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入门之四 修谱方法论
2018-05-30王弘达
王弘达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支撑华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早期的家谱由国家专门设置的谱局来审查制定,作用就是将名门望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而那时家谱的作用也只是“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阶级工具。一直到宋代才出现了私修家谱,家谱的功能也相应地变成了“尊祖,敬宗,睦族”的伦理道德功能。
家谱出现较多的时期,往往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时期。当百姓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后,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认知,人们开始希望知道自己究竟从何处来,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不会忘记自己。家谱简单来看虽然只是几本书册,但里面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家谱录入所需要的规则都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和平安定的时期,人民生活也越发富裕美满,因此对于家谱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组织重修家谱,在寻找族谱底本的同时,也在重新聚合家族成员,整合家族事迹。著名学者梁启超倡导广收家谱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为不朽之盛业。”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指出:我国有两座金矿未开发,“一是方志,一是家谱”。
目前国内外很多图书馆都有家谱方面的收藏,国内几家收藏家谱较为知名的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安徽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等,其中上海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机构,共收藏华人家谱3万余种,超过30万册,涵盖姓氏近400个。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家谱的编修规则,笔者采访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家谱组负责人顾燕女士。顾燕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家谱编修的基本规则,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谁来修家谱:自己修还是请人修?
“修家谱一般来说是家族里面的人来修,因为自己家族里的人对自己家族比较熟悉,修起来也得心应手一些,而且请的也都是家族内德高望重的或者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人来主持修家谱。”顾燕指出。
同时顾燕指出有个别家族也会请当地的谱匠来帮忙修家谱。谱匠是以前一类特殊的人,专门帮别人家修家谱。在研究各地家谱的过程中顾燕发现,在宁波一带的几家不同的家谱上有一個人名反复出现过,这个人就是一个专业的修谱师,专门帮助家族修家谱。雇佣修谱师或谱匠是因为有些家族可能从来没有修过家谱,觉得自己经验不足,无法完成这么巨大的项目,那么就会请一个专业的谱匠来帮忙。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家族请了谱匠来帮助修谱,这个家族依然要有几名家族成员组成团队,协助这名谱匠。谁可以被录入家谱?谁又会被逐出家谱?
“当家族中有人出生,就会记录进家谱的。”顾燕回答说,“每年家族人员的变化都会有专人在原来家谱的后面进行简单地增补,以记录人员的变化,这对下一次修谱是一个参考,防止有遗漏发生。”
一般来说重修家谱的频率是20年左右,在这20年间家族人员的出生死亡等人口变动都有专人记录。当重修家谱时,这些记录可以起到查遗补漏的作用。
在很多家族中,对于从家谱中除名一事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些家族中,一旦有家族成员犯了严重的过错或者有不当的言行举止,经过家族内部讨论,按照家训族规的规定,就会把这名家族成员从家谱里面除名。在古时候这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严厉的惩罚。中国人对于家和家族的概念异常看重,一旦被家谱除名,也就是说明被逐出了家族。在古代社会中,这个人的诚信也会因为被家谱除名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将是他一生都要背负的污点。
女孩应不应该被录入家谱?
面对这个问题,顾燕对我们解释道:“新社会新气象,现在的家谱是参照了以前家谱的一些规则,但是也有一些新的改动。上海图书馆每天都会有人来给我们捐家谱,因为大家知道我们这里是收集家谱原件最多的机构。所以我就可以看到很多新修的家谱。在这些新的家谱中,家规家训方面就会有一些新的提倡,比如男女平等以及社会主义新风尚相关的条目。”
在古代的家谱中,家族中的男孩子是要记录入家谱中的,而女孩子只记录在她父亲的名下。在女孩父亲的生平里面,会记录她的父亲的子女出生情况,甚至女儿的名字也较少提及,女孩在家谱中的记录就止于此了。而在现代家谱中,女儿们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教育信息等生平都会被详细地记录进家谱里面。
“古代嫁入家族中的媳妇们也只是在家谱中录入其姓氏,不会有过多的记载。但是在现代家谱中,记录的信息就会比较全面了。”顾燕说道,“我觉得把女儿的姓名和详细信息记录下来是没有问题的,女儿的孩子的信息还是应该记录到女儿丈夫的家族家谱中,不然这样所有的记录就会乱了。”
古代家谱中只记录男性的名字,除了重男轻女、延续香火的封建思想外,还有一点是可以让家谱只跟着同一个姓氏向下延续,外姓之人无法进入这个家族系统,这样可以维持家谱世系记录的唯一性,不会被打乱,于后世查询本家族而言也提供了相应的便利和可靠性。
一般来说女儿的孩子是要跟随父亲姓氏的,如果在家谱中将女儿一支也一直记录下去,这个家族的家谱到最后就无法维持在同一个姓氏体系里,而女儿的孩子也会出现在女儿丈夫的家族家谱中。这样就会出现同一个人出现在两个家族的家谱中的现象,最后会打乱所有宗族体系,失去了家谱最初的意义。
修谱时需要什么样的仪式?
关于家谱相关的仪式,顾燕谈到了以下两种仪式:第一是“引谱”仪式,当查到失落多年的家谱后,将会举行非常盛大的仪式将家谱引回家族祠堂中;第二是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有的地区会选择一个比较大的节日,将家谱拿出来“晒谱”。
修家谱的老规矩是,家谱往往会修多套,分别送入家族祠堂和其他各房。在各房来领取家谱时都需要当时此房的长房签字画押然后领取家谱。当家族晒谱以及重修家谱的时候,某一房若没能将所保管的家谱拿出来,那么必须要追究这一房的责任,责任人极有可能要被家族除名。因为丢失家谱或损毁家谱是非常严重的失职,家族会认为你无法保管好祖宗的东西,是对家族和祖先不敬,进而影响你所在这一房在家族中的地位。
现代修家谱要注意什么?
顾燕在采访中指出了两点当今新修家谱中的问题。其一是现在有人在修家谱追祖溯宗的时候,喜欢追溯攀附名人。比如有人姓朱,就一定要把自己的祖宗追溯到朱熹。其实朱熹真正跟他差了多少代,中间有多少其他人,他都无法查证,但偏偏要说自己的祖宗是朱煮。在古代的家谱里面也有这种没有根据的胡乱追溯的情况。“攀龙附凤这种心理我是可以理解的,有一个有名的老祖宗对家族和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但是我们不提倡这样一种迎合心理,因为家谱还原的是家族和个人的本来面貌。”顾燕这样说道。
还有一个现象是,现在有很多人想要修统宗谱。统宗谱的意思是同一地区内同一姓氏的全部家族纳入一本家谱中,更有甚者是将全中国同一姓氏的人统修进一个谱里,比如有人要修全国的王氏,甚至全世界的王氏家谱。“且不论这个工程量的大小,所需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且说是否能够把这个姓氏各个分支真正追溯清楚都会是一个难题。”顾燕无奈笑说,“一套家谱内包含的分支越多,就越难将家族脉络梳理清楚。这种统宗谱的结果往往是胡乱追溯,但凡是这个姓氏的名人到最后都变成了这个姓氏的老祖宗。”
这上面这两种现象都是有悖于家谱本身意义的。家谱并不是用来炫耀,修家谱是修给子孙后代,是为了一代代将家族传下去的。而家谱中记录老祖宗的事迹,是为了警醒后世,也是为了记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