决对策 社会: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健康发展体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过度保护”现象的产生也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体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出现了诸多问题,因而解决小学体育中的“过度保护”现象须从社会“土壤”入手,寻求小学体育健康发展的应对之策。一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社会变迁的环境中,各种现实问题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体育教育中,“过度保护”现象是源于对复杂环境的担忧、对于安全的考虑、对稳定性的衡量而产生的。倡导适合体育发展的健康氛围和适宜体育教学的环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创设良好的法制环境。《未成年人保护法》带来的温室效应,让小学生成为温室中的花朵,让体育教师处于弱势地位。只有进行合理的司法解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正确的媒介宣传,才能为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小学体育中的偶发、突发安全事件过量报道,影响了公众对体育中风险性的评估,促成了“过度保护”现象的产生。媒体只有对体育安全事故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才能消除公众对体育的担虑,才有利于体育的正常开展。学校:转变观念,优化设计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要认识到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改变“重成绩轻体育”的升学观、“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撞钟”观,要高度重视体育,合理配置体育资源,改变体育模式。二是优化课程。设计体育既要具有学科特点,又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可以创新体育教学项目,将当地特有的体育项目、游戏融入到体育教育活动之中,可以将丢沙包、滚铁环、踢毽子、跳绳、击鼓传花等有趣的活动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三是重划安全责任。学校要确立合理的责任界定,建立科学的归责机制,让小学体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开展专业化培训,同时吸纳优秀的体育教师,使小学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家庭:提高认识,转变方式家长要转变认识,积极配合学校的体育,让孩子通过适当的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发展水平,促进其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和社会责任感。家庭也要转变教养方式,消除对学生安全的担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多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健康成长。学校要突破家校的界限,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家长开设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和运动意识,要挖掘家庭中丰富多样的体育形式,通过亲子活动、趣味运动会的形式,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体育项目、体育游戏,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学校还要聘请“家长评比团”,让家长参与体育运动教学,让他们重新认识孩子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可,同时还能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促进了交流,增强了信任。结语总之,在小学体育中,教师要避免“过度保护”现象的扩大化,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根源,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入手,寻求有效对策,激发运动兴趣,丰富活动形式,让小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过度现象体育教师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