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党的女儿》的演唱特点分析
——以《血里火里又还魂》选段为例

2018-05-30袁溢莹

剧影月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老支书唱段咬字

■袁溢莹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根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北上抗日后,兴国县桃花乡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女共产党员田玉梅死里逃生,受到叛徒马家辉的纠缠,幸亏脱离了危险。该剧描写了共产党人历尽艰难,前仆后继的英雄业绩。作曲家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实手法进行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其中《血里火里又还魂》这一唱段中,女主人公田玉梅的音乐总体上充满了强烈的爱恨情仇。主要唱段的旋律抒情性强,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且音域跨度大,所以田玉梅的角色需要在声音上高亢嘹亮,声音要坚实而又不失圆润。由于唱段中融入了板腔体,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之前不仅要深入理解唱段的音乐语言,还要了解我国戏曲中板腔体音乐的特点,对板腔体唱段的板式变化,内在节奏和旋律特征等要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此外演唱中要积极吸收戏曲唱法中“字清、腔纯、板正”的优点,并且要特别注意其委婉的风格。

该唱段是田玉梅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之一,是她在刑场上侥幸生还后,面对周围腥风血雨时的唱段。“昏昏天,沉沉地,是梦?是真?”唱段的一开始就用慢板来表现这种疑惑惶恐的心情,首先,第一个“昏”字要声音冀中,之后延长,并使用渐强的力度。“昏”字一字多音,表现了人物的迷茫心情。接下来从迷茫中透露出田玉梅的惊吓和恐慌。“是梦?是真?”要用气声说一般的唱出来,这是她疑惑万分的自问,也是她受到惊吓而迷茫的感情流露。“手被捆,血满身,玉梅我血里火里怎么又还魂?”是田玉梅看着自己满身的鲜血,对自己侥幸生还仍在将信将疑,无法判断真假的恐慌心理的描述。其中“里”字是本句的难点和高潮,在“火”的位置上将声音拢住之后,延长,采用渐强的力度并在高位置共鸣点上进行咬字行腔,然后在装饰音出逐渐变弱,带着哭腔,哽咽地在唱完“怎么又还魂?”“怎么”要用急切,紧促的语气来表现田玉梅惊慌失措的复杂心情。“魂”字一字多音,仿佛哭泣般,要声断气不断地唱出来。紧接着的行腔旋律是一个非常忧伤的旋律,也是一个在整部歌剧中多次出现的固定旋律,它起到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演唱情绪转换过渡的作用。第二部分是一个场景的描写与叙述。“雨啊,纷纷地下,打在脸上,冷透心。”其中“打”“冷”和“心”这三个字是声音处理的重点。“打”要把字头咬好,清楚地唱出,“冷”虽是一个下行音阶,音域也不高,一定要注意挂住位置,不要随着音阶的下行而把位置点掉下来。“心”要如哽咽般声断气不断地停顿好。“风啊,嗖嗖地刮,呼天喊地唤亲人,”田玉梅亲眼看见老支书和战友们倒在血泊里的事实。

紧接下来是一个小快板的间奏,间奏中出现一句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道白,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其中“老支书,老支书,亲人们呐!”这两个“老支书”要说得一声比一声深情,从而更加夸张地表现人物悲切的心情。田玉梅在牺牲的同志们的尸体中呼唤着这些为革命牺牲了的同志和亲人们。紧接着又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忧伤的固定旋律,从而让田玉梅慢慢在悲伤中平静下来,使人物的情绪具有连贯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曲的音色要求低沉婉转而又慷慨激昂,音色要细腻而又赋予变化和对比,这样才能很好地抒发田玉梅的内心世界。全曲中田玉梅的声音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她的声音悲凉中又充满愤怒,到了全曲的结束处,声音应高亢、坚定而有力度,为后面剧情的发展作出铺垫。全曲采用明朗的C大调,并在力度上由弱到强,以表现从血泊中醒来的田玉梅悲凉、无助的形象。音乐继而转到mf的力度并向前推进,到“你们迎着枪弹去,留下我孤零零,”音色上要近似哭泣、哭叹。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力度由mf转为f,力度如强。全曲音乐转快板后,间奏的音乐以重音出现。这一部分节奏变化频繁,切分音、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等节奏型交替出现,表现了田玉梅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由于节奏稍自由且较慢,演唱这一段要注意声音控制,注重以情带声。

声乐是一门用声音和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侵化着音乐,音乐也溶解着语言,语言与音乐之间结合地越完美和谐,声乐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党的女儿》这部歌剧的音乐语言以江西民歌的音调和山西蒲剧音乐的调式、旋律特点为主要表现手法,音乐形象既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韵味和地方色彩,又具有较强的戏剧性的表现力。

这首咏叹调随着音乐的发展和田玉梅情感的变化,在咬字吐字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全曲开始部分,由于音乐基本情绪的要求,咬字要靠后,饱满,音色上要略显暗淡。音乐进行到高潮部分要求咬字清晰,但声音不能加厚拉宽,“掩泪痕”的“掩”,要求演唱得具有戏歌的特点,戏歌是歌不是戏,是富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在戏歌的唱段中,戏曲是为歌曲所用的。音乐转快板后,要求咬字圆润,果断有力,声音明亮靠前,才能充分表现出主人公高亢的革命热情。

同样的人物角色,其唱腔表现在不同唱段时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演唱中,要根据人物特定唱段的特征,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从而调整情绪与音色,这就要求在演唱不同作品时要仔细的揣摩分析、区分,以达到准确生动表现人物形象,细致刻画人物的目的。正如居奇宏在《歌剧美学论纲》中所述:“歌剧形象永远是歌剧一切内容构成和形象的最终归宿,歌剧情节的展开,戏剧冲突的推进,人物性格的揭示,高潮的组织,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等等,最终必须体现为形象,歌剧艺术的魅力,它独有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均在他所塑造的歌剧形象上体现。”

歌剧《党的女儿》在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描写了中国女性不惧艰难,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巾帼精神。它是对我国音乐戏剧传统和歌剧《白毛女》以来的革命歌剧传统的自觉回归,使得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的精血在当代歌剧的惊声躯体中奔腾不息。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和借鉴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优秀成份,提高文化修养,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民族歌剧才能创造出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老支书唱段咬字
执灯而立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秘密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举报信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