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勇先教授商榷《英语发展史》的若干问题
2018-05-29李连生吕艳萍
李连生 吕艳萍
最近笔者把张勇先教授的《英语发展史》通读了一遍,感觉畅快淋漓醍醐灌顶。一部学术著作由于赋予了趣味性,读起来像一本故事书,原因在于张教授的英语史的写作方法新颖独特,他把英语发展史上的72位名人与同时代中国人对照,让读者对于历史有了立体的认识。比如,该书把亚瑟王(?-537)和郦道元(470-527)、圣比德(637-735)和李白(701-762)、艾爾弗雷德大帝(849-899)和李商隐(812-858)、征服者威廉(1028-1087)和苏轼(1037-1011)、亨利三世(1207-1272)和关汉卿(1220-1300)、莎士比亚(1564-1616)和徐光启(1562-1633)等名人对照,让读者的时间坐标清晰而明确。该书的信息极其丰富而实用,通过该书,笔者了解了匈牙利人和日本人也跟中国人一样姓在前,名在后(P535); 了解了horde就是“鄂尔多斯”的的音译(P86); 了解了一个名叫John smith的人如果得到了爵位(Sir), 一般应称他为Sir John, 而不是Sir Smith (P280); 还了解了一些同义词的词源,比如,help是古英语,aid是诺曼法语,assist是拉丁语(P99), 以及古英语的wish和古诺斯语的want(要求),古英语的sick和古诺斯语的ill(疾病)(P42)等。读罢该书脑洞大开直呼过瘾。与此同时,笔者还有一些问题不揣冒昧向张教授请教。
P138:廷代尔原文: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汉语大意:富饶之地,应许之地。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是“流着牛奶和蜜”之意,而 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才是富饶之地。
圣经:If the Lord is pleased with us, he will lead us into that land, 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and will give it to us.
耶和华若喜悦我们,就必将我们领进那地,把地赐给我们,那地原是流奶与蜜之地。
而“应许之地”( promised land )是上帝许诺给亚伯拉罕的地方,表示“乐土, 福地, 希望之乡”。
P140:莎士比亚成语:as good luck would have it‖中文大意:碰巧,不幸的是
此处,中文释义错误。as good luck would have it表示“幸运的是”;as ill / bad luck would have it 或by ill luck表示“不幸的是”,如果是 as luck would have it表示“碰巧”,可指“走运”也可指“背运”、“不走运”,其含义完全取决于上下文。如:
As luck would have it, he was caught by the teacher again. 不幸的是,他又被老师逮个正着。
As luck would have it, no one was in the building when the bomb exploded. 幸亏炸弹爆炸时大楼里没有人。
P201:韦伯斯特花费二十余年的时间学习了26种语言,在统一美国区域方言的拼写、读音以及单词释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Wikipedia (维基百科)在Noah Webster 的Publication 部分提到:To evaluate the etymology of words, Webster learned twenty-eight languages, including Old English (Anglo-Saxon), Gothic, German, Greek, Latin, Italian, Spanish, French, Dutch, Welsh, Russian, Hebrew, Aramaic, Persian, Arabic, and Sanskrit. 可见,为了判断词汇的词源问题,他学了28种语言,非26种。
P212: ch有三种基本读法:源于古英语的词读[t?],如:chore(杂物);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语读[k],如:chord
(弦);源于法语的词读[?],如:chef(厨师)。但是,这其中又有一些例外,如尼斯湖Loch Ness中ch读[h]的音。
此处,Loch源于苏格兰语非法语,该词中ch的发音为[k]非[h]。
P226: 这期间,英国启动了“英语词典编撰计划”(The Plan of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Dictionary)。此处,括号中的第2个Dictionary应改为Language,即The Plan of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P261: 第四,英语成语的相对灵活性。总的说来,英语成语的形式是固定的,其意思也是固定的。比如:英语成语in black and white(白纸黑字),我们不能把它说成in white and black或者用别的介词把它说成on black and white。
根据该段落内容的叙述,这一条应归纳为:英语成语的相对固定性。
P282: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thing. 样样都懂一点,但样样都不精通。
该谚语的最后一个单词应改为none,即: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
P303: 〔3〕Polite(礼貌的)是中世纪英语借自拉丁语的单词,经过“元音巨变”之后,polite中的第二个元音字母的读音变为了双元音[a?],即现代英语的读音。而在“元音巨变”之后进入英语的法语词police的发音则没有变化,元音字母i仍然读短音[?](因为后进入英语的外来词没有赶上“元音巨变”的洗礼)。
此处,police中第二个元音字母i发长元音[i:](英)或[i](美),非短元音[?]。
P318: 美國英语的发音特点可分为以下九种:
(6)元音字母o在很多情况下读作[?],如hot(热),pot(锅),bottle(瓶子),lot(命运),college(学院);
经查证,o在以上几个单词中,美音的注音为[ɑ]非[?],即:hot [hɑt], pot [pɑt],bottle [?bɑtl],lot [lɑt],college [?kɑl?d?]。
P319:(7)字母u和ew常读作[u:],如:tune(曲调),duke
(公爵),new(新的),sue(起诉),resume(继续);但也有例外:beauty(美丽),Jew(犹太人)view(视野),music(音乐),cue(提
示)和hue(颜色)。
此处,Jew(犹太人)应列在“但也有例外”的前面,因为该词中的ew读作[u:]而非[ju:]。
P325: 汽车相关词汇表格最后一行:侧灯side mirror(美国英语)‖wing mirror(英国英语)。
应改为:侧灯parking light(美国英语)‖side light(英国英语)
P420: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
经查阅多个词典发现该谚语中的one应改为a,因为谚语往往是固定的。
P422: 入乡随俗Do as the Romans do while in Rome,该谚语在P446的英文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二者比较并查证词典发现后者正确,该谚语中的连词为when非while。
P434: “吴玉章,1948-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改为“吴玉章,1950-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因为吴玉章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同志领导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工作,直至1966年12月12日去世。
P441: 很多人对带有严重殖民色彩的译名抱有听之任之的态度。比如:把“长江”译为 “Yangtze River”(扬子江),之所以不敢理直气壮地使用“Changjiang River”是因为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信心。
经百度可知,扬子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分,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在外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又因“长江”二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故习惯以“扬子”称呼长江。可见,Yangtze River并无殖民色彩。
P442: “孙中山”的两种译法:Sun Yat-sen和Sun Yixian(编者没有音译他的日文名字“中山”)。
此处,应改为:编者没有音译他的日文姓氏“中山”。孙中山1897年曾流亡日本,为逃避清廷通缉,化名中山樵。中山是日本的姓氏,明治天皇的母亲姓中山。孙中山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名“樵”。孙中山在日本的朋友为了掩护孙,称孙文为中山先生。
P446: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意译为You need the materials to produce the good似乎又不能传达原文所包含的含义。
该句中的英文应改为You need the material to produce the goods。material代指“米”,应该用单数,而the good
(善行被认可的)好人;善良的人们:It is believed that the good go to heaven when they die. 人们相信好人死后会去天堂。the goods:合意的东西,得当的东西, 符合要求的东西。
P452: 小人可以是a petty man, a mean man, a little man, petty individule等,也可以是an evil man(但不能是an ill man)。
实际上,ill作为形容词时常用于名词前,意为bad or harmful。
如以下两个例句来自《常用英语谚语手册》(新联书社出版)P153和P231:
Learning makes a good man better and an ill man worse.
好人越学越好,坏人越学越糟。
The best remedy against an ill man is much ground between.
要跟坏人打交道,敬而远之最重要。
P454: 有人不恰当地把“阿姨”说成是aunt,把与父母同辈的男性称作uncle, 这些也是受中国伦理道德文化影响的结果。依敝人所见,“叔叔”和“阿姨”就应该用音译,将二者译为uncle和aunt会引起外国友人的误解。
但是,牛津词典对于uncle和aunt的释义如下:
uncle:
1.the brother of your mother or father; the husband of your aunt 舅父;叔父;伯父;姑父;姨夫
2. used by children, with a first name, to address a man who is a close friend of their parents (儿童用语,称呼父母的同辈朋友)叔叔,伯伯。
Aunt:
1. the sister of your father or mother; the wife of your uncle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
2. (informal) used by children, with a first name, to address a woman who is a friend of their parents (儿语)阿姨
再比如: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严歌苓的《小姨多鹤》Little Aunt Crane(Esther Tyldesley翻译)。
因此,把“阿姨”说成是aunt,把与父母同辈的男性称作uncle, 是没问题的。
尽管存在以上值得讨论的问题,该书仍然非常值得一读,张教授的很多观点入木三分发人深省。比如,他认为,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特有而西方没有的,还是以音译为妥。饺子、包子、粽子、元宵、汤圆、馒头、油条、粉条和木耳的汉语音译名称能使产品受到更多的青睐(P415);张教授还提出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主张把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外”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因为“二外”的学习影响了“一外”水平的提高(P461);该书附有大量彩图,赏心悦目引人入胜。所以,《英语发展史》是一本普及英语史的好书。
【作者简介】李连生,吕艳萍,吉林省敦化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