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2018-05-29冯碧瑛
【摘要】普通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及当代的认知语言学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都是建立在对前者的继承和批判基础上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分析、对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解释。本文旨在对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简要的回顾,通过历史逻辑的梳理,探寻其中的联系和异同,以期对语言学的不同学派有更好的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语言学;发展史;六个阶段
【作者简介】冯碧瑛,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
一、引言
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方对于语言就有了认识和研究,此后逐渐发展起来。而在不同时期语言学理论有不同的侧重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也在不断改变。根据语言学理论的不同特色,我们可以将语言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传统语文学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转换生成语言学时期以及认知语言学派的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语言学理论既有独树一帜的理论创新,也有对过往语言学理论的借鉴与继承,从而不断推动着语言学的发展。
二、语言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剖析
1.传统语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学通常被称作语文学(Philology),因为当时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主要在于对古文献进行讲解和注释,其关注的中心是书面的文字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语言主要被视为一种工具,是静止的、规定的。当时的语言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哲学的中心议题是本体论问题,经验主義和理性主义倾向引起了认识对象的分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的唯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唯名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在经院中为论争宗教教义而进行研究的“经院哲学”,它被公开称为“神学的侍婢”。在经院哲学内部同样存在两种倾向的斗争,这就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斗争。唯实论先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后来则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为基础,在认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义倾向的继续;唯名论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这一时期主要是研究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它不再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说明和描写,而是要探索语言内部的原因和规律。赫里亚斯将逻辑引入语言的研究,此后语法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在16至18世纪,哲学界内部一直存在着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论争,其中很有名的一个争论内容就是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说”。传统语文学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的相关理论和思想都是在围绕着继承和批判他们的思想而历史地发展的。
2.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其代表人物洪堡特,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过渡时期的语言学家,他受康德二元论影响,他的语言学思想表现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兼而有之的特点。由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对外扩张、宗教的传播,因而整个19世纪许多欧洲学者了解到许多迥然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学者们试图通过语言结构的比较建立起类似于有机体分类的语言谱系,最终导致了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时期的到来,并使其得到了空前发展。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语言理论以实证主义的经验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经验物理论为基础,表现在语言的分析上为发展比较观。历史语言学采用的是建立在演绎和归纳基础上的比较法。比较法的前提是演绎,基本观点即凡亲缘语言必在语音上具有对应规律;比较法的基础是归纳,必须先将可比语言的语料疏理归纳。而在优先归纳基础上建立的类型语言学,则更多地体现了经验主义。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中心是词汇和语音形式,即找出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和语音形式相似的地方并试图证明他们的相似是因为它们来源于某一共同的始原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正因为受哲学上经验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因而注重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而不是从纯碎的思辨出发。在语言学家们孜孜以求和实实在在的努力下,语言学不再是一门思辨术,而是独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学科。特别是后来的新语法学派的学者,更加重视数据和材料的分析。他们主张材料第一、理论第二,如他们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根据。
3.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20世纪初占主要地位的理论是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从哲学理论上来说,结构主义语言学处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条路线之间。经验主义比较注重语言的历史,而理性主义则注重语言的现状。前者重历时研究,后者重共时研究。经验主义与社会、历史、文化有更多的联系,而理性主义传统一般不注意语言结构本身之外的东西。结构主义语言学深受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的影响。它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第二,这套符号系统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习惯的结果。
继索绪尔之后,很多语言学家受其影响,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其中布拉格学派音位理论贡献突出,哥本哈根学派偏重于抽象的理论,而影响最大的是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学派。描写语言学十分重视记录实际的语言,他们关注语言单位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归并出语言单位。描写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而其心理学基础则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布龙菲尔德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白板说”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他推崇实证主义的科学实验的方法,反对在语言研究中使用“心智”、“感觉”、“思想”等心理学术语。受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行为主义的思想影响,“意义”这种难以观察到的东西在描写语言学中始终不处于研究的重要地位,这与传统语言学从逻辑和意义出发完全相反。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个原则:语言研究必须从语音形式开始,而不是从意义开始。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有关语言的本体论,它把语言作为一种单纯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按照索绪尔有关共时和历时的区分,结构主义语言学所进行的是语言的共时研究。
4.系统功能语言学。结构主义注重分析语言事实,而忽视外界事物对语言的影响,为此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化和环境对语言有重要的影响。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或单句,而是处在语言表达式的上下文中,句子意义体现在更大的意义整体中的功能;语言的意义是在使用中体现的,语言是一种活动方式而不是反映的工具。弗斯吸收了索绪尔和马林诺夫斯基的一些观点,并将两者加以发展,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生活方式;语言不是完全天赋或完全后天习得的;语言的意义就是使用,是任何层面上一个成分与该层面上其语境之间的关系。弗斯的学生韩礼德发展了他的思想,并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言学,在20世纪有很大的影响力。系统功能语法有两个组成部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着眼于解释语言作为系统框架即意义潜势的内部关系;功能语法则着眼于揭示作为社会交际手段的语言,依据的是语言系统与其组成形式是由其所承担的用法或功能所决定的这一基础。系统语法极度关注语言的社会学方面,将语言看作是做事方式,并将语言行为濳能与实际语言行为区分开来,而且相当重视特定语言与特定语言种类的特征描写,通过语篇观察及连续体来解释语言。他将儿童的语言发展看作是语言功能的掌握,并提出了儿童语言模式的七种功能。韩礼德认为语义的主要部分是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他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传统语法将句子视为最大的单位,而系统功能语法将分句看作基层单位。系统功能语言学让人们将注意力转到语言的使用中,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多样的、变化性,意义存在于语境中。
5.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了一门新的语言学理论,即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从出发点到目的点,从理论到方法都不同于描写语言学,该理论的提出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喬姆斯基受笛卡儿的天赋观念以及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一种混合哲学。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概念是从语法派生出来的,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只有人脑中的语法才是实在的。他还进一步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概念,并强调语言的研究对象应是理想的准确无误的语言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天赋的、普遍的,并提出了“黑匣子理论说”,认为语言生成能力是天生的而且就存在于人脑的某个器官控制中。乔姆斯基独特的语言观,决定了他采用和描写语言学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利用现代数理逻辑学家研究形式系统所运用的形式化和演绎的方法。概而言之,转换生成语法就是根据有限的合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素材是无限的,因此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语言的全部资料。他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批判了描写语言学的经验主义。乔姆斯基将句法视为语言的中心,来说明语言的生成性。他提出语句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是由基础部分生成的,通过语义部分获得语义的解释。表层结构是转换部分把深层结构转化而成。转换生成语法自创立以来,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古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展的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最简方案。它们彼此各有特色,共同推动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形成与发展。
6.认知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边缘科学——认知语言学。1971年“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它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新的思潮,它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理论在90年代初才基本成型,普遍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有Lakoff,Johnson,Langacker。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心智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范畴和概念系统是基于身体的体验性。语言不是一个独立自治的系统,句法和语言形式都不是自足的,而是受社会环境、身体经验、认知机制、概念原则、思维方式等的影响。认知语言学既反对完全的形式主义,也反对脱离身体经验而研究心智的研究方法,主张主客观的互动性。关于意义,认知语言学是以动态的方式看待的,认为语言符号的指称具有开放性和向心性,语义并非来源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与人的主观认知域及其组成的知识网络体系密切相关,因此,语义范畴的边界只能是模糊的。认知语言学派认为形式与意义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形态、词汇、句法形式是建立在共有的概念结构之上的,它们之间彼此融通而构成了一个连续体。
认知语言学反对语言任意性第一说,拥护象似性,认为“任意性只能表示形式与内容之间不存在某种自然联系,但不能否认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人为的理性联系”(赵艳芳,2001)。关于语言与思维的问题,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对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是决定思维。同时又强调认知的决定作用,认为认知发展先于语言,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现象。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从诞生到现在,正在不断发展成长着,在哲学界和语言界掀起了一股热潮。
三、结论
纵观语言学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无数学者一生致力于语言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语言,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颇有价值的理论贡献。语言学的确是一门发展的科学,是基于研究语言现象及其理解机制的科学。要更好地学习语言、分析语言、研究语言,我们就必须要把握和弄清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从而做到“观今宜鉴古”,以便深入全面地了解语言学这门科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而推动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外语大学出版社,200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