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学“数”
2018-05-30黄德铭
黄德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数学学科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围绕问题,合理、巧妙地设置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才能。下面我就对我所教的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年、月、日》的学习,设计了一节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年月日的应用,由于它的普通,所以平铺直叙地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興趣,所以我选择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日入手,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年月日,并能应用年月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个目标,把教学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让学生提出合理的数学相关问题。二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展示一张生日宴会的图片,由图片内容延伸到学生们的生日宴会,插入问题,“同学们,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你是怎么过生日的?今天是几月几日?距离你的生日还有几天?”让大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生日后,讲述自己是怎么过生日的。再说出今天的日期,计算距离自己的生日还有多少天。(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临其境,放松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课不再枯燥。不但营造了课堂愉快的氛围,同时给了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敢于表达,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活动内容结束后,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参照教材上提出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把小组内同学的生日进行汇总,让小组内任意两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进行比较大小,谁的生日大,大了多少,并做好记录。最后,让全班同学集体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完成统计图的设计和制作,并依据所绘制的统计图上所反映的数据来回答问题:1.出生在哪个月的人最多?2.出生在哪个月的人最少?参照统计图,学生能快速给出答案。然后我们还可以追加几个问题。比如:1.出生人数最多的那个月的人数比最少的那个月的人数多了多少人?2.有没有出生人数相同的两个月呢?3.出生在2007年的有多少人?4.出生在2008年的有多少人?让学生回答完这几个问题后,由于以上愉快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了。接下来进行第三部分知识拓展的学习,让学生再大胆地提出几个问题,要有创意,要多元化,贴近我们的数学知识,例如,求和问题,做差问题,先求和再做差问题,或者先做差再求和问题,发散思维。在小组内交流合作,集思广益,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组内先回答,做好记录。然后小组间互换问题,比赛式完成作答。看哪组提出的问题好,看哪组回答得快,教师适时给予课堂评价,要求教师尽量少用批评,多用鼓励和表扬的评价语言。这样就把学生引导到我们本节课的知识上来了,不但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也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时时离不开数学,学生也就真正地爱上了数学这一学科,渴望学好数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充分懂得数学实践活动的用途,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把所学数学知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拓展思维,增强了应用的意识,把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我还设置了一个延伸作业:“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能在日历上标出来吗?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下一个生日?”这个问题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完成的作业,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为爸爸妈妈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生日。这个延伸作业不但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懂得了感恩,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更深层次地懂得了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用行动诠释了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社会调查、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数学能力;加深了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也能在实际体验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开始到结束,都把学生作为了整个活动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真正地动起来、学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把枯燥的“做题数学”变成“玩中学数学”“兴趣中学数学”,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既能让学生自身能力有所提高,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才是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