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回归“一切为了学生”的原生状态
2018-05-30沈小玲
沈小玲
在语文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和“依靠学生”?从以下一些课例中我们不妨来窥斑知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这话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可实际上教师在课堂里“教”的供给,往往并不适合学生“学”的需求。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教师的“供给”实施“改革”,更适合学生成长的“需求”。
教学《落花生》(人教版五上)一课,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教师相机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看着板书内容,有学生说:“课文第1自然段写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我外婆家也有种花生,花生种下去,要过好几个月才能收获,要干很多农活,课文里就写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几个词,这也太简单了吧!”这个问题是由特定的板书引出的疑问。学生的学习有需求,就必须满足他们,此时不妨让学生去关注这一点,请他们思考:几个月的培育过程,课文却只用“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而一个晚上的花生节,却用了那么长的篇幅,这是为什么呢?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文章的详略安排与主题有关。《落花生》借物喻人,重点在议花生,前面对种植花生种种内容的省略也就正常了。
另一学生也提出问题:“第3自然段写那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是很正常的,为什么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我实在很难明白。难道父亲的工作很秘密吗?”父亲来参加花生节为什么“实在很难得”?这确实令人费解。作者写得太简约了。这时可以让学生猜为什么是“实在很难得”。在有理有据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文中父亲的工作性质。
看来,学生提出的“需求”,总是有一定理由的。按“需”施“教”,确有其必然的合理性。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发现
在课堂里,学生的发现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许有时还会让人无法理解。此时,教师不能急于下结论,不能急于棒喝,而是要倾听属于学生独有的见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上)教学,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特殊的表达方式,如“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学生从这些数字中读出了父亲伟大的形象。有学生说:“这篇课文有些问题,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地震节目,政府不会同意一个人在废墟里挖。地震过后都会有余震,父亲挖了36个小时,也没有人理他,这不可能。”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看过地震后的许多画面,政府都会派军队去救人,挖废墟,有责任的政府不会让老百姓一个人独自去挖。”有人又找到新“证据”:“其他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父母都是爱子女的,14个孩子该有多少亲人?更何况在这么短的时间就离开了,不能这样贬低其他父母来烘托父亲的了不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描写的内容,初读似乎让人深信不疑。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有很深的印象,但经过细细品读,学生的怀疑、质问也很有道理。正如学生发现的,文章有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此时,教师不妨停下脚步,依靠学生,相信学生,与学生一起研究,研究他们的发现,分享发现之后的快乐,保护学生向权威、向教材挑战的勇气。教师虽然没能按教案走,但满足了学生的反思探究,肯定了他们的批判精神,而学生的精神成长更重要。
三、点拨学生的学习争议
有争议,学习就有可能更入脑,入心。对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有争议了,也就有了发展的可能。
请看《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上)课文片段: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教师设计的一个问题是:诱惑人的“鱼”会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是:金钱、地位、荣誉……或许是暂时的一些好处。
教师的另一个问题是:对这些诱惑人的“鱼”该怎么处理?
留?放?
留!放!
留!!放!!
留!!!放!!!
对“诱惑人的鱼”,确实难以抗拒。儿子说从没见过,要留;父亲说要放!儿子说钓得辛苦,要留;父亲说离解禁还有两个小时,得放!儿子说没人看见,必须要留;父亲说一定要放!“留”似乎不对,但“放”也是很难的。之后34年中,儿子遇到种种诱惑人的“鱼”,这仍是“留”“放”的抉择。在对话中,在互动中,在争议中,学生明白“诱惑人的鱼”无处不在,关键看你如何正确地选择、取舍。究竟怎么“留”、怎么“放”,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也是更高层次的感悟,更是极有个性化的独有感悟,促进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有形鱼”的留与放,“无形鱼”的留与放,领会文章的主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四、组织学生全体参与学习
生本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蟋蟀的住宅》(人教版四上)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介绍你的住宅?
生:我重点介绍住宅的特点和好处,让人一听就觉得我的住宅确实很有特色,让大家佩服。
生:我也要介绍住宅的特点,比如我为什么选择倾斜的隧道,为什么要把隧道挖得弯弯曲曲,为什么出口的地方一定要有草丛。我想看到我的介紹的人都会叹服我的建筑水平的。
生:我想向大家介绍我是怎么建筑住宅的,让大家领略我的建筑才华。
生:我要介绍我的住宅与其他昆虫的住宅有什么不同之处。我还想画一个住宅示意图,这是我的特别的写作形式。
(生写《我的住宅》)
“我是蟋蟀,我来介绍我的住宅”,这个设计多有趣味,多有情味!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蟋蟀的住宅:蟋蟀住宅的样子、住宅是如何建造的、住宅的特色等。每个学生进入蟋蟀的角色,演绎角色的故事,表达自己独有的思想。情境创设,让每一个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真是“人人想做事,人人做成事”。
五、引导学生自己做学习小结
学习小结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结。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做小结能力训练。先是引导学生交流单元学习提示“单元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要求是感受动物形象和比较文章的表达特点”,之后学生初步浏览《白鹅》《白公鹅》《猫》《母鸡》。通过深入学习本组教材,学生从中感受白鹅、猫、母鸡的形象,体会名家文章的表达方式。在学完两篇课文或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作家笔下同一主题的形象塑造或对比同一作家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写作特色。这种对比,学生要自己分析、概括、总结,就可以体会到写同样的主题,若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不同。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