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品读 学写对话

2018-05-30黄玉丽张进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涵泳机械师洛克

黄玉丽 张进

涵泳语文,注重反复诵读、潜心品味,以明文达义。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需要潜心涵泳。

在写人的文章中,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是常用的表现人物的方法之一,而对话描写又是语言描写的重要形式。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文中,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耐人寻味,反复咀嚼,涵泳其中,对于学生了解对话的形式及写法,颇有益处。

一、涵泳对话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涵泳这部分人物语言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设置质疑、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在不断质疑、讨论、探究、释疑的过程中品味这段对话的魅力,让船长的形象在学生脑中渐渐“立”起来。

1.质疑设疑,内容更明了

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这段文字的开始,教师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问学生:读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疑惑?

学生质疑一:情况那么紧急,船长为什么要问“炉子、火、机器”怎么样呢?

船长真的不知道轮船即将沉没吗?他这么问到底有什么用意呢?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常识,领悟到船长问这些是在警告乘客:情况非常危急,救援刻不容缓,必须听从指挥。

学生质疑二:“20分钟”真的“够”吗?

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个算术题:20分钟救60人,平均每人多长时间?对于这样的逃生时间,船长却说“够了”。学生从短短的两个字中体会到船长的威严、自信。就这两个字,让船长镇定自若的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质疑三:船长真的会让大副开枪吗?

教师首先引读: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船长突然对大副命令道:“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刚刚还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这时又下如此威严的命令,船长是自相矛盾吗?学生得出结论:这命令是特定情况下的非常之举,是救援成功的保障。刹那间,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关爱弱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活了。

对这段文字的质疑并没有到此结束。在学生质疑、讨论、探究,仔细品味揣摩的基础上,教师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再次设疑,让思考进一步深入,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渐进。

教师设疑:船长为什么不先命令大副,然后再问机械

师呢?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先命令大副开枪,然后再问机械师,显得船长不够镇定;有的说,当时情形是一片混乱,先命令大副,然后再问机械师,大家会听不见命令;还有的说,如果先命令大副,再问机械师“炉子、火、机器怎么样”会浪费救援时间。

学生反复读这段对话,认识到:同样的内容,顺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好好揣摩这段对话,学生悟出许多对话表达的技巧。

要让语文教学极具“语文味”,就要抓住文本语言的缰绳,细细触摸文本语言的脉搏。这样,学生才能在对文本的涵泳过程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正是涵泳语文的魅力。

2.彰显个性,人物更传神

这段对话,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而分角色朗读是涵泳人物对话的最好办法。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读,讨论: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内容各有什么特点?怎样的感情朗读才能彰显人物身份?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样的话从船长口中说出,十分威严。同样,大副回答船长的话简短干脆,体现出他的身份和对船长的敬重,也从侧面表现了船长的威严。

再分角色读,学生感受到什么人说什么话才能让对话更传神。这样的语言描写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

二、涵泳对话形式,感悟表达方式

我们常说,描写人物的语言,一定要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来写。而学生在实际习作中却常常无法做到。《船长》一文之所以值得咀嚼,确实因为它有值得细品之处。涵泳其中,会让学生学到许多。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这段对话在表达上的特殊之处。学生讨论后很快发现:这段对话几乎没有提示语,而且每个人的对话都单独成段。以细品、慢赏为特质的涵泳语文,总会将学生的发现引入深刻思考。

1.形式多变,更灵活

教师试着给原文加上一些提示语,让学生看看效果如何。

船长大声喊道:“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洛克机械师赶紧说:“船长,叫我吗?”

船长问:“炉子怎么样了?”

洛克机械师回答:“被海水淹了。”

“火呢?”船长又问。

洛克说:“灭了。”

船长接着问:“机器怎样?”

“停了。”只听洛克回答道。

学生通过读文,对比涵泳,发现提示语的运用也是有讲究的。为了突出环境的危急,气氛的紧张,形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提示语就需要“隐身”。

教师主动设疑,进一步引导深入涵泳:船长叫大副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又用了提示语呢?

此时,学生已得涵泳的真谛,他们细品人物语言,看出船长先和洛克机械师说话,后来再和大副说话,谈话对象变了,需要用提示语交代清楚。此外,提示语写出船长是在大声喊奥克勒大副。声音变大了,一方面体现船长的威严,另一方面写出船长想让所有人都听见下面的话语内容。提示语的形式多变,对话更灵活。

2.单独成段,变清晰

对话单独成段又有什么好处呢?教师让学生把对话连成一段看效果。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

对比涵泳,就显出来单独成段的妙处——表达更清晰。

3.符合情境,显魅力

再来看看人物的语言,读一读每句话,学生又发现这些对话的句子都很短。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涵泳。

師:生活中,你有没有跟别人争吵过?争吵时你会说长句子吗?

师:语言越简短,对话越有力。看,这是这段对话中最长的一句,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它变短了?(出示:“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生:把提示语放中间了。

师:“够了”,作者把需要重点表达的两个字放在前面,凸显了船长的镇定自若。此外,船长这次说的话有两层意思。先说时间够了,再让大副指挥大家有序撤离。一个人说的话中有两层意思时,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中间。

对话的形式是多变的。提示语可以放前面、后面,还可以放中间。究竟什么时候放前面,什么时候放后面,什么时候放中间,有讲究。仔细品读涵泳,学生发现提示语用不用、用的位置,与说话的内容、情境、说话人身份,甚至与作者要强调的意思都有关。

三、涵泳对话表达,练习迁移运用

在理解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表达的方式,适合训练高年级学生学习写好人物的对话。对文本的涵泳切实提高了学生描写人物对话的水平,也是对语文教学中处理好“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一次尝试。

引导学生涵泳《船长》这段极为传神的对话后,学生已切实了解了这段对话的精妙之处,对怎样描写人物的对话有了直接的感悟。教师对描写方法的适时总结,让学生又有认识上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操练,可为学生迁移写法,发展能力提供平台。

课上,教师可安排这样的练一练:

出示:参加科技竞赛获奖后,你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向家人(宠爱你的奶奶、和蔼的爸爸、严厉的妈妈、崇拜你的妹妹)汇报这一好消息。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选择其中的一位,想象他(她)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段话。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涵泳机械师洛克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机械师创物者
北疆蓝天里的驭“鹰”师——记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二中队机械师武明文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说“涵泳”
机械师用3D打印机制作了一如无比真实的推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