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英雄母亲的赞歌

2018-05-30高维海

北京支部生活 2018年8期
关键词:评剧英雄创作

高维海

6月12日晚,由中国评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评剧《母亲》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礼堂倾情上演。感人至深的情节、务实质朴的唱白,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

评剧《母亲》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讲话中提到的北京密云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事迹创作的。是北京市近年来组织创排的一部红色题材精品剧目,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和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国评剧院,采撷出该剧创作和演出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7月17日下午2点,记者冒雨来到中国评剧院采访。院长侯红开门见山向记者介绍,评剧《母亲》自2015年7月首演至今,演出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安徽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演出近200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观众在网上点赞说,评剧《母亲》歌颂了英雄母亲邓玉芬妈妈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当代佘太君”亮相舞台

在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张家坟村英雄母亲广场上,邓玉芬的花岗岩雕像巍然屹立。2015年5月6日,评剧《母亲》剧组在雕像前举行了建组仪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侯红依然心潮澎湃。她向记者讲述了以评剧《母亲》的创作背景。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以充沛的民族情感述说了一段往事:在这场救亡图存的偉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邓玉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1891年出生于北京密云水泉峪村。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丈夫和5个儿子先后为国捐躯,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被当地群众誉为“当代佘太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文化局和中国评剧院组织国内戏曲戏剧界顶尖的主创人员创排了《母亲》。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刘锦云执笔,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作曲家王亚勋、评剧作曲家刘文田以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作曲家赵石军等共同担任本剧音乐唱腔设计。剧中母亲角色由国家一级演员、评剧白派传人王平饰演。

侯红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她说,其实,刘锦云老师刚接到我们的创作邀请时,还有些犹豫。他说他喜欢有感而发的创作,不愿意接受“命题作文”。可是,当他在密云看到了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雕像后,立刻心动了。刘锦云说,邓玉芬代表着中华民族坚韧、无私、英雄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母亲形象。“我与邓玉芬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感受,这种情感让我与《母亲》在题材上产生了契合与共鸣。”

刘锦云出生在河北白洋淀,出生第二年他父亲就投奔八路军打鬼子去了。他童年的记忆是那样刻骨铭心:他看到过的第一面旗子,就是日本国旗。日本鬼子怎么扫荡,怎么残害百姓他都亲身经历过。谈到抗日,刘锦云感觉整个人都燃烧起来,内心深处强烈的创作冲动也被激发出来。

导演张曼君接触到这个题材后,很快就被人物原型的精神、气节深深感动了,有了用红色作品弘扬正能量的创作激情。主创团队强强联合,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走心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帷幕徐徐拉开,天幕上伫立着一尊英雄母亲邓玉芬雕像。云蒙山长城脚下一位山村母亲站在村头怀抱一双军鞋,深情地望向山口,期盼丈夫与儿子回归。这一场景立即把观众带到了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侯红告诉记者,评剧《母亲》公演后,能在社会上引发良好反响,得益于主创团队把“走心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作为创作的追求。他们大胆探索现实主义的诗化表达:将坚实厚重的思想内容与崭新的艺术手法、别具一格的舞台表现形式完美融合。

《母亲》全剧分7个章节,编导采用倒叙、插叙甚至意识流的叙事方式结构故事,以母亲的回忆为主线,通过“出嫁”“小喜鹊被害”“换子”等几个故事,让母亲的角色一次次由历史时空中跳脱出来,伴着音乐和舞蹈的进行,在载歌载舞的歌舞形态中述说苦难的家史,抒发她思儿想儿、思念丈夫和亲人的浓烈情感和沉痛的心情。“《母亲》紧紧抓住人物的情,着力渲染母亲的情以打动观众。”文化部原艺术局副局长、巡视员姚欣充分肯定了这部抗战背景剧作的艺术创新手法。

以诗歌抒情,挥洒人物情感是《母亲》的艺术特色之一。“一更里天黑黑,掌起灯儿望儿归,二更里星星全,望儿不归泪涟涟……”这首采用河北民歌曲调谱写的主题歌《望儿归》,在伴唱中以男声、女声合唱及独唱、重唱等不同组合、不同声部反复再现,真切地传达出英雄母亲邓玉芬思念亲人那撕心裂肺的情感咏叹。剧中出现的一首当年华北沦陷区广为流传的民谣“民国二十六年,华北起狼烟,小小的日本儿来到咱这边,搅闹我中原……”让年长者思绪澎湃、泣不成声;让年轻一代感同身受、义愤填膺,增强了剧作的真实感、历史感。

创作排练《母亲》的过程,也是锤炼人才队伍的过程。党员王平扮演剧中女主人公邓玉芬,她不负组织重托,精准地把握母亲这一普通山村妇女质朴、豁达的人物性格,在发声、唱腔、念白、眼神、面部神态、肢体语言的拿捏中,有效传达出特定戏剧情境下人物内心情感和情绪的细微变化,受到观众高度认可。邓妈妈的5个儿子及小仔、喜鹊、八路军小郭等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一水儿的年轻人。他们在演出活动中得到了艺术锻炼。

在文化部相关领导看来,评剧《母亲》最成功之处就是认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红色革命文化题材进行了艺术化创作、塑造,是一部以优秀文化教育人的好戏。

(本栏目由市委宣传部精品办、《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闫正宇)

猜你喜欢

评剧英雄创作
英雄犬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一墙之隔》创作谈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