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凝聚力的空间功能

2018-05-30董岩

家族企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海峰族谱宗祠

董岩

《汉书》中提道:“重土安迂,黎民之幸;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这是以农耕经济为支撑的中古时期中华民族生动的现实写照,彼时绝大多数人以土地为基础,以血缘为联系,群居传续。在“安土重迁”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人们流动性低,同一宗族的聚集性强,“家族”在这样的传统社会结构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首先依赖的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一般来说,一个家族常常表现为同一祖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集在某一区域,并按照一定的规范而结成社会关系,具有血缘性、地缘性、聚居性、礼俗性等特点,同时通常都有族长、族规、族田、宗祠、族谱、家训等要素。在家族本位的影响下,人们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开始“寻根溯源”“追宗溯祖”,而承接这种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就是族谱和宗祠。

族谱实现的三个维度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信仰是祖先崇拜。“葬我祖先的地方是我乡落叶归根;葬祖坟以见列祖列宗……”事实上,祖先崇拜同时还具备了两个功能:首先,祖先或族长是宗族的化身,是同宗族认同意识的具象化,即“同宗共主”的意识;其次,“同姓同宗”的“我族”意识亦由此而生。其所昭示的“祖先神化”显然比动植物图腾是更有利的观念武器。那么,祖先是谁?在何处供奉?——族谱、宗祠。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修族谱,主要是实现了三个维度的需求:精神需求、现实需求和教育需求。”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李海峰谈道。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精神家园就需要一个依托,或者说希望为自己的成功找一个理由,而通过的方式往往是“追宗溯祖”。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追寻”自己的祖辈时一直回溯到了老子李耳,这都是出自同样的心理——“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根源是什么”——这也是溯本逐源的一种精神需要。

从现实需求来说,在家谱建立起来以后,能够密切所有同宗人的关系。个体毕竟是渺小的,一般人都渴望群体的归属感,而族谱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群体的密切关系。同时修族谱、建祠堂不仅仅是能够找到同宗同族的人,在修建的过程中,这些人还会或多或少地见面、打交道,一起团结起来做一件事,这更为将来的互助支援打下来基础。事实上,在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中,血缘可以说是一个无法被人类社会进步所彻底剪断的自然性纽带,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修族谱能够实现的第三个层面的需求是教化子孙后代。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人们会将祖先的事迹、功业、德行或者是训诫做系统的梳理和记录,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自豪感,受到激励、得到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核心的思想,就是‘一。”李海峰认为,从空间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就是人源自于天和地,天生之,地养之;同时“一”的观念还包括家国一体,即中国文化提倡家庭和睦、家国同构的观念。从时间的观念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是在一条时间轴上追寻从祖宗、祖父母、父母到自己这一代人,是一个完整的一以贯之的生命链条。这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流传的,祖辈如果具备极好的德行、功业,那后人一定要守则自律不能辱没门风。也正是这种家族一体式的观念,导致了中国人不管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会念念不忘一个词“光宗耀祖”。

从精神的一体性落实到物质的呈现上,与“祖”链接最紧密的就是族谱、宗祠。同时这两者在中古时代最初的建制时往往会将“祖”推举至一个“神”的位置,即古人常说的“祖先护佑”。而中古文化中所提倡的“以孝通天、以孝感天”,就是通过“祖宗神化”的方式,将人伦与天道相串联。

“在我们所研究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的过程中,设定了一个圈层的结构,在最核心的部分包含了三個核心的基因:道、中、和。”李海峰进一步介绍,综合传统文化,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一个求道、证道、行道的“道”;“中”与“和”取自《中庸》里的“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扩展到图谱的第二个圈层,包括了从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层面展开的30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系统;图谱的最外圈是更为详实的君子人格养成实践。统文化当代价值凝聚”,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而这三个子课题中,都涉及到了族谱、祠堂等深植传统文化中的要素。

家谱编修中的变与不变

2017年李海峰教授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课题研

“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图谱”是目前李海峰教授研究的课题之一,“关于家教、家风,还有包括族谱、祠堂这种属于家庭伦理重建的内容,都在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课题。”李海峰告诉笔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课题共有五个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图谱”是其中一个子课题,其目标是要梳理和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另一个子课题是研究“从个体到家庭”,即研究从中国传统的大家族,演变为现在一个个小家庭的过程中是怎样重建伦理秩序的,最后一个子课题的落点是在“中华传究组调研走访了浙江浦江县的郑氏家族,从其家族数百年的传续历史中,梳理分析了以家族精神为核心的规矩、格言、法度、礼仪等多方面内容。

郑氏家族兴盛于明朝初年,曾有3000人共食、九代同堂的盛景,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江南第一家”。其家族族谱现存已达数十箱,在沿革传续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女性入谱”的事例。中古时期家谱的修建皆以男性枝蔓繁衍为主,女性以“妻”的身份入夫家族谱,即“之子于归”,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但是现在会因为某些家族女性有非常成功的事业表现、对家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或是她在新一次的家谱修缮中出资,会将其列入家谱之中。“郑氏家谱不是重新编修的,而是传续下来的,数年进行一次增补,因此这种有别于历史沿革的变化,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新时代的气息。”李海峰表示。

有别于一些人认为只有富贵之家才会编修家谱的看法,事实上,在中古时代家谱是广泛存在于城市、乡村不同地域的各个家族中的。这也源于现代与古代编修家谱的一个不变之处——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族成员主导编修或出资编修家谱。与“英雄不问出处”同理,不论古今,家境平凡的家庭同样能够涌现有能力的人,一个家族中所辖人员众多,当有人出仕或经商成功,在物质资源充沛的情况下都可以出资修建家谱。

而变化之处在于,现代修建家谱的成本降低了,即使家族中并没有显赫身份的成员,同样可以通过集资修建家谱。首先,现代社会通讯发达,电话、网络、社交平台普遍化,从收集讯息来讲,远比古时降低了难度,也节约了成本;其次,文化的普及使制作、编辑、印刷等细致工作的人力、物力成本降低了。简单来说,现在编修一本家谱所需要的资源收集比古时更便捷,资金也相对降低了很多。

宗族宗祠的社会功能

宗祠作为一个空间场所,从最初简单的祭拜祖先,到后期发展成为了一个具备多种宗族功能的使用场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续中,宗祠曾经具备众多以宗族为中心的社会功能。在单纯的祭祖之外,宗祠还具备公共聚会功能,即召开宗族大会、宣布重要事项、例行会议商讨等;公共教育的功能,如公学开课、幼儿启蒙、公共图书馆、定时的家训诵读等;家族法度审议、执行的功能;祈福祭祀、义诊慈善、家族文化累积功能等等。“当代人所受的教育,和科技思潮影响下的观念转变,使宗祠这种具有一定神话、崇拜性质的古人敬神的场所接受度在降低。”李海峰表示,事实上,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如家族逐步家庭原子化的过程、族人聚集性的降低等,宗祠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属性已经逐步被弱化。

另一方面,李海峰认为,虽然宗祠的社会功能有所降低,但“家族凝聚力的空间功能仍旧保有”。“在乡村和南方一些富裕地区,宗祠不仅得到了保存,并有一定的持续建设。”修建宗祠的过程,比编修家谱更能够团结家族成员,纸质印刷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送达家族成员手中,而宗祠一砖一瓦皆存故乡,总能吸引更多族人回归故里,促成更多的团聚。

而凭借逐年修缮沿袭至今的宗祠更是保留了一部分的固有功能性。如前后“五进”的郑氏宗祠,仍以一个庞大的体量存于浦江,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已经分散的小家庭会在这里重新聚集为一个大家族,共同举行一系列忆先贤、励今人的活动。在李海峰走访的另一个調研家族的“徐氏宗祠”,至今仍通过在此的一些集体仪式来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二月初八的宗族祭祀,三月初八的母亲节,初一十五的齐诵家规,全部宗族都要集中到宗祠。

以德传家

中国是一个讲究差序之爱的国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际上在古时家族宗祠文化中已有启示,彼时的宗祠构建本身含有一定的慈善功能。比如公田、义学,面对的都是家族中孤苦贫穷的家庭。这也相当于一个国家下属的小群体内部的自我调剂,家族内部通过血缘关系加固下的互助互爱,放大至上层其实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古时宗祠的这种设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传家”的理念,道生之,德蓄之,讲究伦常之道,看中积德行善。

“事实上,企业家最先重拾的是对一个家族的维护,比如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家族亲属,慢慢地会更加深化到一个精神的层面,意识到应更多、更好地把家族的精神保存下来,进而开始修家谱建宗祠。这是一种从无意识地做到自觉地做的过程,当具备了这种‘文化自觉,进而会更全面地开展家族文化的传承。”李海峰认为,企业家应在逐步开启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通过修家谱建宗祠这样的事情,将许多看似实际的东西升华到一个精神的层面,从而与传统接续起来,与历史接续起来,最终完成更高级的自我提升。

猜你喜欢

李海峰族谱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A NEW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PARSE RECOVERY WITH MULTIPLE ORTHOGONAL LEAST SQUARES*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Temperature-dependent structure and magnetization of YCrO3 compound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人生舞台
慷慨宗祠祭先贤
吴有春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