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

2018-05-30杨红伟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荣 静,杨红伟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经济管理系,甘肃 兰州 730070)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金融是指对既有财富资源再利用,实现财富等值流通的一种服务。谢平2012年首次在正式文献中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得出,互联网金融是基于金融机构在资产托管和风险评价方面的核心能力与互联网企业在用户及通道入口上的优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将其对接,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任何涉及广义金融的互联网运用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P2P、网络支付、银行电商、虚拟货币、众筹等。从狭义的与货币信用流通相关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金融通的多样化方式。[1]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灵活高效

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让金融交易信息和业务处理更加方便快捷,集成化和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能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可以独占一定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金融企业涉及的主要是生活服务领域。而银行遵循的“二八”原则恰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巨大的市场利润空间,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和大众生活消费方面。因此,互联网金融服务可以独占一定的市场空间。

3.服务的便捷化和虚拟化

从本质上讲,金融市场提供着金融信息的加工与共享,同时也提供了财富的虚拟交易。在这个市场中,产生并流通着各种金融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快速加工处理的功能和开放共享功能得以实现,从而强化了金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并且使金融的实务操作虚拟化。

4.存在较多的系统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体,势必会使得互联网的技术安全问题和金融行业特有的信用风险问题相互叠加、交替放大,继而容易产生法律风险、产品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安全风险等系统性风险。[2]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金融世界正在被打开,“互联网+”的计划使金融与互联网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变化。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

1.银行金融中介的角色弱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职能正在受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使得银行传统中间业务逐步弱化。

图1 2015-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

据图1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62 011亿元,同比2015年第一季度增加了近2倍,2016年第二季度第三方交易规模达93 400亿元,环比增长率51%。在全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现在,移动支付代表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现金生产力。以支付宝为例,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平台实现信用卡还款、话费充值、生活缴费、转账汇款和基金理财等多种功能。移动互联网金融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成为冲击以商业银行为支付中心的传统支付渠道的重要一环,传统定点的银行支付对满足现阶段用户的需求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3]

2.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冲击

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同业借款筹得资金,通过发放贷款的形式将筹得的资金发放出去是银行的主要业务,同时也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商业银行长期遵循的是“二八定律”,因此商业银行业务多指向大客户。由于互联网金融逐步被大众接受并使用,其新颖的产品种类,便利的可选择性,在资金融通顺畅的情况下,大客户市场将与普通客户市场分庭抗礼。[4]所以互联网金融服务可以独占一定的市场空间,并且在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加速的双重冲击下,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将会面临一个新的挑战(见图2)。

图2 2006—2014年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情况

图3 2013-2016年上半年中国众筹行业成功筹资额

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P2P业务蓬勃发展,用户规模超过1亿人次,为个人和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2014年之前,众筹行业的成功筹资只有3.35亿元,而2016年仅上半年就达到了2014年全年的近3.7倍、2015年全年的7/10,2016年10月P2P借贷行业单月实现1 885.61亿元的成交量,这些都直接冲击着银行的主要利润渠道(见图3)。

图4 2008—2017年中银行业净利润及增速

(二)对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2017年中报披露,作为最能赚钱行业之一的银行业,五大行日赚近30亿。与此同时,银行业也面临着发展转型的困境。一方面,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正步步侵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靠以往赚利息差的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相当于每年分食着银行数百亿的净利润。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传统的银行机构逐步失去在资金成本与信用成本方面的优势,造成经济利润的范围变窄、盈利空间缩小。虽然2016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达到1 300亿元,但自2014年以来,银行净利润的增长停滞,业绩增速仍在持续下降,同五、六年前银行业净利润以十位数持续增长相比,2014年银行业发展的寒冬到来,净利润的增速骤降到个位数。到2017年上半年,增速回升至5%,但能否持续回暖仍有待观察。[5]

(三)对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消费理念过往是以推销为手段,银行凭借客户经理及柜员的营销推荐,让客户被动地了解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金融交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查询、交易等业务办理,客户服务由面对面转向虚拟网络。互联网金融通过各种网上支付或社交平台,如支付宝、微信等增强了交易的快捷和便利,使客户可以自主进行消费。互联网金融还能把一些金融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如“QQ红包”“微信红包”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相当部分现金的支取。更严重的是,虚拟账号间的资金流动再也无法及时被银行获取,掌握客户需求变得异常艰难。同时,银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失去了依据,互联网金融革命带来的颠覆依然在继续。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一)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势分析

1.客户基础广泛,服务体系完善

商业银行在我国存在的时间长,其积累的雄厚实力是互联网金融难以在短时间内与之抗衡的。商业银行在长达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稳定的大中型客户,并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用户分层服务与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商业银行还具备较完整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服务渠道。在线下有银行物理网点,在线上构建了网络银行,通过线下与线上的引流互通,构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

2.金融专业能力强,监管体系完善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开始对银行进行改制,到21世纪初,四大国有银行先后改组上市。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深厚的经营积淀,拥有多种金融服务,产品线长,并具有优良的经营传统和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人才队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也受到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严格监管,而且在多年的业务经营发展过程中,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交易与征信信息,有着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形成了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和资金安全这一点上,传统商业银行有着互联网金融难以超越的优势。[6]

(二)商业银行发展的劣势分析

1.业务流程繁琐,决策文化滞后

由于商业银行长期处于非完全市场化状态,导致支付转账步骤繁琐,理财业务门槛高,手机银行操作难。同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固有的银行文化滞后,长期总分行制的经营模式导致了高度集中化的决策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内部条线分割严重,跨部门协作的创新推动效率低下。

2.创新速度慢、效率低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受到国家政策保护,传统金融业市场整体处于压抑和垄断状态,导致其不过多思考产品和服务,许多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金融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抢占市场先机,精准地捕捉用户的需求,传统商业银行却难以获得先发优势。

(三)商业银行发展的机会分析

1.新风口发展机遇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有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同样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转型发展的风口,引发了传统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新思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促进战略转型、调整经营模式、改善服务水平以及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

2.多渠道的合作机遇

在国内,“互联网+银行”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电子银行、网络支付、信用卡商城、银行电商、与现有平台合作、直销银行等。其中直销银行和银行电商最具代表性。2017年8月,百信银行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成立。2017年以来,建行与阿里巴巴、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工行与京东开启合作,金融科技正在重构银行经营发展的新模式和市场竞争的新格局。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更迭加速,商业银行将业务下沉到长尾市场成为必然,银行家们应多渠道与现有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采用与信息时代互联网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服务方式和盈利方式,构建新型的银行经营模式。

(四)商业银行发展的威胁分析

当“互联网+金融”出现时,各大银行突然发现,它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彼此,而是互联网带来的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便捷、高效和低成本的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加快了金融发展的速度。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客户的流失、存款分流以及融资成本的上升,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开始萎缩,利润面变窄,利润增长止步不前。[7]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带来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带来科技金融的运用、融合和再造。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银行”是金融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推进银行供给侧改革

1.进行组织架构改革,实现科学运营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银行一方面要调整传统的矩阵型和总分型的管理层结构,使其朝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降低落后部门和产能过剩部门对信贷资源的占用,不断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资产的并购重组,降低不良资产,实施绿色金融,推动金融的普惠发展,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供给的有效性。

2.提升物理网点价值

商业银行应当将物理网点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场所。在物理网点内,银行人员可以实现与客户的一对一交流,了解客户的实时需求,提升客户的价值体验。实体网点不能仅仅是单一柜台业务处理和自助机器的摆放,而应是智能网点建设。网点内要设立网上金融服务体验区,并配备专门人员进行指导,让客户在物理网点实现多元化、自主化的金融自助体验。

3.紧抓产品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信贷、理财领域方面的专业优势是互联网企业无法替代的。在互联网借贷和理财发展的大潮中,创新应做到:对于宣传创新做到速度“快”、内容“新”;对于产品创新做到保证收益和安全;对于营销创新做到交互式营销、平台开放,加强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提高营销效率;同时,要发挥金融风险管理优势,对风险监管体系前移和金融交易时时监控,提升风险体系水平。

(二)深度推进“互联网+银行”的融合

1.继续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构建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

商业银行擅长经营金融业务,但缺乏“互联网基因”。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其发展注入智能化因子,将自己的网上金融交易平台从线下网点的补充提升到战略经营的地位。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应从战略上改变当前的狭隘认识,突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功能,从技术上构建一体化网银平台,时时提供资金安全保障,从而支持和满足各大电商和民众对于交易、支付、理财以及融资等方面的服务需求。[8]

2.加强资源投入,建立与自身相匹配的研究和实施机构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迅速发展,已经不容忽视,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加强对互联网研究领域资金的投入,建立本行互联网金融部门,积极探索和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网络营销方法,认真分析客户交易数据,了解客户实际需求,从而获得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数据库,建立一种基于客户、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型金融模式。

3.探索自身信用中介的潜能,提供数据整合服务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产品要实现互联网支付的需求,都需要银行发挥信用中介的主体功能——提供银联卡。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整合各类支付软件平台所具有的功能,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体,发挥信用中介功能,建立专属的存取、支付和交易的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中心。

4.加强互联网银行文化建设,提升互联网精神

目前,银行的互联网平台依旧在管理体系内运作,银行文化与互联网文化存在较大的反差。一方面是规避风险的银行文化与追求创新的互联网文化的矛盾,另一方面是银行内部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执行,形成了繁琐的决策体系以及决策高度集中化的决策文化,这与强调基层活力的互联网文化相矛盾。创新更多地来自市场一线,基层是创新的基础,“硅谷大奖”就是一个证明。而银行要做的就是将两种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对接。此外,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对其域名、LOGO、平台组织过多地运用了条块模式,缺乏时尚感。这不仅增加了用户使用难度而且影响美感,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单边网络的外部性,这使得银行打造的平台仅针对本行用户,与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原则相违背,对此,银行应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提升互联网精神。[9]

(三)以客户为中心,整合服务流程

1.注重用户满意度,建立用户服务评价体系

从战术上讲,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思想理念,开创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分析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提高抢占客户资源的优势。应有针对性地开发并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并时时将客户的交易信息更新到网上银行客户端,有效地改善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此外,建立客户服务评价体系,使用户体验达到最大化。

2.整合业务流程,重视小微企业诉求

商业银行应简化整合业务审批流程,打破业务部门服务局限,充分共享多账户、多币种、多元投资的客户信息。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独特存在,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和民生服务,银行应逐步放弃“二八原则”,重视小微企业的融资诉求。

互联网金融从出现到发展,迅速推动了中国金融的市场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国务院给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支持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创新,要求相关部门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并且尽快提高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普惠水平。但是,从资产规模和净利润规模看,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差异悬殊,此外双方在决策机制、激励制度、企业风格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悬殊”会成为合作的客观阻力,大型银行与互联网巨头从竞争到融合,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没有人能预测金融科技的未来,就如同没有人能准确预估金融科技到底蕴含多大的能量。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银行家铸就了金融科技如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参与者还在不断增加。

[1]张兆曦,赵新娥.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模式剖析[J].财会月刊,2017,(2).

[2]曹永琴.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J].上海经济,2017,(1).

[3]张献政,赵慧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经济,2017,(3).

[4]张林颖.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论坛,2017,(7).

[5]郑薛蓉,薛阳达.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J].时代金融,2017,(2).

[6]蔡林正也,梁剑.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以P2P和余额宝为例[J].中国市场,2014,(37).

[7]曹文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6,(6).

[8]吴燕.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与发展策略研究[J].金融视线,2017,(13).

[9]黄祥娟.试论互联网金融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银行客户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