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点练出新意
2018-05-29覃爱新
覃爱新
[摘 要]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课为例,展示如何在练习课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达到形断意连、逻辑相通、环环相扣的境界,使练习课不但能够加固旧知、训练技能,还能发展思维,锻炼应用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两位数乘两位数;重点;新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5-01
练习是对新知的延伸拓展,它能起到及时巩固、提升思维、磨炼能力的重要作用。但是计算练习课往往很难设计出新意,常常以机械重复为主,单调乏味。通过认真琢磨,笔者认为,其实可以在练习课大做文章,创编出既有实效性又有趣味性的文娱型练习。现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在练习课中把握重点,练出新意。
一、计算热身
计算通常分为口算、估算、笔算。课前直接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易的应用题。首先,让学生完成题目:
1.口算:40×30 40×40= 40×50=
2.估算:39×30≈ 39×41≈ 38×52≈
3.笔算:39×30= 39×41= 38×52=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生1:口算中的三道题,结果依次递增400。
生2:把估算题的每个因数都近似看成整十数,就能把它们转换为可以口算的题目。
生3:估算与笔算也有关系,估算可以检验笔算的正误。
[评析: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估算可以预估计算结果的大致取值范围,可以初步预判笔算结果。以上教学中,口算、估算、笔算相互交错串联,使学生在计算之后自然联想到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进一步细化了兩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步骤。]
二、专项练习
1.投影显示以下习题,令学生按要求编制算式。
(1)用2、3、4、5四个数字编排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①如果积的末位是“0”,请编出两个不一样的算式,并分别计算得数。
②积最大的数是多少?
对于第①小题,学生列式:24×35=840,42×35=1470,34×25=850,32×45=1440。
学生分析后归纳: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为“5”,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设定为“2”或“4”,均能满足题意。
对于第②小题,学生给出两个算式:53×42=2226,52×43=2236。
教师列出算式52×42,并提出:以52×42为参照,53×42、52×43分别与之相比,结果增大了多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53×42与52×42相比,增大了一个42;而52×43与52×42相比,增大了一个52。所以52×43的积大一些。
师:其实这里面还另有乾坤。52与43相差为9,53与42相差为11,两个数的和值一定,差距越小,积越大。
2.教师小结“两数相乘,可以通过个位之积判断积的个位,也可以通过两个高位数字之积判断积的取值范围”,并出示以下习题。
估算后判断正误:①42×63=2306;②23×74=1701;③59×38=15172;④24×63=1512。
第①题,仅从十位相乘作保守估算至少不低于2400;第②题,积的个位数字不可能为“1”;第③题,积的位数不可能达到五位;第④题,无法根据估算做出判断(经过笔算,验证该结果是正确的)。
[评析:本环节分两步: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获取判断积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白和值与积的对应关系;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认知,判断计算结果,体现了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综合练习
教师对上述第④题进行变式,并提问:如果把该算式变换成“42×36=”,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结果相等。
(教师再提供几组算式:82×14 28×41;62×39 26×93……)
师:你们课外认真钻研,看看什么样的算式才能满足“变身不变积”的规律。
[评析:在以上环节中,教师不动声色地呈现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的乘法算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可见,要想上好一节练习课,首先要明确练习的中心目标;其次,习题的设计要有技术含量;最后,一定要变换练习的形式,且要前后联系,形断意连,逻辑相通,环环相扣。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