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殿堂”的光荣与梦想
2018-05-30兆丹崔琦
兆丹 崔琦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运营效益良好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是我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2007年12月22日正式开幕运营。十余年来,在院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大剧院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聚力发展,行稳致远,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艺术殿堂”。
“今年 ‘七一期间,歌剧院演出原创歌剧《长征》、戏剧场演出原创舞剧《天路》、小剧场演出《唱支山歌给党听》……共有4台14场红色经典剧目在大剧院同时展演。”8月3日上午,国家大剧院党办主任孟鑫向记者介绍。
十余年来,国家大剧院坚守“高品位、高水准中外高雅艺术”的艺术标准,为观众奉献高雅艺术演出8700余场,生产制作剧目76部,其中原创剧目25部,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和演出1万余场,吸引观众近1900万人次,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艺术殿堂”。
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致力于打造成为“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北京市副市长、国家大剧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宁在全院党员干部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大剧院落地生根,形成生動实践,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在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进一步展现作为文化强国、大国首都的大剧院的时代风采。”
从“复兴之路 ”到“一带一路”
“当谢幕的掌声响起,我们这些在后台的幕后排演人员激动得无以言表,手紧紧握在一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演出的成功,不仅是国家大剧院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在部门会议室里,舞台技术部党支部书记、部长管建波回忆起去年率领128名部门党员职工参与排演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为筹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大剧院共统筹协调29家演出团体、710名演员、1500余名保障人员参与演出,历经6个多月策划和制作。在晚会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8个节目各美其美、一气呵成,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台精美的殿堂级演出,圆满完成了文艺演出的重大政治任务。
“在重大活动中,我们这支队伍连轴转,抗压能力强。这让我想起了2008年演出‘复兴之路的情景。”管建波说,“当时我们启用了全息技术,动用灯具622台、投影设备12台、舞台机械设备159台……舞台布景之大、动作之多、变化之复杂,为建院以来前所未有。”短短两个月,“复兴之路”演出达83场次,上千人次参演。
作为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大剧院陆续参加了杭州G20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文艺演出,连续11年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新年戏曲晚会”服务保障工作,以及市委交办的“北京新年音乐会”策划组织工作。为确保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中的大剧院表演项目顺利排演,院党委批准成立了14名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参演团员忘我排练,经过20多天的精心打磨,赢得“不愧为一支专业队伍”的赞叹。
原创“红色经典”闪耀舞台
去年12月21日至25日,历时4年精心创作的歌剧《长征》再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此前每轮演出,门票都提前10天售罄。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党支部副书记、副部长廖屹说:“用长征精神来排演长征,这是排演歌剧《长征》时党支部提出的要求。那些日子里,我们经常排演到深夜,有时连着一个星期通宵加排。”
国家大剧院是目前国际上艺术创作非常活跃的剧院。十余年来,国家大剧院坚持不懈地呈现经典、推出原创作品,共制作了76部自制剧目,其中25部原创剧目,包括《长征》《方志敏》《金沙江畔》等6部红色剧目。尤其是去年,共制作剧目27部,演出近200场。
无论是演出还是作品,无论台前还是幕后,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突出、作风优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党员人才队伍。对于每一位走进大剧院的观众和艺术家来说,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剧场服务人员。入口处、剧场内、化装间……都有他们细心、耐心、贴心服务的身影。场务部党支部组织委员杨洪杰向记者介绍:“从检票、领位到剧场服务,党支部制定了50多项服务工作流程。无论面对艺术家还是观众,我们都始终以五星级服务标准要求自己。”场务部的观众和艺术家满意率已经连续11年保持在很高的水准,连续11年被评为“国家大剧院优秀集体”,今年又被评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岗。
始终为民的“心灵地标”
“大剧院全年在4个剧场以外的公共空间举办‘空间主题艺术活动。活动分为日场晚场两类,日场活动主要是选择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进行表演和讲解,晚场活动在演出开场前,让观众获得正式演出之外的艺术体验……”上午9点,大剧院二楼咖啡厅东侧的公共区域,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家正在为观众演奏古典钢琴曲。在悠扬的钢琴声中,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党支部书记、部长王大羽指着这个“公共空间演出”向记者介绍。
十余年来,大剧院公共空间演出累计上演4300多场。这仅仅是大剧院向市民普及艺术教育的一小部分。“经典艺术讲堂”“周末音乐会”“青少年普及音乐会”……大剧院致力于打造公益性艺术教育普及的“心灵地标”,形成了六大独具特色的艺术普及教育品牌,先后有百万市民分期分批走进大剧院,感受万余场次的高雅艺术演出。
“自建院以来,大剧院党委始终没有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实施艺术普及教育的‘滴灌工程。”王大羽说。10年来,大剧院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投入到艺术普及推广之中,为市民送去“长流水、不断线”的艺术福利。
在将观众“请进来”的同时,大剧院还积极拓展艺术教育“走出去”。这些年来,院党委共组织艺术家走进全市十六区的广大社区农村,开展“市民文明观赏”下基层活动。从远郊区县的小学教室,到社区居民身边的小讲堂,处处都留下了“文明行”活动艺术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