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突破
2018-05-30顾坚男韩玉芳李阅民
顾坚男 韩玉芳 李阅民
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转型发展规模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设置不合理、后发优势不明显等问题。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从办学质量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这五方面突破。
自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至今已经两年多了,全国600多所本科高校都根据新时期我国经济形态发生的深刻变化,进一步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转型发展。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股转型的改革浪潮,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就山东省而言,在《意见》的指导下,民办本科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和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山东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从目前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现状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若找到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将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民办本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也可为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企业相关部门制定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处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面对新时期所呈现的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等新特点,山东省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规模:数量稳中稍增,后续力量不足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民教处公布的数据,截止2014 年,山东省的民办本科高校数量趋于稳定,经过大浪淘沙的竞争生存下来的老牌民办本科高校,经教育部批准陆续升本,开始向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发展。截至 2017 年底,山东省各级各类民办本科高校40所,其中本科高等学校12所,独立学院11所,高职(专科)14所。在校生36.84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8.46%;专任教师18981人,占全省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7.62%;教职工总数达27027人,占全省高校教职工总数的17.98%。从这些数据看,民办本科高校后续力量发展不足,这对于以职业教育起家的民办高校来说,不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现有的民办本科高校只有几所实力相对较强,大部分学校实力和全国民办高校相比差距较大,致使山东民办本科高校后续发展力量不足。
所处区域: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省会及沿海地区
地域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特色鲜明地域的高校,学生的就业率高,反之亦然。这就导致民办本科高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而在偏远地区发展缓慢。从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的分布地域来看,民办本科高校主要遍布山东省各地,但区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表1 民办本科高校所处地域看,山东省 12所民办本科高校,其中 10 所位于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根据课题组调研数据,山东省另有14所民办高职(专科院校),其中10所位于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可见,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發展地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济南、沿海城市青岛两地,其他地区虽然也有民办本科高校,但都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可持续发展实力不够强劲。
自我定位:定位盲目,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
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近几年发展迅速,从最初的非正规化办学到现在的规模化正规办学,从非学历教育到现在具有颁发本科学位证书资格的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层次逐渐多元化,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着定位趋同盲目,低质同构、贪大求快的弊端。
具体表现在办学类型、层次、规模等问题上不切实际,都希望把自己学校办成高水平本科院校、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民办大学,这种盲目的定位导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部分民办本科高校为争夺有限生源,实行地毯式轰炸、传销式宣传,夸大其辞甚至诋毁其他民办本科高校。有些学校为了招满生源,过度降低录取标准,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甚至有个别学校因找不到生源而倒闭或暂停招生。
如在2012年专科第二次征集志愿时,山东省仅有29所完全“吃饱”,至少有19所院校计划缺额在千人以上。如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内三次投档仅有200多人,缺额1000多个计划,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在省内三次投档都只投出了不足百人。
专业设置:过度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高校专业设置应着眼未来,对学生和社会负责,它既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学校人力、物力和智力等资源的储备。”以此来看,民办本科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遵循市场的法则配置资源,虽然提高了办学的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和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学科专业设置缺乏战略眼光,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各校重复设置。
山东省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多集中在市场短期需要的热门专业,如财经、物流、学前教育、旅游等,但符合潜在需求且能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专业较少,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园区发展、交通运输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而且专业设置及发展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对市场所需人才数量和规格及发展趋势调查不够深入,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不能密切联系,对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特色考虑不充分等。
后发优势: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软实力仍需强化
后发优势理论本是针对经济领域的学说,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此理论引申到教育领域,对民办本科高校来说恰好符合,即民办本科高校的后发优势。
从改革开放起始,追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逻辑和特征,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异军突起、蓬勃发展、迅猛壮大、逐渐收缩、转型谋变、特色提质六个时期。在这一曲折发展过程中,作为应具有“后发优势”的民办高等教育力量,民办本科高校在发展模式上本应该具有办学理念的创新优势、发展模式的借鉴优势、发展路径的比较优势、社会资源的获取优势、政策支持的环境优势等等,但从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历程看,后起的民办本科高校经过大浪淘沙的竞争,一些竞争实力弱小的学校被淘汰,脱颖而出的都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学校,这些学校虽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并且争取到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从发展状况看,基本是拷贝和复制公办学校已有的“范式”路径,自身在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内涵提升、特色凝练、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欠缺。
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突破口
通过上述对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梳理,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实际,探寻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突破口,不仅是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蓝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课题调研实际看,在转型发展大势下,民办本科高校持續健康发展的突破口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办学质量定位的突破、办学层次定位的突破、学科专业定位的突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突破以及服务面向定位的突破。
办学质量定位的突破
如何找到引导学校发展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地位,使社会公众能正确理解和识别其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征,这就是办学质量的定位。
如前所述,目前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发展规模和所处地域均具有局限性,从短期来看不能够迅速做出调整。就现状而言,若能有效利用这种弱势,变不利为有利不失为一种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
首先,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民办高校可联动发展,即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要素协同、错位竞争”等互动模式集体发力和协同作用,必能充分发挥民办高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性作用与市场在供需结构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精准性、有效性、引领性”的教育供给,形成更加优质、多元和可选择的民办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从而实现“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转型。
其次,要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必须进行差异化的选择,“探寻差异化战略,通过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差异化选择,走特色与个性发展道路”。
办学层次定位突破
对高校来说,办学层次的定位是最基本的定位。办学层次主要是指学术贡献以及人才培养层次。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中,按照学术科研水平的不同,一般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办本科高校还不可能定位于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
按照《意见》,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历史转折阶段。国内上千所一流高校、重点高校、地方高校、职业院校、民办院校等卷入了数量规模扩张和院校合并的浪潮中。
但有些民办本科高校,如青岛滨海学院和山东英才学院并没有盲目追赶风潮,而是清醒敏锐地审时度势,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就如何办好高水平的民办本科高校提出了调整结构、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创建特色的发展思路,尤其是2015年《意见》下发后,两所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明确的发展阶段目标定位,目前学校稳定办学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实现平稳上升,办学声誉较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破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等问题,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培养规格要求和服务行业类型、工作岗位种类等是有差别的。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确定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结构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价标准。转型时期,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重实践、善应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按照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型定位,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制定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对于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使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谋职生存的专业技能,适应市场的专业定位,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培养质量。此外,民办本科高校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缩小与公办高校的差距,在教学工作上有所突破,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学科专业定位突破
学科专业定位是指学校对开设什么样的学科专业、构建什么样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定位。在转型发展时期,民办本科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学科专业设置定位上有着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科专业的定位上,民办本科高校一定要坚持按需建设与“产销”对路的原则,将生源充足、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热点专业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挖掘与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
对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而言,在学科专业的定位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应在国家高等教育整体的学科建设原则指导下,主动对山东省社会经济需求的种类、程度以及学科建设现状进行调整和优化,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确定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为地方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结构的调整要以社会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和质量的最低保障为前提,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突破
“‘地方性是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其应尽的职责,也是衡量其是否实现转型发展的标志。”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找准自己服务社会的空间和地理范围。
按照学者们提出的“第三职能理论”,大学的第三职能即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说明大学教育与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自身职能扩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而言,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方面,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民办本科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
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和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