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

2018-05-29郭一铭

学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詹姆逊伊格尔顿哈桑

郭一铭

摘 要:借用阿多诺发展的“星丛”理念,后现代主义可以定义为一个“星丛”式的多元化发展空间,不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对这一理念有着不同的阐述。从哈桑到詹姆逊、再到伊格尔顿,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界说以及部分文化特征具有同一性。同时,三者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主体性、政治前途方面也存在着矛盾的观点。他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界定成为了他们具有共同认识的源流,而他们提出各自理论起因的背景与相异的审美志趣推动着多元化发展理念的形成。

关键词: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122

哈桑、詹姆逊与伊格尔顿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可以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他们的文学理论都涉及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前景等问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三人仍然存在较多的理论差异。下面,笔者将从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界说、理论提出的背景与审美志趣、观点的同一性与观点的矛盾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界说

哈桑、詹姆逊与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界说具有一致性。伊格尔顿将其总结为一种无深度、无根据的、游戏的、模拟的、反映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并模糊了“高雅”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这一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说符合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提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几大文化特征,如“示意链的崩溃、批评距离的消除”。同时,哈桑在其《后现代视野中的多元性》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十一个”界定因素。这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界说具有重合的因素,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游戏化概念。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位有所差异。哈桑提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模式的建立密切相关,而詹姆逊则提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要素。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书中,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风格。

二、三者后现代主义理论起因的背景与审美志趣

(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关注点

哈桑在论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起因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中叶批评理论发生大转折的时代,多元化的批评理论逐渐形成。哈桑指出,后现代主义时期批评家开始认为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批评是“虚假的阐述”,欢乐与欲望成为批评的关注点。因此,哈桑谈论后现代主义的起因是来源于批评的背景,也决定了他对于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重建的辩证思维模式。

詹姆逊提出后现代主义理论更多的是从经济背景出发,从理论之外的具体形式入手。詹姆逊在文章中阐述后现代主义的每一个文化特征都涉及具体的文化类型,比如《钻石粉末鞋》等后现代主义绘画、建筑、小说等。正是因为詹姆逊从经济背景出发,因此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更多地涉及大眾文化、商业流动等方面。

伊格尔顿其实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从政治背景进行分析。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缘起于“政治失败”的运动,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将乌托邦设想为实际存在。伊格尔顿研究的政治背景决定了他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理念更多的是批判。由此可见,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分别从批评、经济、政治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起因与文化特征。

(二)三者不同的审美志趣

哈桑在《后现代视野中的多元性》一章中,表现了其文学批评的审美志趣,“不确定性”是其对后现代主义的最主要认识。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中,建立在个人意欲基础上的批评瓦解了固有的权威,引发了不确定。哈桑认为共同信仰的确立十分重要,每个公民应该遵循一定的普遍原则。

“主体的分裂与瓦解”是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认识。他认为,当代艺术中出现的个人风格缺失、历史情感消逝都是主体瓦解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种跨国资本主义的展现。

伊格尔顿更多地展现了一种矛盾的审美志趣。反本质主义、反总体性、反阶级性是他最主要的观点。他质疑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将主体身体化理念,但同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身体学恢复了我们的感性,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他一方面肯定后现代主义,另一方面也在批判它所造成的幻象。

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相同界说和不同的出发点与审美志趣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同一性与矛盾性。下面,我将从文化特征、前途命运等方面论述三者思想的异同。

三、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点

(一)分裂性与碎片化

纵观三本著作,后现代主义的分裂性成为了三者共同的认识。哈桑指出后现代主义所信赖的只有分裂的碎片,追求一种精神分裂式的快感。这一观点与詹姆逊书中所提及的“示意链的崩溃”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入门》一诗中,语言形式的断裂矛盾中蕴含着一种全球化的意义。伊格尔顿虽然在书中指出了后现代主义反总体性的问题,但是他并不否认形式上的分裂和碎片的重组,他只是强调需要一个总体性的原则,而且总体并不一定是要同质的,由此可见在分裂性与碎片化方面三者具有同一性。

(二)游戏与拼凑

哈桑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杂交”“狂欢性”的后现代主义界定因素,其作品大都是“滑稽模仿”,传达了一种喜剧的、荒诞的游戏精神,并延伸到文学批评中。詹姆逊则认为后现代的作品将不同的碎片剪辑、拼贴在一起,它们模仿消解传统经典的意义,从而带给人一种游戏化的感觉。而伊格尔顿在书中指出拼凑与戏仿所带来的游戏感是以牺牲每个主体的真实而换来的。三者都认识到了拼凑与游戏在后现代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带来的问题。

(三)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距离的消除

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在书中都提出了“批评距离的消除”,他们明确地认识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批评的多元性,高屋建瓴的政治与大众通俗的文化都成为批评的重要因素。三者承认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整个社会领域不断扩张,在商业流动的当代社会,百姓更愿意品评电视剧等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中坚力量。综上所述,哈桑、詹姆逊、伊格尔顿更多的是从外在形式上对后现代主义有较为同一的认识,但三者在历史、主体、政治前景等内在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

四、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不同认识

(一)对主体性的认识不同

哈桑在“无自我性”和“无深度性”中提到,后现代主义中主体是个人意欲的体现,自我在语言的游戏中丧失。詹姆逊在书中将“身体”与“主体”分裂开来,在追求多元性快感的过程中,主体本身已经死亡。

伊格爾顿质疑了哈桑与詹姆逊将主体身体化的理念,他认为关于身体与性的概念是政治失败转移的产物。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不是像哈桑与詹姆逊认为的必须有主体的分裂,它可以是每一个主体共同构建的不同文化,它不能是以牺牲个体风格、消除个体界限而达成的公共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风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

(二)对历史性的不同认识

对于历史的不同认识可以说是三者矛盾最为突出的方面。哈桑与詹姆逊从批评与经济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的认识,即完全断裂性、解经典化、实际历史已经消亡。但伊格尔顿从“元叙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不是完全的割裂,依然有着连续性关系。它只是否定“大写的历史”“完整的叙事”,但它承认历史的连续性,持一种历史简单化的观点,处于一种既没完全割裂历史,却又历史化不足的状态。

(三)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前途认识不同

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前景有着希望。他在书中末尾提到了后现代主义更好的发展模式,提出要尽量恢复公民的责任感,他既看到了后现代主义颠覆与破坏的一面,也看到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

而詹姆逊以一种更加肯定的态度去解读后现代主义,并视其为有效的政治手段。认知绘图美学是杰姆逊针对后现代主义社会提出的政治模式,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符合全球视野下人类共同体的思想,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前景则是怀疑的态度,他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点明后现代主义对上层建筑所做的颠覆是无力且注定失败的。因此,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前途更多的是怀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哈桑、詹姆逊还是伊格尔顿,每一个学者在构建其理论模式时,都有其自身的出发点与审美志趣,因此势必会存在理论的同一性与矛盾性。面对“星丛”式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理清他们三者的统一认识与论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世界。

参考文献:

[1]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1997.

[2]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3]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詹姆逊伊格尔顿哈桑
感恩
詹姆逊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无意识阐释
伊格尔顿的审美和解之梦
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
——《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谁是“颠倒了的本质主义者”?——新世纪特里·伊格尔顿本质主义立场发微
论詹姆逊的辩证批评理论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图绘世界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