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8-05-29刘翔宇
刘翔宇
【摘 要】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练生动。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难以迅速理解、感悟散文中浓烈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所以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如何真正牵引学生心灵,领会文本意蕴,达到对散文内涵的审美感受与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时,应认真预设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倡导形式多样的朗读法、品味法,探究散文的主旨蕴含,并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拓展延伸到生活之中。
【关键词】 散文;情境教学;诵读赏析;迁移训练
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回顾之前的教学,我感觉上得最吃力的部分便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但是上得最精彩最成功的,也是这个部分。
散文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散文它往往是通过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写作者在生活经历中的所见所感,包含着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受到自身文学鉴赏水平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常常会觉得散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普遍反映看不懂散文,因而对散文没有兴趣。所以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散文,让学生爱上散文,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是我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重点考虑的地方。
教材中的散文包括《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巴东三峡》《周庄水韵》《背影》《永久的悔》《囚绿记》等,我还给学生补充了《散步》《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散文,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精彩的描写、叙事和抒情,情与理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着高妙的艺术性。于是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上面提到,散文大都是作者对自己所接触的实际生活的反应,正是客观的生活情景使作者的思想情感受到触动,才激起写作动机,见诸言辞,写成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面说道:“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散文教学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景,有助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思和追求,获得对课文深切的理解和体味。
鉴于每篇课文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我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就针对各自特点进行了不同的情境创设。比如《永久的悔》,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名篇,但是学生对季羡林所生活的时代知晓甚微。即便是了解一些,但也很难体会感悟季羡林老先生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经历,感受一个九旬老人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更不要说要达到鉴赏的效果。在这个时候,课堂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授课的方式,先播放一段挑山工母亲的短片,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让他们很容易地进入到了作者的创作情绪中去,从而也就调动起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这对于接下来研读课文有莫大的帮助。
又如《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散文,文中给读者勾勒了多幅作者眼中的济南冬天的景象。为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老舍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背景,接下来以一首轻柔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带领学生欣赏音乐,铺垫情绪,体味文中安闲、舒适、温暖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用稍微缓慢的语速进行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在眼前展开课文所描绘的画卷,边听边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诵读赏析,朗读品味多样化
新课标倡导中学语文教学应恢复重读诵的传统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课文的意思必须要建立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而对于散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教材所选的散文全是名家名篇,可谓是字字珠璣,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另外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获得美的享受,从而生发出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应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要善于营造朗读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语句间的停顿、语音、语速、语调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朗读。
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许多学生都表示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最喜欢《周庄水韵》,这就说明他们从这篇课文中读出了感觉。而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正是着重采用了诵读法:首先是我来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接着把时间还给学生,结合课后的习题,让他们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他们充足的思考、品味空间,在朗读、品味中感悟语言的美。同时,这样带着问题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目的明确,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的效果;之后分析鉴赏文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反复读、品味,然后来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候的学生已经对课文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等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并且还是自己喜欢的段落,就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加入了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的阅读,因此所谈感受的质量远远高出了预期的效果。
三、迁移训练,读写一体化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于是我在进行我的散文课堂设计的时候,便有意识地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细节相联系。我一直认为,教语文更像是在教学生人生,学生能否把从书本里面获得的知识成功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是教师的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散文是来自于作家自身在生活中的感悟,因此我在进行散文课堂设计的时候,在最后特别安排了迁移训练这个版块,补充了两篇散文,让学生将所学课文里面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比如《背影》一课是表现父子情深的佳作,而我所教的两个班级里面有很大部分学生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于是学习到描写亲情段落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课文中的相比较,找出相似点,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同时,本课还涉及许多流泪的语句,于是我首先要求学生分析了这些眼泪分别为什么而流?接下来让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读懂文中几种泪水包含的情感,感受朱自清与父亲之间难以言喻的深情。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探、攀、缩”等动词,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地走”等语句,突出爬的困难。从这些语言体味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又如在讲授《周庄水韵》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一个班的学生对历史古迹有极浓的兴趣,并且几乎70%的学生都去过一个以上的历史景点。于是我在讲完课文的那个周末,布置了一篇周记,要求学生仿照赵丽宏在《周庄水韵》中的写作手法,写对自己曾经去过的历史景点的感受;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则是现代商业化破坏古镇原有气息行为表达出了不满,所以这个班我便是让他们再写写,他们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着日益商业化的古镇,他们会怎么做。而后因为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不乏精品,还特别上了一堂评讲课,将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放出来给大家欣赏,让作者讲自己的创作心得,其他同学学习他的方法,部分学生还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原文进行了修改。这便是一次很成功的散文阅读向作文训练的一个迁移训练。
以上是我在散文教学中对散文教学课堂设计的初步探索结果。散文教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通过教师对散文的教学,必须要能使学生真正爱上散文,真正读懂散文,从而才能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完成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散文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 韩向东. 散文“教学内容”应如何定位[J]. 语文学习,2008(1).
[3] 鄭桂华. 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以《听听那冷雨》为例[J]. 语文学习,2008(5).
[4] 周庆基,王尔龄. 散文与散文教学[M]. 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
[5] 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 葛杨红. 无为有为善为——谈现代散文教学[J]. 语文教学之友,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