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整风时期干部的写笔记制度

2018-05-30谭虎娃

北京支部生活 2018年8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记笔记陈云

谭虎娃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秀品格,是我们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1941年5月起,我们党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中,为了提升党员干部学习的质量,避免夸夸其谈,真正达到“改造思想”“改造工作作风”的实效,实现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目的,写学习笔记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写笔记制度的由来

1937年11月底,陈云从新疆回到延安,在随即召开的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上接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一职。1938年开始,陈云在中央组织部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了深入学习经典著作的精神,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陈云提出了一整套学习办法,写笔记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对于这一方法,陈云在《学习是共产党員的责任》一文中作了阐释:“读书要做笔记。这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你多读几次,一是逼着你聚精会神,认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些,而不像随便看过去那样模模糊糊。”

1942年2月1日和8日,毛泽东先后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全党普遍整风开始。鉴于之前在讨论中央关于增强党性和调查研究决定时,“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及行政领导机关很少有准备的有计划的组织”,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其中规定:对既定学习文件,“必须逐件精读,逐件写笔记”。对这一决定,中共中央西北局于4月14日制定《关于执行中央宣传部四月三日决定的计划》,18日向各地党委致信传达了“四三”决定精神。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这一制度被层层细化,陕甘宁边区秘书处甚至提出“没有笔记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写笔记从此成为干部理论学习的一项重要制度规定。

“四三”决定中关于写笔记的规定虽然简短,却引发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同。1942年4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会议上的报告《关于整顿三风》中对干部做笔记作了大段讲话。首先,写笔记是党的文件里规定的,是党的要求和纪律,必须执行,“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非执行不可”。其次,学习文件“是世界革命一百多年的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二十年经验的总结”,在学习这些文件过程中只有写笔记,才能有思考,才能清楚。最后,任何人不能不遵守纪律,党内没有特殊人物,不管“文化人”还是“武化人”,“男人”还是“女人”,“新干部”还是“老干部”,“学校”还是“机关”,“首长”还是“班长、小组长”,“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还是“过去有功劳的”,都要写笔记。毛泽东关于干部学习中写笔记的精彩论述,既强调了写笔记的客观需求,也讲出了党的纪律的一致性,该讲话由中央学习组迅速传遍全党,为大家所熟知。

如何写好学习笔记

记笔记这个新生的制度实施后,有的干部不知如何下笔,只能全文抄写或大段摘抄;有的干部咬文嚼字,空洞无物;有的干部只写空泛的赞美文件的词句,出现了庸俗化的倾向;有的将笔记写成文章,过于讲求前后连贯、字斟句酌,花费大量时间;有的单位在检查笔记的时候,甚至使用统计笔记的字数等机械且含有形式主义的方式方法。如何写好笔记成为当时大多单位、干部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对于究竟如何写笔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作为党的喉舌,积极发挥其宣传组织功能,迅速提供了笔记的模板。1942年4月28日,《解放日报》发表刘敏的《记笔记的几种方式》一文,就写笔记进行了经验介绍和推广。文章指出记笔记有三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是“摘要式的”,即逐段逐节摘重要意思记下,然后再写一段读后感,其意义在于增加记忆力、理解力,又可随时复习;二是“提纲式的”,即将全篇或逐段写成提纲,其意义在于组织思想,帮助写作;三是“心得式的”,即用自己的见地对文件进行分析,再综合起来加以发挥和批判。4月29日,《解放日报》报道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学习委员会对学习笔记内容的规定:(1)本文的中心内容;(2)个人心得;(3)理论依据;(4)和实际工作的联系;(5)对本文的意见和批评;(6)提出问题;(7)讨论后的感想。经过《解放日报》等的积极引导,写笔记逐渐形成了内容较为固定的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特征的体系。这个体系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文件到实践再到思想,层层深入、递进,启发人们在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中改造自己和推动工作。

当然,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纠正偏差甚至错误的过程。1942年5月21日,何其芳在《解放日报》发表的《研究文件的时候怎样作笔记》一文中指出:有的干部把文件抄一遍的做法,严格来讲并不是记笔记,只能算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了一遍,好的方法是“心有所遇合的地方就做笔记”。7月3日,谢觉哉在《解放日报》发表的《论写笔记》一文中指出,笔记和作文是有区别的,作文要成章、前后连贯、系统地说明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给人看,要人看;笔记则是“随笔记录”,为着自己的需要。对于有些干部讲究形式,追求字数,大篇誊抄文件的问题,李富春在中央直属总学委会议上作的《怎样总结学风学习与开始党风学习》的报告中指出,“笔记应当少而精,主要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以后的心得与反省,减少做笔记的时间,增加‘想的时间”。陶铸在军委系统学风学习中对此也有深切体会,同意这一观点。边区秘书处学委会也提出“会议简而深,笔记少而精”的口号。 (责任编辑:袁瑛)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记笔记陈云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with an Ayurvedic drug as cofactor:A case report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高中化学学生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研究
用手写记笔记
害怕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