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下的口译笔记法在高中英语故事复述中的实验研究
2018-05-29汤瑞琼
【摘要】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运用当中的“脱离语言外壳”机制的口译笔记方法,指导学生在故事复述时做好听力笔记。以2016年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中的“故事复述”为例,研究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笔记方法在高中英语听说考试故事复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脱离语言外壳”的听力笔记的方法比传统的故事复述方法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提高高中英语听说考试故事复述的成绩。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笔记;高中英语故事复述
【作者简介】汤瑞琼,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考试从2011年开始分别进行笔试与听说考试,其中听说考试包括模仿朗读、角色扮演与故事复述三个部分,占英语科总分(满150分)的10%。2016年起,广东省普通高考开始使用全国卷,但英语的听说部分仍保留现行广东省自主命题的形式,分值占英语科总分的10%,即15分,没有变化。广东英语高考的改革进一步突显了高中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颠覆了英语教学一直过多重视词汇和语法教学而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进一步平衡了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培养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2018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大纲》要求,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以下简称听说考试)三个环节的分值分别为:模仿朗读(20分)、角色扮演(16分)和故事复述(24分),总计60分。听说成绩乘以0.25计入高考总成绩。而2017年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成绩,全省平均分只有7.57分(总分15分)。以本校江门市棠下中学(以下简称本校)为例,2017年广东高考英语听说成绩平均分为8.36分,略高于全省平均分,但也相对较低。由于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各题具体平均得分没有公布,故将本校2017年广州一模英语听说考试各题具体平均得分加以比较,如下:
从上表可见,在三种题型中,第三部分“故事复述”相对得分率最低,由此可见其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有一定难度。由于“故事复述”在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中占了最大的分值,所以也是训练的重点。故事复述题型的故事体裁一般为叙事和简单的夹叙夹议文章,长度在250个单词左右。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词汇量,平常没有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对英语的语音、语调缺乏必要的敏感度,从而使学生产生听的心理障碍,也导致语言输出的贫乏,复述时抓不住重点,语言组织能力差,缺乏条理性。而且,平常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故事复述课拘泥于“听录音——尝试复1分钟——展示复述——对标准答案”的授课模式,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试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对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故事复述”部分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大纲》,听说考试第三部分的故事复述,要求考生先听一段大约两分钟的独白,录音播放两遍,考生准备一分钟之后开始复述所听的内容。故事复述时要求考生应尽可能理解原文的主旨和要义,尽量获取具体的、事实性的信息,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而且复述内容应涵盖尽可能多的原文信息点。由此可见,“听——理解——复述”是故事复述的基本步骤,与口译的基本步骤趋于一致。但是如何能够让考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的意思?理解之后如何才能尽可能复述出原文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引用了法国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的“释意派口笔译理论”。
1.释意理论的概念。释意派口笔译理论,又称“交际与释意理论”,是法国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在长期的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实践的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释意派理论认为翻译是解释性的,强调释意的准确性,而不苛求两种语言符号的对等。释意派理论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了翻译特别是口译的要旨,认为翻译过程是由理解—脱离原语外壳—重新表达三个步骤组成,其核心概念为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因此,在口译记忆与笔记训练中,训练者应努力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结合语境理解原语话语的交际意义,记忆或记录原语话语的思想或传递的信息,更加有效地进行口译训练。
相对于口译,高中英语听说考试中,学生要实施的步骤和内容显然相对简单,但两者涉及到的从“听——理解——说”这一过程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产出时,口译要求用目的语输出,而听说考试是要求考生用原语输出。因此,这一理论用于指导听说考试仍然具有实质的意义,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脱离原语外壳当中借助记忆和笔记进行大量信息储存的一环。
2.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短时记忆。释意派理论指出,除极少数记忆惊人的人,任何人不可能听一遍后就能记住国际会议上几分钟讲话中的数百字词,也不可能用母语或外语凭记忆重新将它们表述出来。即席翻译译员之所以能够记住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并自如地将其用母语完整表达出来,是因为他启用了一项基本能力,即在词语消失时摆脱了原语语言形式,记住了理解了的内容。
鲍刚在其《口译理论概述》一书中提到,人类记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时间最短的记忆,保持的时间仅为0.25至2秒,它是所有信息进入大脑的第一通道,是外界刺激在大腦中的真实反映,绝大多数信息很快便会自动消失。短时记忆指受到注意而保存下来的瞬时记忆,容量是7±2个信息组块,贮存时间大约一分钟左右,经过训练也可以持续几分钟。长时记忆是指通过短时记忆后的信息加工处理获得永久保留的信息。由于高考听说考试故事复述录音只播放两遍,根据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即时性的特点,三种记忆方式中短时记忆最为重要。短时记忆借助笔记的方式进行维持,有助于故事复述时的意义输出。
3.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复述笔记。在做复述笔记时,考生不可能把听到的原文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笔记是记忆的延伸和补充,要快速地记录故事的内容,考生要借助可以表达意群的词语和符号,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逻辑关系等记录下来。复述笔记通常有以下两种技巧:
(1)缩略词的使用,如比如,US(United States)、eg(for example)、etc(and soon)、esp(especially)、a.m.(morning)、Ss(students)、T(teacher)、u(you)、km (kilometer)、p.m. (afternoon)、dic(dictionary)、tel.(telephone)、sch(school)、min(minimum orminute)、m(millionmeter)、等。
(2)口译符号的使用,如“√”可以表示agree(同意)、correct(正确的)、right(正确的)等;“×”可以表示not(不)、never(从不)、disagree(不同意)、incorrect(不正确)等;“<”可以表示less than(少于);“>”可以表示more than(大于);“=”可以表示equal(平等的);“?”可以表示why(为什么);“→”可以表示go(去)、bring(带来)、leave for(出发到)、come(来)、move to(移到)、arrive in(到达)等;“←”可以表示return(回到)、go back(回到)等;“↑”可以表示up(上)、develop(发展)、increase(上升)、arise(上升)、make progress(进步)等;“↓”可以表示down(下)、decrease(下降)、drop(落下)、fall(落下)、sink(下沉)、reduce(减少)等;“∴”可以表示原因;“∵”可以表示结果等。
当然,笔记的形式不是固化的,考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通过理解重构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笔记内容,更加“有助于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三、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参加本次研究的是我校两个文科班(高三11班,高三14班)共108名学生。学生在实验前的复述成绩相对平衡。实验期间复述的任务、时间相当,教学方法不同。实验班使用释意理论指导下口译笔记作为复述策略进行复述,控制班使用一般的“听——记笔记——复述”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并没有进行指导。
2.研究材料。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复述材料选用《百郎英语听说考试》教材中复述部分材料。难易程度恰当,5次测试分别用了2016年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考试试题A—E卷。
3.研究步骤。实验班在练习前进行了一节课的释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笔记方法策略的指导,控制班按照传统复述方法进行复述,没有做额外指导。在实验第一周开始前两个班进行前侧,以后四周每周五进行一次测验,每周对学生的复述成绩进行跟踪记录。采用计算机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研究期间,每周给学生进行复述任务的练习,练习时间为周二,周四课前10分钟,两个班练习的任务和时间均等,没有额外布置故事复述的作业。共收集5次测验成绩,包括前测,后测和中间3次测验成绩。
四、结果和分析
如表1和图1所示,在整体上,使用口译笔记方法的11班分数比对照的14班要高,11班和14班五次考试的平均值是9.90和8.79,前者比后者提高了11.3%,表明使用口译笔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复述成绩。
同时,使用口译笔记方法对复述成绩提高的影响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著。表现为第一次测试中,11班和14班的复述成绩分为9.25±0.66和8.58±0.52,虽然前者比后者提高了7.2%,但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同样,在第二次测试中,11班的复述成绩比14班的高7.9%,但也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而随着11班使用口译笔记方法时间的延长,两班的成绩的差异逐渐增大,如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测试中,11班的复述成绩要14班分别高出13%和11%,且两班间的成绩差异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同时,两班的复述成绩差距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五次测试中,11班和14班的复述成绩分为10.72±0.61和8.95±0.52,11班的复述成绩要14班分别高出16.5%。
而且,在每个班自身各次比较中,未使用口译笔记方法的14班,其五次测试成绩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分数最低的第一次和分数最高的第五次的平均值分别为8.58±0.52和8.95±0.52,仅有4%的差距,一方面表明使用传统方法,成绩提高较慢;另一方面,表明14班成绩在各次的测试中平稳,是使用口译笔记方法的11班成绩的良好参照值。相反,使用口译笔记方法的11班,分数最低的第一次和分数最高的第五次的平均值分别为9.25±0.66和10.72±0.61,后者比前者提高了13.7%,提高幅度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上述分析也表明了,表明使用口译笔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复述成绩。
五、总结和反思
根据释意理论的“脱离语言外壳”机制,听说笔记是介于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重要的辅助环节。虽然头脑记忆是基础,但笔记的质量对复述的质量起关键作用,而且对考场上面对考试和环境压力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考生通过理解、重构而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笔记内容,才有助于考生“尽可能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虽然本研究是经过精心设计,但在研究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无法改变的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体差异等,实验仍会发现有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今后的研究者能克服存在的问题,完善实验。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取的样本数量不够大,代表性不够强。一般研究样本数量仅限于作者所执教的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另外,实验对象是普通平行班学生,因此实验结果和启示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学校,还有待探讨。
第二,实验时间有限,复述次数受限。由于实验的时间短,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结果会有误差。因此,怎样控制实验误差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总之,故事复述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不断完善复述笔记的方法,并及时反馈改进。同时,本文也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研究者有必要对之后的复述过程和产出质量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考英语听说考试要求http://www.wenku1.com/news/7F41CCD911257CBB.html,2011.
[2]2017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平均分http://www.sohu.com/a/139305795_301997,2017.
[3]2018年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考试解析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4697340291978928𝔴=spider&for;=pc,2018.
[4]2018年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大纲https://wenku.baidu.com/view/f0f1aee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4.html,2018.
[5]潘学权,谢贤德.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在口译记忆与口译笔记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
[6]谢一铭.释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語听说笔记训练初探——以2015年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中的“故事复述”为例[J].教育理论与方法,2016,(12).
[7]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8]Miller,A.George.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The 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2):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