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途径初探
2018-05-29李霞
李霞
【摘 要】 所谓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要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必须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才能达成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有效性学习;途径;初探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效性学习应该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有效性学习的途径问题作一点探索。
一、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学生的知识直接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是实现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根本。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例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和课程层次等,这些知识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我不否认,我们的教师肯定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是,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是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一潭死水,而应该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补充,我们必须在现有的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
二、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了解与沟通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个性使他们对同样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共性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个性。如果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知识现状缺乏了解,不知道学生所想所需,那么,我们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去激发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那么,我们的教学自然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了。如果老师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状况,比如了解他的爱好、能力等等,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地搞好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有积极动机,有快乐的过程,并在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并真正觉得学有所获的主动参与的活动。避免劳而无功,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三、呈现给学生有价值的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动物有着一种天然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我创设了三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车轮比赛情境,使学生自然地发出“为什么骑圆形车轮的动物跑得快?”这样的问题,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除了要呈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外,还应呈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比如有这样一个情境设计: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天要浪费12千克水,那么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这样的情境不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水资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来实现了多种教学目标。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通过对教材所能渗透的信息作充分的分析,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情境内容,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四、情境教学应把握好“度”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和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现在,不少的教师已经接受了情境教学的观念,并把它自觉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老师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古人说:“过犹不及。”万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必须适度。数学教学无疑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生活味”显然不可以完全代替数学课程的“数学味”:一位老师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把菜普搬进了课堂,目的在于数学与生活的相互融合,可老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学生感受到了中国的美食却忘记了本节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分一分类。我们在运用情境展开教学时,必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生活场景的再现,过于偏重情境,吸引学生的就不再是数学内容,而是游戏内容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能会花费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这种“泛趣味化”的情境,往往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和教学无关的另一方向,学生往往是学而无获(或收益很少),不但没有增强教学效果,相反增加干扰因素,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直接快速地进入教师所需要的思考状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在情境的创设中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
五、参与体验相结合,真正实现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这个内容时,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等等,这比老师任何精彩的讲解更能让学生理解,它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总之,教学是道而非技,对教学艺术的探索永远没有止境,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理论永远也只能叫理论,如果我们不把理论和实践结合,那么,它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我们的理论必须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和提高,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日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郑强.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3] 吕传汉,汪秉彝.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 贵陽: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