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研究
2018-05-30夏红莉
夏红莉
摘要: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道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善事父母,既养且敬;宽恕仁慈,崇尚仁义;尊师守礼,正直清廉;移孝为忠,忠孝两通,等等。宿州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增强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有助于以和谐稳定的家庭为基础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友善相处,为当代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养老难题;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加强孝文化载体建设,加强对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加大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并积极探索“孝文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宿州传统孝文化助推当代宿州社会治理。
关键词: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当代社会治理;价值
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千百年来,“孝”是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因而它也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宿州地处安徽省北部的苏鲁豫皖交界,是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关“孝圣”闵子骞“单衣顺母”和“鞭打芦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那时起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就在宿州代代流传,感化着一代代宿州人;而闵子墓和闵子祠则是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实物积淀,是宿州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在社会治理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道思想。闵子骞是鲁国人,在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中排名第三。在孔子去世以后,闵子骞从鲁国迁居到今宿州市埇桥区境内的闵贤村。在长期的宿州生活中,闵子骞大力传播儒家孝道思想。经过宿州人一代代地传承,闵子骞的孝道思想在宿州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宿州地方特色的孝文化。概况起来,宿州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涵:
(一)善事父母、既养且敬
这是宿州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宿州传统孝文化首先强调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强调“生则养”,把赡养父母当成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但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在善事父母的同时,还要敬爱父母,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对待父母,如果只是做到了赡养,但没有敬重之心,跟养马养狗有什么区别呢?由此可见,儒家认为,赡养父母,只是对做儿女的最基本的要求;能够敬重父母,才是孝的最高境界。闵子骞在宿州生活期间,用自己高尚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善事父母、既养且敬”的思想主张。
根据《弘治宿州志》,“鞭打芦花”的故事,最早在《史记》里就有记载,而《说苑》则有《闵子骞单衣记》。这个故事说的是:闵子骞幼年丧母,其父再娶李氏。有一年大冬天,父親带着闵子骞和两个弟弟赶着牛车去赶集。只见他穿得比弟弟还厚,弟弟没觉得冷而他反而冻得瑟瑟发抖,于是大怒,责怪他没志气装冷,对着他猛抽一鞭,哪知从棉衣中飞出芦花。父亲恍然大悟,气冲冲返家要休了继母李氏。闵子骞并没有趁此报复继母,而是双膝跪地尽力劝说父亲原谅继母。事后闵子骞对继母依旧把继母当成自己尊敬的长辈,无私地既养且敬。孔子因此对闵子骞的孝德大加赞扬:“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闵子逝后,宿州人民把闵子骞居住地命名为“闵贤”,把“鞭打芦花”的发生地命名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宿州也因此成为华夏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7年,“鞭打芦花”作为民间文学被列入了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鞭打芦花”的故事在宿州大地上被广为传颂,在闵子骞事迹的激励下,宿州形成了深厚的善事父母、既养且敬的文化传统。
(二)宽恕仁慈、崇尚仁义
宿州传统孝文化不仅强调对父母“既养且敬”,而且还强调和包括兄弟姐妹在内的一切人都要友爱相处,即“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论语·学而》)。闵子骞在这方面为宿州人民树立了一个典范。在父亲因继母虐待闵子骞而决意休妻时,闵子骞从兄弟爱出发,跪地竭力规劝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一佳句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宿州大地上广为流传,激励着宿州人民形成了豁达大度的优秀品格。著名诗人白居易曾长期居住宿州,他的诗集中有不少首都是以怀念宿州人民对他的深厚情义为题材的,说明他也曾被宿州人民的这种重感情、讲仁义的优秀孝贤文化所感动。正如苏轼对宿州的评价一样:“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南乡子·宿州上元》)。千百年来,在闵子骞宽恕仁慈的待人处事原则影响下,宿州人形成了崇尚仁义、豁达而重感情的性格特点。
(三)尊师守礼、正直清廉
宿州传统孝文化非常注重礼的遵行。《说苑·修文》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语,就体现了闵子骞的尊师守礼精神。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惰”,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用曹溪之水为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也因此遭到同窗讥笑。而孔子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以此肯定闵子骞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精神,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闵子骞正直清廉的品性也颇为人们所称道。当时的鲁国朝政被季氏把持,而季氏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满。这时候,季氏的季恒子找到了闵子骞,让他去自己的封地费邑做长官。闵子骞对季氏不齿,因此不愿为季氏效力。他对来人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即:“就给我推辞了这个事吧,要是再来,我就要到齐国去了!”但后来在孔子的授意下,闵子骞还是上任了。在任期间,他以崇尚节俭出名。据历史记载,鲁国要扩建库房,在征求闵子骞的意见时,闵子骞不赞同,认为是劳民伤财。对此,孔子赞扬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雍也》)。最后闵子骞还是因看不惯季氏的作为辞职了。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四)移孝为忠、忠孝两通
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形态,因此,尽孝和尽忠是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对父母的“孝”上升为君臣关系的“忠”,即“移孝为忠”、“忠孝两通”。正如《孝经·广扬名》所言:“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所以,忠君爱国也一直是传统孝道思想的重要内涵。
闵子骞很好地践行了忠孝相统一的思想。闵子骞长至壮年,其父病卒。“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闵子虽要经服事(披麻戴孝,家有丧事),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究私恩”(《后汉书·郭陈列传》)。这段史料是说,闵子骞不仅讲求孝德,一旦国家有难,尽管他正处于为父亲守丧三年期间,但却立刻穿上军装上了战场。退役后,又回家继续为父亲守丧。闵子骞很好地诠释了“小孝为家,大孝为国”这一理念。闵子骞“大孝为国”的义行。激励了千百年来无数英雄的宿州儿女为了国家、民族,不惜远离父母、舍弃故土。尽管闵子骞的忠君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仍不失为宿州优秀传统孝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宿州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宿州传统孝文化,只要结合实际进行合理扬弃,对当代社会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增强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
社会治理的手段,说到底无外乎三种:自治、法治、德治。在这三种治理方式中,德治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道德对社会成员的引领、规范、约束作用,能够增强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为社会治理赢得情感支持、社会认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也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个人品德都是在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构成,其中,个人品德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构建新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起点。所以,弘扬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二)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以和谐稳定的家庭为基础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教化作用弱化和良好家教、家风缺失成为普遍现象,家庭内部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以及父母的赡养等问题层出不穷,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元格日益呈現出不稳定状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孝文化因其所倡导的“事亲养亲”、“父慈子孝”等理念能够加深代际亲情、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进而形成良好家风,从而促进民风世风的净化和优化,因而有助于以和谐稳定的家庭为基础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友善相处,为当代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没落的思想道德观念日益滋长,重利轻义之风盛行,使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滋生,使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弘扬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缓和这种局面。宿州传统孝文化主张待人要宽恕仁慈,主张“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进而使“孝”从家庭伦理拓展为社会伦理,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所以,弘扬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友善相处之风,为当代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养老难题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亿万人的养老问题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是每个老年人的期盼,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敬老美德也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年轻人的道德水准下滑,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打骂老人,随意侵占老人财物,甚至虐待遗弃老人,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已成为社会治理面临的难点问题。而在传统孝文化“事亲行孝”、“善事父母”、对父母“既养且敬”等观念影响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宿州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这有效地减轻了社会的养老压力,对于保持宿州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宿州传统孝文化强调“移孝为忠”,宿州人历来坚守对“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的传承,把始于家庭的孝,移作忠君爱国,以至于今天,宿州人依然把忠于祖国看作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把爱国看成是做人的最基本操守。因此,弘扬宿州传统孝文化,有助于人性的教育与陶冶、人们真情良知的回归、培养人本意识等,能够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利用宿州传统孝文化助推当代宿州社会治理的思考
在当代宿州社会治理中,传统孝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过程,就是宿州人民接受孝文化理念,并自觉加以践行的过程。因此,要发挥宿州传统孝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孝文化载体建设
宿州孝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由于重视不够,文化载体没有建设起来,以至于在开展孝文化教育时力不从心。为此,应以宿州孝文化的符号和标志闵子骞以及坐落在曹村的闵祠闵墓为基础,倾力打造一个孝文化教育基地。可以在曹村建一个孝文化展示厅,并加大投入建设“闵墓松风”等若干个历史景点,以此展现宿州厚重的孝文化历史积淀及浓郁的孝文化气息。通过孝文化载体建设,将孝文化引入宿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孝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可见、可感的硬件载体,在社会治理中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孝文化氛围,激励人们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为当代宿州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要加强对宿州传统孝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研究
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孝文化的内涵屡有变迁,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发挥传统孝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无疑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挖掘传统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当代要求的新型孝文化。可以依托宿州孝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对宿州传统孝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宿州传统孝文化的文化意蕴;也可以由市政府或当地高校牵头,举办全国范围内的孝文化理论研讨会,以此提升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声誉,并逐步提炼出宿州传统孝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以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宿州传统孝文化精神,激发正能量,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宿州社会治理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要加大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孝文化的宣传教育促使公民形成良好个人美德,是利用孝文化推进社会治理的最基本的途径。市政府应把孝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作为孝文化建设投入,比如用于印制孝文化普及之类的宣传册、以弘扬传统孝道为主题的楹联、挂历,向当地居民免费发放,让宿州人民在家中就能接受孝文化教育,感受到孝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国学课、语文课等多学科课程进行孝文化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编辑、出版以宿州地方孝文化资源为内容的孝文化教育教材,将孝文化引入课堂;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以制作以孝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印制宣传手册、下发宣传图画等形式,全面普及孝文化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养成敬老孝亲爱国的品质;学校还可以通过评选“十佳孝心少年”等形式,把学生的感人故事提炼出来,制作展板,在校园内展出,并对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学生们从小崇尚孝文化。在社会层面,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孝文化节”、举办孝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在社会范围内推进孝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可以积极推进孝文化进社区、下基层,每年在社区开展一次“慈孝家庭”、“孝老爱亲模范”等评选活动,并在社区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以提升人们的孝道意识;还可以由文化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专业人员,以宿州历史及当代慈孝故事为素材,编写戏曲、小品、快板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由文艺演出单位排练出来,在社区、村庄和市民广场巡演,寓教于乐,让宿州干部群众在文艺节目的欣赏中接受孝文化的洗礼,以此带动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宿州社会治理创新凝聚新合力。
(四)积极探索“孝文化+”社会治理新模式
应积极探索把传统孝文化中的孝道精髓与新时代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大胆探索“孝文化+”社会治理新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宿州社会治理之路。比如,可以探索“孝文化+调解”的矛盾化解机制,用孝德精神协调矛盾,用孝善思维解决诉求,变堵为疏,从源头上舒缓群众情绪,解家事、和邻里、止诉讼,减少社会纷争。在解家事方面,探索将孝文化运用于婚姻、抚养、继承等家事纠纷,可以由市妇联牵头,在部分街道、乡镇村成立家庭服务中心,发挥乡镇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及新乡贤等在社會矛盾调解方面的优势,参与家庭纠纷调解:在和邻里方面,可以让人民调解员用孝道来开导劝解双方和睦相处,以此逐渐形成良好村风民风;在止诉讼方面,人民法庭可以引入诉前多元化解机制,在调解中,把孝敬等情感与理性的案件审判相结合,探索法官“寄语式”调解。还可以探索“孝文化+脱贫”,积极探索孝道扶贫新途径。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对贫困老人进行详细摸底、建立台账,通过签订子女赡养承诺等方式,形成孝心、爱心、关心互为补充的扶贫养老新机制;建议由扶贫局牵头,选取一部分贫困村作试点,发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成立“慈孝基金”,用于表彰慈孝先进,救助生活困难老人,奖励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