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成立的一所特殊保密医院
2018-05-29任瑞琴
任瑞琴
核工业一七七医院(现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附属医院)是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建立在位于太原市的中央驻地单位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简称中辐院)名下的一所特殊保密的放射病实验医院。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放射卫生与放射医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为核工业从业人员和公众提供安全保障与健康服务。在当时那些特殊年代,这所医院不仅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核工业开拓者建设者们的关怀和爱护。
医院创建的历史背景
为抵御西方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1952年下半年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制定了发展核科学研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做出了在我国创建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5年年初,为研制我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找米下锅,党中央秘密在全国范围内选调了许多思想素质好,政治上可靠的干部,陆续分别在新疆,内蒙、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创建铀矿地质勘探队。当时虽然勘探技术手段有限,设备相对落后,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完善,条件十分艰苦,但地质勘探队员们,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原子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无怨无悔地贡献着青春和健康。铀矿地质工作者们在恶劣的环境下, 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奉献,找到了制造原子弹的“粮食”,并进行开采,为我国原子能核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的原子能核试验工作也在科学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而长期坚守在这些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矿工、勘探人员以及科学研究人员,在从事这些工作多年以后矽肺病、白细胞下降等职业病患者逐渐显现出来,工作中由于当时的防护手段落后以及事故原因造成的辐射烧伤病人更需要得到良好的治疗,为保证这些现场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使病情得到遏制,支持我国核工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和水平上就必须能够跟得上。因此在核工业系统,建一所跟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专业相配套的放射病实验医院势在必行,这样就可以专门对这些职业病患者的病情进行研究分析,并能够把研究出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直接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更有效、更快捷、更直接地服务于核工业矽肺、白细胞减少和烧伤等职业病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解除病痛的折磨,从而也能够遏制职业病的发生。核工业一七七医院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
为兴核强国献出健康的功臣 他们艰苦创业
1964年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新任的第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当初第二机械工业部的规划方案,开始组织在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实施兴建放射病实验医院。当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即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实验医院(现中辐院附属医院)和二机部太原一七七医院,不长时间后,第二机械工业部根据专业特点更名为核工业部,医院随之更改为核工业一七七医院。
医院大楼建成后,在第一任院长米泰初、书记叶阿莉的领导下,大伙儿发扬“奋发图强,勤俭节约”的精神,带领全体医护人员,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团结一致,按照医院的规划,购买病床,采购医学仪器设备,定做办公桌椅板凳,采购医护人员四季服装以及病号服,病床上的被褥枕头等。据曾经担任医院筹备工作的赵昌盛医生说:“那时候工作凌乱繁杂,医院所需物品五花八门,涉及纺织品公司、医药公司、木材公司、家具厂、印染厂、服装厂等多个单位,医院女同志居多,我那时年富力强,理所当然的成了主力,我就一家家落实,一件件去办理。”医院还购买了一台工业用标准化缝纫机,买了大批白布,赵医生还带领七名护士按照要求,坚持人歇缝纫机不歇的原则倒替着,赶制床单、被罩、枕套以及消毒用的包布等,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现在走进中辐院附属医院的供应室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老辈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绳子上搭着他们缝补好的手术衣及床单被罩,缝纫机前工作人员依然还在兢兢业业缝补着病房所需的各种布棉织品。医院供应室的贾奇美说,自从建院起到现在医院的消毒包布都是我们用缝纫机一针一线扎出来的。长期在这里工作,让我们练就了一双巧手,也让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秉承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特别是医院营养食堂建立,锅碗瓢盆,油鹽酱醋等一样不能少,那时候各种物品奇缺,采购起来比较困难,交通不便,人手还少,不仅管理人员要动手,就是男医生们也得要去扛面,负责医院筹建工作的赵昌盛就曾一肩扛过三袋50斤的面粉,练就了一副铁肩膀。
由于当时医院属于保密单位,所以抽调的医生护士都是经过严格审查和考核的,因此医护人员们除了医护技术水平很强外,政治思想上作风上都是很过硬的,大家白手起家创建医院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在筹建医院的过程中吃苦耐劳,冲锋陷阵,越苦越累的活大伙都越抢着干,毫无怨言。只要想到有那么多核工业的创建者为了国家强盛,因健康受损等待救治时,他们就会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这种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更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全然不顾一切地加快了创建职业病实验医院的脚步。
1966年2月,面积为5881㎡的实验医院大楼落成,医院终于开办起来了,医院一投入使用就受到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重视,面向核工业厂、矿、院所等单位职工开放,收治了大批铀矿山地质矽肺病人、白细胞减少病人和放射性核素内污染造成的过量受照人员以及铀中毒、β烧伤、TNT中毒及羰基镍中毒等患者,核工业一七七医院成了这些职业病患者温馨的家。
为兴核强国献出健康的功臣 他们呕心沥血
早在1962年至1965年筹建期间,为加强放射卫生防护、放射医学的科研与临床医疗工作,第二机械工业部政治部就先后从全国各地选调了卫生学专家、血液病专家、皮肤病专家、内科专家、烧伤病专家、放射医学专家、病理学专家、整形外科专家等一批知名医学专家以及名牌大学中放射医学、放射毒理和劳动卫生等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放射医学科研和临床医疗队伍中,作为放射病实验医院的骨干力量。这些以蒋本沂、宋少章、米泰初、孙世则、朱德安、李延义、孙世荃、王鹤滨、郝铸仁、刘雁玲、刘宏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医学专家在核工业一七七医院建成后,针对辐射损伤和职业性中毒等病人,攻克职业病预防和医疗难题,顺利开展科研和救治工作,以及对医院各科室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为地方民众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核工业一七七医院刚建成就积极配合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中辐院)有关研究科室开展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过量照射、职业性中毒等一系列放射医学科研实验工作,为保障核工业厂矿职工及周边居民身体健康,促进核工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了核工业部职业病防治中心,也成为当时省、部级授予的唯一一所具有职业病(包括职业眼病)诊断权的医院。
1966年秋天,上海核工业系统一个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厂子发生事故,几名工人肢体受到严重烧伤。北京307医院(专门对辐射伤、血液病患者治疗的医院)收治了这些病人,需要核工业一七七医院,选派人手增援。医院派出了技术好,政治思想过硬,年富力强的朱德安、朱日辉、张华丽、蔡智杰4名医护检验人员参与治疗,他们和该院医护人员协作,面对那些肢体严重烧伤,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耐心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真护理,使病人克服困难,安心治疗,很快康复,受到该院医护人员的肯定和患者的好评。这成为核工业一七七医院成立以来执行的第一项外援任务,也由此获取了治疗放射性烧伤病人先进技术以及护理的经验,由此培养了自己的人才。四名医护人员完成任务归来成为医院一线医疗、护理、检验技术的骨干,为医院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医院建成后,广大医护人员经常下厂、下矿,为从事铀工业及放射性工作的一线职工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他们曾经对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核工业系统数百万名接触核工业医疗X线,放射性及有害作业等人员进行了体检、观察、诊治、鉴定工作;为核工业系统厂矿、院所职工进行多批次的健康性和可疑性系统体检;对铀矿矽肺患者病情的等级进行了鉴定与有效治疗;对职业病患者做出确诊和跟踪治疗观察。
他们心系核工业厂矿企业工人和研究实验人员,夜以继日专门为他们研制出了“715特种去污香皂”,并廣泛使用于核工业一线人员,让他们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又多了一份安全保障措施。
这些医护人员为了我们国家第一代兴核强国而遭受病痛折磨的厂矿院所的职业病患者,废寝忘食地工作,认真研究病情,找出对应治疗方案,为他们修补被放射性元素烧伤的残缺肢体和面容,做到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关,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和折磨。
他们根据所收治的病人陆续开展医学课题30多项。特别是以郝铸仁为首的外科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病患者不同烧伤部位需要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和办法去医治解决,他们就根据这些不同情况来进行研究,他们曾先后成功地对β烧伤的六名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了十三例足趾侧全厚皮片修复手掌部皮肤的缺损以及多例放眼皮成形和其他大量整形手术,他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治疗,为这些患者烧伤后能够通过有效治理,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患者以及家属的赞誉,曾在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术会议上受到表彰。郝铸仁教授带着他的医护人员光在整形外科这项工作中获得的奖项就近20个,郝铸仁教授本人主笔撰写的《射线烧伤后遗慢性放射性皮炎的皮肤移植手术治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围绕这方面工作发表了学术论文上百篇;参与编写了《放射损伤学》《射线皮肤烧伤的防治》《放射损伤临床》《过量受照人员临床医学》《中国核工业职业医学》等著书立传的工作以及参与编制部分国家标准工作。他们的这些成果和科研医疗技术水平使核工业一七七医院(中辐院附属医院)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成功转型,面向社会服务,成为山西省远近闻名的整形外科医院,当时门诊与病房收治本底患者日益增加。广大患者评价医院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在当时,郝铸仁主任医师领导的整形外科可以说是享誉三晋,在外耳廓再造术、隆鼻术和重脸术等方面受到广大患者的推崇。
邢国长、吴洁心等医护人员分别用电镜、录像及3H、14C标记示踪法先进技术,从肺泡动力学角度研究铀矿矽肺病的发展特点、机制和预防途径,同时还研究了汉防己甲素对实验性矽肺的治疗和预防,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并在医院进行了临床实验。曾获国防科技成果四等奖。
医院还跟有关研究室大力协作,先后收治了铀、钚裂变产物内污染病例46例之多。特别是在1979年至1981年间对七例反应堆事故污染者以及五例放射性内污染患者,进行了体外剂量和体内核素污染剂量估算,促排治疗,效果良好。β烧伤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核素大都接近本底,这项工作,特别是对核素混合内污染合并烧伤处理,当时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过,曾获得国防科技成果四等奖。
医生张兆吉承担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研究课题工作。先后研制出升白汤、升白丸和升白颗粒等升白系列药物,并通过临床实验取得明显效果,经省药检所检验合格后携带到核工业系统铀矿、水冶厂、设计院及核动力反应堆等现场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对初选的患者除了常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外,还特别做了肾上腺素实验和骨髓细胞储备功能的测定,已明确现代医学细胞动力学病理机制,经筛选后,张大夫对142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3年的治疗追踪观察,取得满意的效果,得到现场领导和患者的赞许肯定。
本课题成果先后在《辐射防护通讯》《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核能与辐射防护》上发表,并先后获得解放军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核工业内科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太原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6年夏,唐山大地震后核工业一七七医院响应党的号召,迅速组成了以外科医护人员为主的医疗组奔赴灾区抢救伤员,他们高尚的救死扶伤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受到灾区人民的好评。
1978年冬,太原市小店区一农户,一家5口人突发放射源损伤事故,在该院内科主任孙竞医师领导下,及时准确诊断并应用促排药物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很快平息了当地群众的恐慌心理。随后,经过5年的医学随访观察,张家夫妇和三个孩子身体健康。
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这些成果充分显示出了医护人员的科学技术医疗水平的实力以及非凡的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
改革开放后为服务地方民众立下汗马功劳
如果说,中辐院附属医院初期的核工业一七七医院,为核工业的蓬勃发展,扬国威,兴中华做出了鲜为人知的功绩,那么,改革开放以后服务地方民众,为山西医疗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9年在贯彻二机部“保军转民”方针中,中福院附属医院除重点收治放射性职业病患者外,开始面向社会开放,开展了普通病的诊疗服务业务。由于各科室治疗项目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医院由小变大,大量吸引了附近居民和周边农民朋友前来就诊,其突出的医学成就,使中辐院在军转民和改革的浪潮中越办越活。
1986年,经山西省卫生厅批准,增挂“山西省整形外科医院”牌子,开始收治核工业系统以外的地方民众的烧伤病人。这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属于卫生厅批准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的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其创始人郝铸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整形美容外科专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国内全耳再造术的奠基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所再造的耳廓不仅国内驰名,而且在国际整形学术会议上也得到了国外同行专家赞誉。
1991年11月,经太原市卫生局批准,增挂“太原肿瘤医院”牌子,开始收治肿瘤病人,利用化疗及放疗两种手段进行肿瘤治疗。
1998年12月,经太原市卫生局批准,增挂“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医院”牌子。妇产科1976年成立,1997年通过了太原市、山西省“爱婴医院”的评审。
1999年5月,中辐院附属医院顺利通过山西省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跨入国家“二级甲等医院”行列。2005年又被山西省卫生厅确定为山西省核辐射医疗救治中心。
医院增挂的这些省、市、区医疗机构的各类牌子,和二级甲等医院的名号,以及山西省核辐射医疗救治中心的确定,标志着中辐院附属医院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医院的对外开放,病人越来越多,中辐院医院从建院初期的1個内外科综合病区的34张床、44人的医疗队伍,逐渐发展成为内科、外科、整形科、肿瘤科及妇产科共5大病区200张病床,并设有发热门诊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中辐院附属医院随着这些科室的健全,各科室治疗设备,治疗项目不断增多扩展,中辐院附属医院为地方民众患者治疗手段和项目越来越多,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全面铺开,健全的医疗机构,良好的医疗服务,以及便宜的医疗费用,吸引了附近城镇居民和郊区农民患者络绎不绝前来就诊。随着时代发展,美容外科等多项手术科目也吸引了众多的爱美人士光顾,并取得众多的整形成果。
2003年中辐院附属医院取得了山西省职业病诊断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诊断内容为8大类59种。由此,附属医院为省内多家煤矿接尘工人、接触有毒有害工人及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先后诊断出患有尘肺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白内障等疾病多人,为山西省相关从业人员职业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辐院附属医院创建的“山西省太原放射免疫检测中心”,开展了肿瘤系列、甲状腺系列,性腺系列、肾上腺系列、肾系列等临床检测,为地方上早期诊断各种病例,早期遏制病情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辐院附属医院还跟小店区北格镇建立了传帮带的合作关系,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北格镇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养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3年入春,一场席卷全国的非典型性肺炎危及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辐院附属医院,是当时行动最早的医院,当太原市刚刚发现“非典”病例,许多单位还在观望之时,中辐院附属医院在院长谢满廷的领导下就果断开始行动,组织医院制剂室和职能科室人员紧急行动起来,煎制预防“非典”的中药,当时用药量大,采购量大,煎制量大,制剂室设备不足,他们想法设法从外单位借来不锈钢熬煮锅,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赶制,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9天时间共熬制出52.5万毫升中药,为全院职工和近处居民发放。
为了提高大家的免疫功能,医院药剂科的同志还四处奔波,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及时采购回转移因子等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药品就近发放给居民,保证了一方平安。
当得知号称太原小汤山的结核病医院需要增援时,中辐院附属医院立刻派出了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前往疫区救治病人。中辐院附属医院临危受命的四名医护人员,有的尽管年过半百,有的尽管家中有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但他们舍小家为国家,全部进入危重病房,他们在抗击“非典”最前沿的二十个日日夜夜里,舍生忘死,恪尽职守,视病人如亲人,精心治疗,精心护理,把关爱奉献给了每一位患者,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为全社会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示了白衣天使的革命情操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当时成为全太原市抗击非典的排头兵,受到了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中辐院附属医院(核工业一七七医院)能够根据国家建设发展需要,从研究全国放射性职业病起步最早、治疗最全面的放射病实验医院,发展成为集科研、医疗、教学、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是很不容易的。他们从最早的内科、外科起步,发展到今天内科、外科、整形外科、妇产科、肿瘤科、放射免疫检测等全方位综合性治疗医院,最后办成院有特色、科有所长的综合性医院,饱含了中辐院医院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凝聚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奋力拼搏的精神,他们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和放射性职业病的防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山西省、太原市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