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葬花吟》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风格

2018-05-29周红英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红楼梦

【摘要】林语堂是我国近代知名的翻译家与作家,其所翻译的诗歌深受外国读者的欢迎,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葬花吟》《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诗歌之一,林语堂在翻译《红楼梦》时也对《葬花吟》进行了翻译。林语堂所翻译的《葬花吟》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基本形式,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意蕴。因此,本文以《葬花吟》为例对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对林语堂以及《红楼梦》进行了介绍,并综述了林语堂的翻译观,最后从形式上采用诗体译法、语言的西式化处理以及文化交互翻译三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林语堂;翻译风格

【作者简介】周红英(1984-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商丘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红楼梦》对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的文学家曾经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演化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在《红楼梦》当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最催情的诗文,因此,对于《葬花吟》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思想的不断流入,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开始变得繁荣起来,许多文学也曾经企图将《葬花吟》翻译成英语,林语堂就是其中的一位,同时也是翻译的较为成功的一位。从林语堂对《葬花吟》的翻译来看,林语堂不仅对文化具有极高的造诣,同时对于《红楼梦》也具有较高的了解。同时从《葬花吟》的翻译来对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研究也有助于现阶段《红楼梦》翻译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二、林语堂与《红楼梦》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林语堂的印象都停留在作家的范畴当中,但是林语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同时还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家。林语堂少年时期家境优越,出生于晚清的林语堂一开始就并没有接受中国传统教育,而是通过教会学校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教育,因此,林语堂的英语功底相对较好,在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之后,林语堂的英语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因为翻译了500本英文文学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后来林语堂也因为自身在英语方面的造诣进入清华大学英文系担任教师。但是在清华大学任职期间林语堂逐渐认识到自身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缺陷,又投入到中国文学的研究当中,其中《红楼梦》就是林语堂重点研究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对林语堂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从林语堂后期的创作生涯来看,他的许多作品当中都出现了《红楼梦》的影子,尤其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林语堂也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林语堂曾经表示希望能创作一部类似于《红楼梦》的作品,后来的《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也确实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林语堂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当中,受到《红楼梦》魅力的影响,逐渐产生了翻译红《红楼梦》的意愿,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林语堂的《红楼梦》翻译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林语堂定居台湾之后才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当中,在定居香港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之内,林语堂最终完成了《红楼梦》的翻译工作。

由于林语堂不仅具有较高的英美文化功底,同时对《红楼梦》也具有高度的了解,因此,他所翻译的《红楼梦》基本上保留了文学作品内在的价值与思想情感,虽然在一些地方通过语言补偿的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是从文章的表达效果来看,现阶段所有的《红楼梦》译本当中林译版无疑是最原汁原味的一版,同时也是现阶段海内外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版。在林语堂所翻译的《红楼梦》当中《葬花吟》的翻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能深刻反应出林语堂的翻译风格,因此,从《葬花吟》的翻译来研究林语堂的翻译风格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是中国翻译美学的重要奠基人,其一生所翻译的文学作品众多,但是大多是以诗歌为主要翻译对象,同时他的翻译美学观念也都是基于诗歌翻译逐渐发展而来的。林语堂认为翻译并不是单纯的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字转化,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翻译一方面需要遵循原文的内容以及主题思想,另一方面也并不能完全拘泥于原文,译者还需要结合自身对目的语的认知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再加工,从而发挥原文的艺术价值。林语堂在《论译诗》中对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译诗,可用韵,而普通来说还是不用韵妥当。只要文字好,仍有抑扬顿挫,仍要保持风味。认为翻译古诗“都不用韵”,反而自由,而能“信达雅兼到”,同时林语堂还将翻译要点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练词精到,即文学翻译在用词方面需要能够精确的表达原文的内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用转换、意译等方式进行翻译,而并不是一味的进行直译;第二,意境传神,即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文学作品内在的思想价值与文学意境,而并非单纯的进行作品内容的翻译。

四、从《葬花吟》看林语堂的翻译风格

《葬花吟》是林语堂翻译的经典代表作品,从《葬花吟》的翻译中能够管中窥豹了解林语堂的翻译风格,基于此种情况了,在下文当中笔者将从《葬花吟》入手对林语堂的翻译风格进行全方面的阐述与研究。

1.形式上尊重原文,采用诗体译法。中国古典诗词与英美诗词之间在诗体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就为《葬花吟》的翻译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但是林语堂认为诗歌的翻译不仅需要反映出诗歌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尽量保留作者创作的风格特征,因此,林語堂在进行《葬花吟》的翻译时依然采用了诗体译法进行翻译。《葬花吟》诗曹雪芹在中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理解而创作的诗歌,在形式方面具有独特的色彩,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曹雪芹依然沿用了唐诗的歌行体创作体裁,但是《葬花吟》在节律与构词方面与传统的歌行体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林语堂对于这一问题采用了遵循诗歌形式,但是却突破了构词与节律方面的约束,《葬花吟》全诗共有五十二行,一节基本为四行,七言为一行,全诗平仄交替,四句一韵,押韵随着诗的变化而变化,在节奏和旋律上自然流畅。林语堂对《葬花吟》的翻译在立足《葬花吟》诗体特点的基础上,对诗体译法加以采用,对英诗中较为常见的四行诗节形式进行选择。译作《葬花吟》全诗每节二四押韵,诗行长短与原诗特点相符,如此翻译之下的《葬花吟》简洁流畅,基本吻合原诗的整体风格。

2.语言的西式化处理。《葬花吟》翻译作品的读者对象为英语读者,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大部分西方读者都不可能直接阅读直译的内容,因此,如果不对语言进行西化处理则必然导致西方读者无法深入了解《葬花吟》的真实内涵,也无法融入到其意境当中。基于此种情况,林语堂在进行《葬花吟》的翻译时在语言上对整个作品进行了西化处理。首先,体现在对于《葬花吟》名字的翻译上,林语堂直接将其翻译为《 Taiyu Predicting Her Own Death》。曹雪芹在创作《葬花吟》时采用了以物喻人的创作手法,即通过对花的感慨来表达对人的惋惜,同时也预示着林黛玉的最终结局,但是对于大部分西方读者来说这种创作手法相对较为晦暗,因此林语堂直接将语言转变为西方读者能够感觉到的语言。在这种翻译模式下,西方读者可以直接了解到对花的描述其实是在对人进行描述,同时也能进一步感知到林黛玉最终将走向死亡。在语言翻译方面林语堂在保留语境与美感的同时,尽量让读者能够直接感知到文章的内容,而这种体现也是多层次的,例如,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翻译时林语堂直接用了两个“fly”,虽然这种翻译方式在语法方面较为别扭,但是在确保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保留原文的意蕴。其次,在“风刀霜剑”翻译时林语堂也采用了“the frost and cutting wind”西方读者能够直接阅读的语言翻译方式。

3.文化交互翻译。在文化翻译当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许多内容的翻译都只能通过文化交互的方式进行翻译,这种翻译对于译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文化交互翻译也是翻译的核心内容,只有从文化交互的角度进行翻译才能确保原文的内容在另外一种文化语境当中得意生存与流传下来,并与新的文化语境实现交融。从《葬花吟》的文化语境进行分析,这首词的吟诵者为林黛玉,林黛玉虽然居住在贾府,但是由于自己父母双亡,与心爱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在看到百花凋临时感慨自己的不幸。但是对于这种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大部分西方读者都无法从凋零的花朵联想到对人生的感慨,因此,林语堂采用了交互翻译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感变化,而林语堂交互翻译的手法也多种多样,首先,为了进一步进行情感渲染,他采用了英语中较为常见的倒装句,从而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整体语气,“How but a while ago these flowers did smile”深刻的表达出鲜花盛开的短暂,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悲伤情怀。其次,林语堂还采用了大量的定語从句,通过定语从句的应用能够对意境进行补充,“Here comes the maiden whose secret no one shall share”通过补充说明深刻表达出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惆怅。最后林语堂还采用了大量的重复以及连词,最终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转化。

五、结语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为经典的瑰宝,林语堂所翻译的《红楼梦》也是现存译本中最为经典的一部,这对于红楼梦的传播以及我国翻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都具有较大的启发。《葬花吟》作为《红楼梦》中最具艺术价值的部分,在翻译方面也需要尤为慎重,林语堂所翻译的《葬花吟》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文章意蕴的拓展。本文以《葬花吟》为对象探索了林语堂的翻译风格,希望能对于我国翻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叶颖.“花”的创造性翻译与译者主体性——基于“图式-例示”的七种《葬花吟》英译本对比[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06): 69-73.

[2]陈寒.借得返魂香一缕,落红重生绽他乡——试论《葬花吟》法译本的意境重构[J].法国研究,2016(04):51-57.

[3]李菁,王烟朦.社会符号学视阈下霍译《葬花吟》言内意义的再现——以修辞的翻译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3(05):112-116.

[4]周玉萍.成仿吾诗歌翻译理论的再现——《葬花吟》三个英译本之对比赏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 (06):134-137.

[5]黄宁夏,杨萍.从《葬花吟》翻译透析林语堂的翻译风格[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04):97-100.

[6]孔祥立.“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以许渊冲《葬花吟》英译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12-15.

[7]钟云星.花间血泪 象外诗魂——从《葬花吟》的物我同一透视曹雪芹的主体意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10-16.

[8]张智中.葬花一吟葬香魂,译诗三种异情韵——《葬花吟》三种英译文比较赏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138-141.

猜你喜欢

林语堂翻译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探访林语堂故里
别样解读《红楼梦》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