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2018-05-29孔培雯
孔培雯
摘 要:2017年11月21日至23日,一场历史学科的盛宴——河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在省会石家庄举行。这次活动引发教师对于如何落实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这一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素养;历史线索;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4-005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4.036
2017年11月21日至23日,河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在省会石家庄第十七中学举行。现场20多位教师同台赛课,各显身手,活动精彩纷呈。此次活动不愧为历史教学的一场盛宴,盛宴过后,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落实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成为我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历史教学要注意线索
历史是前后相继的,历史的发展有着自己本身的脉络,历史课教学一定要厘清历史的脉络,告诉学生某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为例,谈谈如何厘清历史的脉络。
由本课的课题《东汉的兴亡》得知,此课主要讲述一个朝代从兴到亡的过程。这个朝代就是东汉,在此,同学们一定会产生疑问,为何叫“东汉”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前边所学的内容,即西汉的历史进行思考。“汉朝”分“西汉”和“东汉”,“东西”之称缘何而来呢?在此,我出示了西汉的疆域图和东汉的疆域图让同学们进行对比,通过对西汉都城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的方位比较,大家明白了东汉之为东汉的缘由。
同样在讲到东汉的建立者刘秀时,大家了解到他开创的盛世为“光武中兴”,光武帝是刘秀的谥号。为何谥号“光武”呢?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看一看,秦朝有始皇帝,西汉建立者为汉高祖,为何刘秀称“光武帝”呢?这里就与刘秀的理想有关,我们知道西汉有一个汉武帝在位时,开创了西汉的鼎盛时期,刘秀要光大西汉武帝时的荣光,因此,刘秀在东汉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创了又一个盛世,史称“光武中兴”,所以,刘秀的谥号为“光武帝”。
透过东汉的来历和光武帝的由来,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教学一定要注意线索,很多看似难以理解的历史现象或问题,放在更大的一个历史背景中去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二、历史教学要注意人物
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公,历史过程就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更替完成的,因此,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是应该十分重视的。下面我仍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为例,谈谈如何如何处理历史人物。
《东汉的兴亡》主要涉及三个历史人物:王莽、刘秀、张角。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实行新政,新政失败,导致民不聊生,是东汉建立的背景。刘秀在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身经百战,最后一统天下,建立东汉,成为东汉的开创者,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最终形成“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统治腐朽,天灾人祸共同导致民不聊生,从而张角领导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得东汉政权从此一蹶不振。到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寿终正寝。通过梳理历史,以上三个人物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就十分清楚了。
《东汉的兴亡》一课,重点在东汉的兴,因此,本课教学我们一定要抓住刘秀这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那么,在此,我顺势抛出一个问题,刘秀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才有了东汉的兴呢?这里我给学生出示了以下史料:“建武二年,用刑深刻……议省刑法”;“建武六年,调整税赋,‘什一之税为‘三十税一”;建武十一年,诏曰“天地知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材料,思考刘秀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本段史料共分三层,一个分号为一层,第一层为:“建武二年,用刑深刻……议省刑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建武是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建武二年时,刘秀认识到当时的刑罚过于深刻,于是“议省刑法”,减轻当时的刑罚;第二层为:“建武六年,调整税赋,‘什一之税为‘三十税一”,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调整赋税,将“什一之税”调整为“三十税一”,由过去的十分之一,调整为三十分之一,很明显这是降低赋税;第三层为:建武十一年,诏曰“天地知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说的是天地之间,人是宝贵的,不得乱杀奴婢,凡是乱杀者不得减罪。综合以上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生产。
三、历史教学要注意升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古鉴今,有效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日发展贡献智慧,因此,历史课教学要注意目标的升华。下面我仍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为例,来谈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东汉的兴亡》实际上讲了一個朝代的兴亡,其中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东汉的兴,一个是东汉的亡。东汉为何兴?东汉又为何亡?总结东汉兴亡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刘秀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得出,东汉初期,之所以兴,就在于刘秀充分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多种措施,赢得民心,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而历史发展到东汉的中后期,由于皇权不稳,政权更迭频繁,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统治腐朽,再加上当时的水灾、旱灾、蝗灾等一系列天灾的发生,使得当时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甚至一度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从而导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农民起义,尽管最终失败了,但给当时的东汉政权以沉重打击,导致东汉政权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灭亡。通过东汉前期的兴和后期的亡的比较,我们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从而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真理。到此,我们就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升华,使得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我认为要落实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课堂教学就要注重梳理历史的线索,着重分析历史人物的影响,注意教学目标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李积秀.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下旬),2011(6).
[2] 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