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29巫松英
巫松英
摘 要:美术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主要学科,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美术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因此,陈旧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失去了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应结合兴趣教学法,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中美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1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100
美术教学是初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发挥这一门课程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学生绘画技巧、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需要教师融入其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其中一项极为有效的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是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引入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改革的重要一步,更是关键所在,对于总体的美术学习效果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初中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持续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研究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兴趣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从兴趣引导出发,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控制,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美术是初中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但是从目前初中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来看,兴趣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压抑。在教学中,教师依然没有脱离理论讲解的局限,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对美术的评价逐渐降低;在教学中,教师很少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更多的是直观讲解和示范模仿,而学生在创作中难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因此也就谈不上学习兴趣。把兴趣教学法运用于初中教学中在提升美术课程开设效果的基础上,促进初中课程体系作用的综合发挥。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是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针对上述问题,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更加必要。
二、兴趣教学法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优化教学方式
兴趣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學方式,其在实践中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在于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更在于其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的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兴趣教学法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对初中生的深入分析,了解其对美术的兴趣点,并在课堂上加以渗透。在兴趣引导中,教师跳出了单纯理论讲解、技术指导的框架,与学生进行积极地情感沟通,不仅指导学生对经典的美术画作进行赏析,更为学生创作了宽松的自我表达空间,从而让其兴趣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发展成为审美能力。此外,在兴趣教学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入不同的美术素材,同时根据课程资源以及学生的审美培养目标确定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从而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改革。
(二)增加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提升,国家逐步重视起初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生的发展,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当前的教育目标,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得到大力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课程不在考试的范围内,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不重视美术教学,而这样的错误认识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此外,单一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失去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兴趣教学法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热情,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意识和主动意识。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通常情况下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少,教师不了解学生兴趣,学生不能领悟教学意图,谈不上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兴趣教学法在美术课中的运用可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氛围
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集中论述。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时间安排,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必要的点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创作出心仪的美术作品。营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美术素材,积极向上的评价语言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空间,从而锻炼其对美术的独立探索能力。例如,在《优美的校园》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技术讲解之后,将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自主创作,让他们寻找绘画的切入点,在色彩与线条中展示校园的优美,表达对校园的热爱。
(二)激发感悟
每个人的审美素养、审美角度不同对于美的感悟和解释也会存在差异。初中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其在欣赏美术作品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产生新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的审美思维逐渐突破僵化、单一的框架,实现更加深刻的思考与体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美的内在动力,并且在欣赏、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感悟。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善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并引导学生的感悟。例如,在陶艺课程上,教师不应该将学生限制在教材的作品欣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带到实践中来,或者到博物馆去参观历代出土的陶制品,或者带领学生参加陶艺班,使他们在亲手操作中体会陶制品的质感。这样,学生回到课堂上对于陶器的欣赏和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三)鼓励参与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初中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更多体现在提高其绘画技巧上,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符合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考核重结果,轻体验;学生被边缘化等。针对这些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理念,将体验美术创作过程,作为培养审美素养的主要目的,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在“多彩的学习生活”这一创作主题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鼓励学生设计与校园相关的手抄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得到尊重与鼓励,从而强化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赏析经典
审美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经典作品的赏析。初中生的审美素养正处于启蒙阶段,具有很强的塑造性,而教师应该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美术欣赏素材,并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其美学特征,进而为初中生欣赏美、鉴别美奠定基础。对于经典的美术作品而言,多数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美术欣赏技巧,对于“为什么好看”却没有具体的解释。基于此,初中美术教师应该从经典作品出发,为学生解释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每一部经典的美术作品不仅是一幅简单的画作,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现实。例如,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利用一群衣衫褴褛、表情麻木、步履沉重的纤夫在烈日下拉纤的情景来批判当时俄国社会残酷的剥削;米勒的《拾穗者》则是利用柔和温暖的线条展现了农妇田间劳作的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艺术朴实、真挚、写实的创作傾向。而这些经典作品在课堂中的引入,对于引导学生积累美术知识,掌握审美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五)突出个性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环境的变化使得其个人意识觉醒,并且渴望在生活、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应用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的考虑。个性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特点,就兴趣而言,由于学生个人经历、审美基础、文化素养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角度自然也有所差异,这样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兴趣切入点就不尽相同。基于此,初中美术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为学生的个性提供表达与发展空间。每一个人的创造潜力都是无限的,在传统美术教学机械化的模仿中,学生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欣赏中,都是对教师讲解或者教材内容的照搬与模仿,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鼓励、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用包容的态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兴趣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中,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推动对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应该重视对原有的教学模式的突破,将更加有趣、生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美术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兴趣之下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孝本国.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艺术评鉴,2017(3).
[2] 汪益红.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