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2018-05-29缪冬蕊
缪冬蕊
摘 要: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对话式教学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提供了新的平台。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是有效对话的前提;围绕文本、去繁从简、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善于倾听,注重生成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对话;有效性;倾听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4-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4.005
对话教学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互动交往为特征,以问题讨论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获取智慧、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过程。对话教学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课堂对话中常见的问题
(一)与部分学生对话——对话广度的缺失
有的课堂整节课都是教师与少数学生的对话,一节课站起来发言的就是固定的那几个学生,而其他学生充当“听众”或“看客”。
在一节市级公开课上,教师点名同一位学生发言次数竟达到7次。教师很怕上课“冷场”,一旦抛出的问题无人回应,手心里就捏一把冷汗。此时只要有学生“捧场”发言,这位教师就仿佛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顿时松一口气。于是,那些善于表现、胆子比较大的学生或者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就成了与教师对话的“主角”。不禁令人感慨:到底是这位学生的确属于踊跃发言的典型,还是这位教师的问题没有激起大部分学生的好奇?
(二)形式上的对话——对话深度的缺失
为了充分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似乎被“经营”得很热闹,师问生答贯穿始终,但仔细分析,大都是一些没有深度的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牛郎织女》一课时,出现了以下对话。
师:“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大家听过吗?
生:听过。
师:牛郎和织女是不是很相爱?
生:是的。
师:但是受到谁的阻挠?
生:王母娘娘。
对话缺乏深度,也未能深入文本的核心。这只是形式上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无法真正产生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三)不能“逾矩”的对话——对话效度的缺失
听一位语文教师教《米洛的维纳斯》。
她问:“这尊被公认为美之典范的雕像究竟美在哪里?”
生:她双臂残缺,很值得同情……
师:可它是雕像啊!你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等同于雕像了!
这位学生悻悻地坐下了。课堂变得沉寂而紧张,其他学生的发言变得更加谨小慎微了。在这种对话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问题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框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得到思维上的发掘和智慧上的提升。学生沿着教师设定好的路径行走,没有挑战,也没有惊奇发现。假如这位教师不是如此果断打断这位富有同情心的学生,而是加以肯定和引导,想必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进而产生更精彩和有效的对话。
二、提高课堂对话有效性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有效对话的前提
1.创设平等、宽松的对话环境。对话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话,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位教师上公开课《认识我自己》,每当一位学生第一次起来发言时,她都会以最简洁的一句话“介绍”这位学生,并且很巧妙地把这种“介绍”和对话内容联系在一起。授课教师看似无心却相当“有效”的举动使整节课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也使发言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你是校演讲团的团长,那么你认为成功的演讲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是我们班的宣传委员,字写得特别好。如果是你去应聘,你会如何介绍自己?”
这位教师的“概括”好像只是与发言学生的对话,又好像是对在场的“他人”——听课老师与其他学生的“介绍”与“宣扬”。在这种宽松、愉悦的对话氛围中,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让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为课堂的有效对话做了良好的铺垫。
2.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更多学生表达的机会。一节练习课上,我问:“有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写出答案?”一下子很多学生举手并嚷着要上黑板写,这时我听到身边一个很轻但很坚决的声音:“老师,我写好了。”我决定给这位学生一个机会。看到这个平时不太说话成绩也不突出的学生很幸福、很仔细、很认真地书写每一笔,我突然觉得很感动——其实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表现的机会。
(二)围绕文本,去繁从简,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对话的基础
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有助于文本解读的问题。课堂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学。要达成有效对话,教师一定要在上课前吃透教材,反复研读文本,紧扣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设计,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吸引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得出自己的见解。
问题设计应该是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的。对于“明白了吗?”“是不是这样?”之类的封闭性问题要少问,应多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同时能引起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的创造性问题。一位教师在上《绝版的周庄》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使得师生对话立时精彩纷呈。
师:如果你想在周庄开一家餐厅,你会取什么样的名字?
生:恬味园。
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生:与周庄的水乡神韵相一致。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作者笔下的周庄秀美、古典、动人,恬味园——恬静中品味,园林中品味,饱赏古镇风韵……
师:取名与周庄的内涵相契合,很有品位。
类似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进一步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师循序渐进的启发式發问和凝练到位的点评,也使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有了更具条理的梳理。
(三)教师要善于倾听,注重生成——有效对话的关键
在对话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注重生成,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对话是开放而不是预设的,是一种创造性和生成性的活动——教学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
课堂对话中,教师做好“倾听者”的同时,也不能矫枉过正,一味“倾听”,放弃了引导的职责。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精辟点评,把握好言说的“度”,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行灵活的启发与点拨。教师应该做到“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不断发现其答问和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鼓励、提醒、补充,或抓住一点,机巧地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
总之,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与信任,一个知识底蕴丰厚且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一个有预设更注重生成的教学课堂,才能产生更加有效的课堂对话。
参考文献:
[1] 孟岩.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误区及有效对话的生成[J].现代语文,2009(11).
[2] 严华银,荣俊红.“难度”和“追问”: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J].中学语文教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