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音乐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2018-05-29陈玫玫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提高音乐

陈玫玫

【摘 要】 音乐的美,是现实生活美的反映,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声音体现。我国伟大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关于音乐的美育效能,古人早有论述,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在他的六项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中,“乐”被排在第二位,他明确提出以“诗”和“乐”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的美,不仅在于能为人们的感官提供现实生活和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优美生动的音乐音响,而且对于建立审美心理结构、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审美能力;提高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

一、体验式鉴赏,培养敏锐的审美技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敏锐的感知能力是培养和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生动的想象和审美理解力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人的内在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认识能力等。在教学中,应该以教材为着眼点,引领学生从不同层面剖析教材,增强感受和体验的空间,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

例如:欣赏曲《长江之歌》,是以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悠长、古老的历史及它汹涌澎湃、奔腾万里的雄姿,既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哺育自己的慈母——长江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我国各族人民以万里长江奔腾向前的气概去建设未来的雄心壮志。初听歌曲,学生无不感受到一种激昂明快、雄浑有力的情绪,感受到长江的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壮丽英姿。当学生对歌曲的情绪、风格有了初步体验之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歌曲采用了怎样的调式?歌曲的结构怎样?从而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这是一首大调式的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三段体结构(A+B+A)。旋律明快、激昂、节奏舒展。第一乐段由两个呼应式的大乐句构成,形象地展示了长江从雪山出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宏伟气魄;第二乐段曲调抒情、优美,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四个乐句的起音7-1-2-4逐级推进,不断高涨,到第四乐句达到全曲的最高音区,情感迸发,使人情绪激动振奋。第三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不仅加深了对长江的爱,而且由衷地唱出了对长江的依恋之情。结束句出人意料地结束在自由延长的“3”上,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长江言犹未尽的感慨。像这样,学生在一段又一段、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体验中,丰富了审美情感,发展了审美想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知式鉴赏,增进高尚的情感技能

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当丰富的情感内容以特有的音乐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时,能够在听者的心灵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大脑的声波感受细胞得到不断发展。优秀音乐所具有的优美、高尚情感的信号,对人有强烈的吸引力。在优秀音乐的长期熏陶下,人的感情内涵能够变得丰富而高尚。

例如:《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轮唱曲,曲调铿锵有力,音乐形象非常鲜明。歌曲成功地运用了卡农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此起彼伏、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在抗日的前线,在敌人的后方,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的怒火。在执教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剪辑一幅幅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的有关录像,让学生观看,结合已有的背景画面思考并讨论: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轮唱的声部依次进入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运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融于一个由声、形、光、色凝成的音乐氛围中,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欣赏歌曲,理解了歌曲中的强弱对比,表现了敌后游击队神出鬼没、勇敢机智打击敌人的生动形象,歌曲开始时,三和弦强音的分解跳进,表明了明朗、乐观、坚定的民族情。轮唱声部依次进入,由齐唱发展为四部轮唱,巧妙地隐喻了抗日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汇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将压倒一切敌人。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运用更别具风格,既增加了歌曲的气势,又起到了“伴奏”的作用。歌曲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爱国之情,显得庄重而神圣。让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受到了崇高民族精神的熏陶。

三、个性化鉴赏,发挥丰富的想象技能

优秀的音乐具有特殊的、启发人的想象力的魅力,使欣赏者从音乐音响感知开始,再进入由变幻无穷的音响世界和生动的情感体验所延伸出来的神秘想象世界。在这种幻想世界中欣赏者能够暂时超越自我和现实,使心灵得到净化。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科学发现时说:“我首先是从直觉发现光学中的运动,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发现。”

根据对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发现,由于音乐美育的作用,儿童的想象联想能力得到很大发展。例如:《北京喜讯到边寨》描写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到边寨,边寨的各族人民热烈欢呼,欢歌狂舞的庆祝情景。作者采用了我国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民族音调,生动地塑造了边寨人民万众欢腾、载歌载舞的音乐形象。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与群舞,第二部分是独舞与对舞,第三部分是群舞与尾声。在弦乐持续颤音的背景上,由两支圆号模拟牛角吹出的号声为乐曲的引子,把人们带进了郁郁蔥葱的边寨丛林之中。在过渡性转调后,双簧管吹起了一支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年轻姑娘轻盈婀娜的舞姿,以及对祖国美好前景的憧憬。在过渡性乐句后,鼓乐齐鸣,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的到来。

学生欣赏这样的一首歌曲,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让学生听赏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后,我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根据歌曲内容给乐曲起名。于是诞生了“过年”、“欢庆锣鼓”、“乐”等歌名,并同时说明为什么要起这个歌名。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乐”这个歌名,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想跳的冲动,于是我就给它取名‘乐”。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富有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每个答案都闪动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四、重点式鉴赏,提升深刻的理解技能

审美理解力,是在对审美对象感受的基础上把握住对象的意义、内容或内涵韵味的能力。审美理解力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有意识的审美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如欣赏曲《牧童短笛》,这是一首旋律优美淳朴、结构严谨清晰、富有浓郁民族风格和鲜明音乐形象的钢琴作品。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牧童骑牛吹笛、怡然自得的形象,乐曲采用了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其中第二乐段的旋律比较活泼,其节奏紧凑、跳跃、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在欣赏这首乐曲时,我指导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并逐步理解音乐。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乐曲结构,再分段欣赏,分析音乐表现手段中旋律性的因素。在欣赏第二乐段时,引导学生从旋律的变化去分析情绪的变化。如:节奏紧凑、跳跃、速度加快、力度加强,与前后两个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活泼欢快的情绪。眼前仿佛出现了顽皮的牧童在青青的草地上,和他的爱牛开心地玩耍。学生此时兴趣盎然,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种种充满童趣的回答,无不浸透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幻想。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引导学生在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感受和鉴赏中,积累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道是:音乐鉴赏,陶冶性情的熔炉!

【参考文献】

[1] 叶燕.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策略[J]. 当代音乐,2017(8).

[2] 杨雯. 浅谈音乐活动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5).

[3] 李贵中. 谈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J]. 民族音乐,2017(1).

[4] 郭弟强,李霞. 艺术与审美养成[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提高音乐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