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精髓
2018-05-30顾博
顾博
设计与美术相比,有着更强的计划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因为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天生就是为了提供给人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而存在的。
如何才是一个好的设计?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标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设计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完成西方大工业制造下的变革和转型。40年来,设计走过的路是崎岖且快速的,尤其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的自主设计已成为全球共享的视觉语言,这也意味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成功转型。
当下,随着中国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设计与产业、民生、城市有了更加紧密的关联,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些年频繁提及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设计正是其中的有力推手。中国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向上,设计行业的良好成长性和稳定可期的回报已经获得共识。《中国艺术》选择此时在月刊的基础上,让每双月出版的杂志专注于设计领域,记录和呈现在这一大变革中的设计趋势,挖掘优秀的设计力量,孵化中国设计的未来,力图以“有热点的设计研究”为中国设计留下一段值得记载的辉煌。
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科技、新技术、新媒介对于设计的浸入以排山倒海之势,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生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等快速进入生活,也由此引发了对设计新的要求。
机遇之下必然存在挑战。设计的未来会如何?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设计已经迎来最佳的发展契机,而寻找繁荣背后的精神内核成为更多设计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在今年3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当下的设计应该把文化自信放在首位,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智和慧不是一回事,它们是对立的统一。智是抖机灵、钻空子,现在缺的是慧,慧是一种不打擦边球的定力。设计是四条腿上的桌面,我们要做的绝對不是画画、不是构成、不是机械制造,设计应该有自己的方法。”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现在的中国设计还需再多点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