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爱情的原质
2018-05-30张坚作
张坚作
摘要:《诗经》中的爱情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其描述的爱情大胆真挚、纯洁浪漫,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色彩,恰到好处地向人们展示了原质的情感世界,为后人树立了健康、纯洁的爱情观,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坚持不懈的追求爱情的真谛。
关键词:《诗经》;爱情观;当代价值
爱情观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记录着周礼初成时代人们对于爱情的真实反应。当时原始文化自由发展,人们的感情尚未受到封建礼制的束缚,人们对于爱情的追逐显得更加自由、热烈,真挚、大胆,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诗经》中爱情的纯洁、原质。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开始关注、记录爱情,《诗经》中记录着当时人们爱情的酸甜苦辣,通过《诗经》我们可以读到男女同时坠入爱河时的甜蜜,男子对心上人求而不得时的惆怅,也有女子被抛弃时的绝望,总结《诗经》中的爱情诗,我们可以提炼出当时人们三个主要的爱情观:自由地追求爱情、执着地坚守爱情、理智地对待爱情。
(一)自由地追求爱情
珍惜青春,向往爱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感情。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有了爱情意识,且受到当时开放的文化气息与统治者扶持态度的影响,人们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更显自由浪漫。自由地追求爱情主要体现在青年男女的自由相会与对待爱情大胆热烈方面。
据《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时也,奔者不禁。”郑国的统治者因战争频繁,人口减少,为了增加人口,就允许大龄未婚男女在仲春相会,给青年男女留下自由恋爱、追求自主婚姻的空间。《郑风·溱洧》就是一首显示当时男女相会自由的诗歌。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人们利用上巳节这天,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除去不详,期求幸福安宁。青年男女就借此机会互诉心肠,表达爱意。女子看到自己心仪的男子,可以约男子,男子亦可以同意女子的邀请,亦可以拒绝,它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劳动青年之间至纯至美的恋爱生活。诗中女子邀请男子曰“观乎?”,士曰“既且”,面对男子“我已经去过了”的委婉拒绝,女子回答出了再去一趟又何妨的话语。这句“再去一趟又何妨”充分展示了《诗经》时代男女追求爱情的自由平等。《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橱。”就描写出恋爱中的男女约会时,女子调皮躲在城墙的角落,故意不现身,男子看到心爱的人迟迟未到,就抓耳挠腮的来回走动,这充分的写出了男女恋人约会时相互逗趣的场面。《郑风·山有扶苏》恋人约会时女子戏谑男子的诗歌,女子说,我本来要找个美男子,结果却结识了你这个傻瓜蛋。戏谑中含有深情,被戏虐者不仅不恼,还感到愉快幸福,这正是男女之情不可言传之处,也是我们身边常发生的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男女约会的自由大胆,再来看《郑风·褰裳》,这首诗就更显男女相会时的自由,这首诗写的是女子主动要求男子过河与之相会,“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你若爱我想念我,赶快提起衣裳趟过溱水河来与我相会。这女子的大胆拿到现在来说都让人为之震撼,更突显出当时社会自由恋爱的风气。
自由地追求爱情还体现在对待爱情的大胆与热烈上。《郑风·野有蔓草》中的男子对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反复吟诵着“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来表达对女子的爱意,甚至把“适与愿兮”、“与子偕臧”的婚姻目的都直白大胆的说了出来,展示出了对爱情的真挚与热烈。《邶风·简兮》中的女子在看盛大万舞表演时,领队舞狮高大威猛的形象,引起了她的爱慕,就直接写出了《简兮》这首赞美舞狮的诗篇,这女子对于爱情,对于心上人是何等的渴望!《摽有梅》也是一首对于爱情热烈渴望的诗歌。在树上梅子还有六七分的时候,希望追求自己的小伙子,赶快选一个吉日来提亲;到树上梅子只有二三分时,姑娘则希望追求自己的小伙子今天就来提亲;梅子完全熟透时,树上已经光秃秃的时候,姑娘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只要追求的小伙子开个口,我便嫁的心态。诗中姑娘对爱情的追求自由而大胆,由梅子起兴,并层层递进,焦急的心步步升温。《诗经》中的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的大胆浪漫,对于思念也是毫不含糊,感情真挚细腻。《陈风·泽陂》讲的是女子对于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涕泗滂沱、中心恫恫、辗转伏枕”都充分展示少女对于心上人的思恋之情。在这些唯美的爱情诗中,我们能清晰的感觉到女子对于爱情的直接与渴望,更是能直接感受到《诗经》时代人们自由平等的爱情观。
(二)执着地坚守爱情
《诗经》时代,跨越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差不多500年的历史,此阶段的社会一方面比较动乱,大部分年轻男士都需参军服役,这样就给刚刚结婚的人带来了漫长的等待与无奈的相思。另一方面,西周初年,礼制初成,男女之间的爱情除要受到战争的破坏,还要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压迫。这些都给爱情带来了无限的挑战,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了男女对于爱情的坚韧与执着,女子能够耐住相思之苦,也能够为维护爱情不惜与“礼教”反抗。
《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行服役丈夫的诗。诗中用农村中最常见的场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来表达妻子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太阳落山了,鸡、牛等牲畜在晚上都知道回来,有个栖息的地方,但丈夫在外服役,不知道身处何方,如今是否安好都无从所知。在丈夫生死不知的情况下,妻子还能如此牵挂,这是一种很真挚的感情,表达出妻子对于爱情的执着与坚守。《周南·卷耳》也是一首表达妻对丈夫的思恋之情的诗歌,女主人公想象丈夫在迫不及待的往家里赶,但丈夫的马在长途跋涉中累瘫了,只能借着酒去消除思念之苦。这首诗以想象的手法描写相思之苦,想象的情节越丰富,表达的感情越深切,表达出妻子对于丈夫的忠贞不渝。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哪个人不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心爱的人,《卫风·伯兮》写的是丈夫远行了,妻子每天就“首如飞蓬”无心打扮了,恰恰表现了妻子对丈夫忠贞專一。《郑风·出其东门》写的是一位男子在城东看到很多漂亮的女子,但他仍不为之所动,还是认为只有妻子才能让自己喜爱又欢欣,让自己快乐又亲近。这首诗对男子的忠贞专一进行了歌颂,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喜新厌旧,朝秦暮楚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男子的专一态度也表示十分的赞赏,他说“是时淫风大行,而期间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谓能自好而不为习俗所移矣。”这样忠贞不渝的诗歌在《诗经》中不在少数,甚至在死别时,还能继续坚持自我,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一。《唐风·葛生》是一首悼念逝去丈夫的诗。妻子在一面悼念死者,想象他在荒野荆棘中长眠,一面又想着自己从此独自面对长日寒夜的悲惨岁月的时候,喊出了“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忠贞之声。
《诗经》时代,媒妁之言已经开始形成,当面对自己爱情受到阻扰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爱情,女子不惜反抗自己的父母、亲人。《郑风·将仲子》就塑造了以婉转的方式反抗礼教的女子。这位女子虽在“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的压力下,忍痛拒绝了心上人跳墙来家中幽会,却又实在不想放弃与男子之间的这段感情,坦诚的写出了她又爱又怕、战战兢兢的心情,表达了她对情人执着与真挚的爱。《郑风·将仲子》中虽说女子委婉拒绝了与男子的幽会。但内心对于男子的爱并没有因此被抹去,内心对男子的爱是女子为维护爱情对礼制的无声反抗,而《鄘风·柏舟》中的就是一位女子为了爱情,真正拿出利剑,反抗礼制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女子爱情受挫的苦恼。一位少女自己选中了意中人,却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面临着强大的舆论压力。但似乎爱情具有激发抗争意识的超常潜能,为了捍卫爱情的尊严,温顺的弱女子发出“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强烈呼声。这是她对阻碍婚姻自由者们的控诉,这也是她爱坚情贞的自我呼唤。女子敢于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为能够坚守爱情,捍卫爱情,表达出了对爱情的韧劲与执着。
(三)理智地对待爱情
《诗经》时代的女性自由奔放,但对待自己的感情却也不盲目,相反还能理智的对待爱情。理智地对待爱情在恋爱中、结婚后、离婚后三个阶段都有所体现。《诗经》开篇《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的就是君子爱上了美丽贤惠的女子,女子却不为所动。男子并没有因为女子没有对他动心而绝望或者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吸引女子。而是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告诉女子“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用的是真情来打动女子,这种爱情是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是理智的爱情。《郑风·褰裳》中女主人公尽管非常爱男主人公,但在面对男子不懂情意时也没有对男子死缠烂打,还是选择了高傲的转身,并且的喊出“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理智之声。充分展现女子在追求爱情中的理智。
不管是在追求爱情时,还是当爱情真正修成正果,走向了婚姻的时候,《诗经》中的女子都能理智对待新的生活。《女曰鸡鸣》记录的是一对夫妻早起的对话,充分展现了婚姻生活中女子的理智。妻子想要丈夫早起去打猎,但为了不让丈夫产生逆反心理,妻子并没有直接的对丈夫说出来,还是理智的借用鸡叫来提醒丈夫早起出门打猎,当面对丈夫还想睡一会懒觉的情况时,妻子也并没有生气的对着丈夫大喊大叫,妻子选择了温和地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想法:“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当家的等你打猎回来时,我就以好酒好菜犒劳你,并与你弹奏琴瑟为乐,这样的生活有滋有味,我愿与你相伴到老,妻子睿智的这样说来,让丈夫有了美好的憧憬,有了更大的动力,既表明了自己对丈夫的深情,又满足了丈夫的价值感。这个女子以自己的真情与睿智表现出对丈夫的尊重,对家庭的爱意,对平实生活的幸福感受,获得了丈夫的共鸣。《诗经》时代,男权社会已经慢建立,女性逐渐处于了一种依附地位《召南·樱木》中的女子以樱木喻男子,葛藟喻女子。葛藟生于树下,能保护树根;青藤攀援而上,依附大树生长,比喻夫妻或爱人的关系是两者相互扶持的关系。这样的比喻把男女放到了平等的位置上,说明了女性对于婚姻是一种理智的态度,表现出一种独立的人格。
《诗经》后期,周代礼制逐渐建立起来,男女在社会地位上逐渐出现了不平等,尽管女子在婚姻中掏尽所有,遵守三从四德,但婚姻中话语权全在男子手上,妻子毫无地位可言,尽管如此《诗经》中的女子在追求爱情时能纯洁真挚,在面对爱情不再的时候也能理智对待。《邶风·终风》是一位妇女写她被丈夫嘲笑、遗弃遭遇的诗歌,诗以自然界的狂风大作和天气阴晦,来表示其夫的脾气暴戾,尽管丈夫对自己不好,但女子还是对丈夫又爱又恨,还是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回心转意。这首诗的主人公只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无爱的婚姻仍持有幻想。再来看《邶风·谷风》,女主人公如泣如诉的诉说着自己相恋时的甜蜜,与被丈夫无情的背叛的原因、自己被无情抛弃的心情,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妻子吃苦耐劳,温婉柔顺,痴心多情;男子朝秦暮楚,暴行缺德,少情寡义。尽管女子如此贤惠,还是被丈夫的新妇“鸠占鹊巢”,这位妇女敢于真实表达自己心中对丈夫的不满,表现出妇女的觉醒意识。《卫风?氓》也是一首描写女子被弃的诗歌,但这位女子不只对丈夫提出控诉,还敢于对没有爱的婚姻喊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之声。恋爱时期,女子对氓的感情真挚,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管不顾的与氓结婚。但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幸福美满,她小心翼翼,努力做好贤妻的角色,面对夫君的狂暴,兄弟的嘲笑,还在任劳任怨,但换回来的仍是被无情的抛弃,认识到了这一点之后,她没有自暴自弃,或者对男子死缠烂打,她敢于喊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控诉之声,来控诉这个世界的男女不平等,并在诗的最后理智的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与负心汉的决绝之声,这一声表明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表现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表明了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尽管她在婚姻前期被恋爱冲昏了头脑,找的不是品德端正,表里如一,忠诚可靠的男人,但当爱情不再、婚姻破裂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人格的独立。
二、《诗经》爱情观的当代价值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的时候,男女爱情的淳朴、自然的本色,表现出了自由追求、坚贞不渝、理智的爱情观,是真正意义上健康的爱情观,这与现代人们爱情的功利性、随意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诗经》中的原质的爱情观给当代大学生异化的爱情观带來深刻的反思与启迪。
(一)情投意合——摆脱物质的桎梏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爱情观依然是寻求真爱、健康向上、较为理性的,但在这个追求物质的社会,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经出现了功利化。她们认为“物质比爱情更重要”,她们表示谈恋爱主要看中的是对方的财力与能力,不关注爱情本身。更有些女大学生,把爱情当作换取丰厚物质条件的筹码,“在校女生傍大款、被包养”、“艺校女生自愿被潜”等新闻层出不穷,很多大学生都把“嫁大款”、“傍富婆”当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过分追求物质、忽视精神基础,把物质作为衡量恋爱的唯一标准,这种功利性的爱情观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态。
其实,爱情是两性之间相互爱慕相互吸引的高尚情感,讲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鸣。《邶风·静女》中的女主人公赠送草戒指给心仪的对象,对方不在乎赠物的贵重与否,只在乎这草戒所传递出来的情意。尽管卓文君嫁给一贫如洗的司马相如,但因二者情投意合、注重精神交流,共谱写了一段爱情佳话。从中不难看出男女交往更注重心灵的契合与精神层面上的匹配,我们不能把爱情贴上物质的标签,更不能借爱情来攀高枝。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爱情选择时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认真衡量志同道合、良好的道德品德、共同的理想目标等要素。了解爱情和婚姻的长久不仅只有物质要求,更重要的是感情基础,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应理性的看待对方的各方面条件,并且随时提醒自己的言行,听取他人合理意见,不盲目跟风,对象的选择应切合实际生活。脱离现实而寻找的爱情是不可取的行为,也不会获得真挚的爱情。当代著名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也写到了爱情是平等的,不能借对方的高枝来炫耀自己,而是要做一棵木棉,以树的形象与对方共抗风雨。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不应把爱情作为自己不劳而获的筹码,应树立独立自主的爱情观,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注重个人内涵、素养的提升,争取与对方齐头并进,坚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道理,摆脱物质的桎梏。
(二)求而不得——此情可待成追忆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男女双方同时坠入爱河者有之,求而不得、为情所困者也不在少数,且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不能理智的對待失恋带来的痛苦和打击,在面对爱情受挫时难免走极端。据SSIA抽查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10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的被访者超过1/4,51%的人是因为感情受挫产生自杀的念头。据新京报报道,2016年9月5日一位女大学生村官因感情受挫,在镇办公室自杀;2016年5月1日,扬子晚报报道上海海事大学一名女学生因拒绝前男友的复合要求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被杀。像这样求而不得的恋爱问题所引起的变态杀人、变态自虐等恶性事件的新闻层出不穷。大学生本应该是意气风发、青春飞扬的年纪,然而,近几年高校学生为情走极端的事件屡屡发生,让人心痛不已,大学生个人感情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坎坷的,爱情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在其中受到挫折也是正常,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恋爱中的受挫问题,减少因爱情受挫而导致的极端行为。《召南·关雎》中的男主人公追不到心仪的女生都只是辗转反侧,日夜思恋,用真情去打动心上人;《周南·汉广》中的青年樵夫虽追求不到心上人,也只是对着汉水倾吐自己的满腔愁绪;《秦风·蒹葭》中的男子在找不到心上人时,也只是隔海相望佳人,祝福佳人。这种求而不得却理智对待的态度,正是当代大学生所要学习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定位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爱情只是人生旅途的一部分,当在其中受挫时可以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学习的力量,通过听音乐,旅游等多种途径让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爱情受挫固然让人伤心,但同时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才华横溢的女子刘索拉在与前夫离婚后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丈夫想要复婚,刘索拉回答说:“到后面排队去”,这是何等的洒脱与智慧。生活还在继续,不能因为失恋而自毁人生。当代大学生要饱含热情地去追求爱情,珍惜爱情,绝不能用极端的、法律所不允许的方式来获取爱情,只要努力了,就算最后求而不得,也能在年华不再时回忆这段青葱岁月。
(三)忠贞不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追求自由的现代社会,自由恋爱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双双对对的情侣不在少数,但当代很多大学生根本不明白爱情是责任与义务的统一,她们盲目跟风,看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就奋起直追,不管后果和责任,使出浑身解数,送花送车、海滩之旅、浪漫表白,方法无所不用,等追到手后又不讲究爱情中应该担当的责任,想分手就分手。如果只是两人性格不合而正常分手,那也可以理解,但主要是现在大学生的性意识缺乏,未婚同居、未婚先孕、怀孕打胎,怀孕被抛弃的事件屡屡发生,这就给女性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给社会也带来了隐患。并且这种情感的随意也延续到了婚姻当中,据最近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离婚人数持续上升,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离婚率甚至已超过1/3。尤其是80后、90后的男女,往往是一见钟情就闪婚,一言不合就离婚,这样对婚姻随意的态度,给单亲子女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王风·大车》中面对父母的反对也能发出“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忠贞誓言;更有在心爱之人死后喊出在“百岁之后,归于其家”的忠贞之声,这种对爱情的忠贞,对爱情誓言的恪守,令读者无不动容!面对现代爱情观的随意化,当代大学生要从《诗经》中汲取营养,像《诗经》中的男女一样,在爱情当中,应该坚守着一颗忠贞之心。在这个追求自由的时代,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自由就丢了对爱情的忠贞。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赵四小姐对爱情的忠贞,她与张学良将军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会久久为世人传颂。大学生不能因否定了传统包办婚姻中的“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等束缚女性的枷锁,就任意让思想无限制的解放,文化修养高的大学生更应该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自尊自爱、忠贞专一,应该用健康文明的方式去追求爱情,不要盲目冲动,用婚前性行为表明对爱情的忠贞的行为是错误的,且很多事实证明,情侣在婚前的品德越纯洁、高尚,未来丈夫的道德义务感就会越强烈。
三、结语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所描述的爱情,大胆而真挚,自由而纯粹,尊崇心与心的交流,更追求情与情的碰撞。这种不被世俗所迷惑、遵从生命本真的原质爱情观,正给当代大学生异化的爱情观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我们应当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