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思考

2018-05-29江璐

学周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中学课堂历史教学效率

江璐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往往围绕书本知识展开,根据大纲要求开展相应教学活动,在填鸭式的被动教学环境中,学生缺少学习历史的兴趣,既不能够很好完成大纲任务,也不能提升逻辑思维。因此,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并鼓励组内讨论与组间汇报交流,在课前应当准备更多的历史典故,为学生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全面提升历史综合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07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043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对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建立良好的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应该满足大纲标准要求,也应该重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文化知识,也能够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其他的科学课堂不同,历史课堂更像一门艺术,充斥着大量的历史故事与古典素材,传统古板的教学方案会让本该有趣的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减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引入创新性的教学想法,改变学生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参与性与活跃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成绩。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在目前历史教学基础上进行改动,使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是高中历史教学组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高中都会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从中国历史学到世界历史,从古代历史学到近代历史,逐渐提升知识积累。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历史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打盹走神

尽管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中都有许多经典的历史典故,但绝大多数的描述性文字仍然缺乏生动性。许多老师在历史课上,仅仅是将教材照本宣科朗读一遍,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对于历史基础薄弱或对文化课程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此时的课堂无异于一种煎熬,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盹走神的问题时有发生。而面对并不活跃的学生,教师也会丧失教学的积极性,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也会逐渐敷衍课堂教学任务,陷入不良循环。

(二)追逐舍本逐末的学习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历史课堂就是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的场所。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动,闭卷考试对学生的理解背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学生需要在考试临时背诵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意义等知识。而对于某些缺少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也会采取一味背诵的方式加强学生记忆,提高考试成绩。这种“背诵为主导”的方式,并非科学的历史教学,反而会降低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从而导致课堂效率较低,考前抱佛脚的情况频繁。

(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历史教材不断更新,每当新教材公布后,许多老师都没有真正理解新教材的知识点就直接开展教学活动,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一方面,某些教師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习惯于采用“吃老本”的方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面对内容更加丰富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中可能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情况,降低了对课堂的把握。在实际中,也有可能存在看上去课堂很活跃,但学习效果并不好的情况。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对策

(一)鼓励小组形式学习

对于高中生而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讨论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更好理解历史,掌握历史。历史教师应当在学期开始时对班级进行分组,每个历史学习小组中都要有成绩好的与成绩较为落后的,人数控制在7-8人左右,鼓励学生课后互相讨论学习。此外,教师可以为自己配置硬性教学任务,将难度较低,有意思的章节分给各个学习小组,给予充分的时间来查询资料,鼓励学生自行上台进行讲解,并要求在座的其他学生积极询问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性。在期末成绩中综合考虑学生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与他人沟通想法。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在小组中获得良好的表现,往往会在预习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过程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1]。

(二)采取案例式教学模式

历史教材的编写有明显的时间脉络,从远古到近代,从中国到世界,历史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在历史教材中,往往穿插着诸多历史典故趣闻,但避免不了某些描述性的文字过于冗长,语言文字过于学术,生硬难懂,学生没有阅读文字的兴趣,也不喜欢翻看书籍。此时,历史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如在课堂上补充大量史实材料,通过互联网、媒体报道等方式,收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历史典故以及人物传记,甚至是相关的视频以及其他媒体素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共同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历史事件。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重视备课环节,也对老师的历史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做好充分教学准备、阅读大量历史书籍、掌握大纲要求的历史老师,才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翻阅书本,积极思考课堂教学方式 [2]。

(三)重视历史思维培养

许多地方的历史课堂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主张学生死记硬背,并不重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老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历史事实以及文字描述,而应该全面地结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来看待历史问题,为学生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讲解。如抗日战争章节,抗战历史一直是新课标考察的重点内容,但书本上只有抗战历史的脉络介绍,依靠微薄的文字描写来展示抗战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束以及意义,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虽然足以应付大多数的考试内容,但是却难以透过书本了解到这段历史背后的深远含义,也难以体会抗战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影响。如果老师能结合“钓鱼岛事件”以及“靖国神社事件”等当今热点问题来讲解抗战历史,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也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思考历史,提高教学效率[3]。

参考文献:

[1] 季芳. 历史问题“DIY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探究法的研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3):64.

[2] 钱晓平.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兼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J]. 中学教学参考, 2014(31):110.

[3] 张晶.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6(19):101.

猜你喜欢

中学课堂历史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中学生课堂不良纪律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