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的冷态实验研究与预测

2018-05-29陈鸿伟梁占伟许文良

动力工程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流率流化流化床

陈鸿伟, 杨 新, 梁占伟, 许文良, 孙 超

(1. 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3;2.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教务处, 河北沧州 061001)

符号说明:

Hc——收集装置中的堆积高度,m

ρb——石英砂堆积密度,kg/m3

Gs——快速床中单位面积颗粒循环流率,kg/(m2·s)

Ssp——立管横截面积,m2

Sfb——快速床横截面积,m2

Utr,0.21——dp=0.21 mm颗粒进入快速流态化时的速度,m/s

dp——颗粒平均粒径,mm

Ub——鼓泡床流化风速,m/s

Utr,0.35——dp=0.35 mm颗粒进入快速流态化时的速度,m/s

Hb,int——鼓泡床静床层高度,mm

Ufb,f——快速床一次风速,m/s

Utr,0.49——dp=0.49 mm颗粒进入快速流态化时的速度,m/s

Δt——物料达到一定高度时的时间,s

Ufb,s——快速床二次风速,m/s

Umf——临界流化风速,m/s

Xfb,f——快速床中一次风量比例

Ufb——快速床总流化风速,m/s

dft——返料管直径,mm

Hb——鼓泡床反应器高度,mm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煤等化石燃料仍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原料。由于煤特别是优质煤的储量不断下降,劣质煤种燃烧产物又存在难以消除的缺点,如何实现煤的高效清洁燃烧和寻求新的能源替代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1]。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储存丰富,生物质气化技术的产物热含量在12~20 MJ/m3,其利用率高,是替代化石能源利用的新型技术[2]。循环流化床燃烧作为近几十年的新兴燃烧方式,在热量、质量和强化传递过程,固体物料稳定循环及低温的动力控制燃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耦合不同形式的流化床,进行生物质气化研究[3-8],发现双循环流化床装置因强化气化过程中的反应分区,可以有效提高最终产物的生成效率和质量。

双循环流化床装置包括鼓泡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反应区)和快速流化床(燃烧反应区)。在鼓泡流化床(以下简称鼓泡床)中,生物质与水蒸气等气化剂进行反应,生成的CH4、CO和H2等气化产物经分离、净化装置后进行储存,而生物质未完全气化的半焦等与惰性热载体(提供气化反应所需热量)一并进入快速流化床(以下简称快速床),在该区与空气混合燃烧,释放的热量被热载体吸收。燃烧形成的飞灰经分离装置后与烟气进入后续处理装置,而分离装置分离下来的热载体再次进入鼓泡床,为气化反应提供热量,持续进行两床间的循环[9]。

双循环流化床系统中两床间合理的物料循环流率是高效完成生物质气化过程的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床内运行水平[10]。合理的物料循环流率可维持床内流态稳定,保证两床间较小的温度差值,提高产气效率。因此,笔者在自行设计的双循环流化床冷态系统上进行不同控制参数和颗粒特性下的颗粒循环流率实验研究,分析各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并建立其计算关联式,以期为双循环流化床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1 实验系统

自行设计搭建的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见图1。为便于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物料流化现象,选用6 mm厚的有机玻璃搭建实验系统,其主要构件包括快速床、旋风分离器、立管、鼓泡床、下部返料管以及其他辅助装置。其中鼓泡床为圆柱形,内径为200 mm,高度为2 m;快速床内径为75 mm,高度为6 m;立管内径为50 mm,下端距离鼓泡床布风板10 cm,运行过程中保证立管下端出口位于物料中;下部返料管内径为30 mm,布置角度为55°,上端进口与鼓泡床布风板的距离为8 cm。布风装置采用密孔板式,开孔率为25%,开孔直径为6 mm,为防止物料进入风室,在密封孔板上铺设一层孔径为160 μm的筛网。快速床二次风进口布置在距离布风板15 cm的高度位置,采用4个风口切向布置的方式,单个喷口横截面积为4.906×10-3m2。实验系统中不同分区的送风由2台风机分别提供,风机型号为9-26No5.6,送风管道上设有转子流量计和蝶阀,分别测量和控制空气流量,调整不同分区的流化风速。实验中循环物料选用石英砂,其真实密度为2 450 kg/m3,堆积密度为1 480 kg/m3,球形度为0.57,颗粒粒径范围为 0.150~0.550 mm,对其进行物料筛分,根据不同比例配比获得不同颗粒平均粒径(dp=0.21 mm、0.33 mm和0.49 mm)的物料。采用吹空法[11-13]对3种颗粒平均粒径下的颗粒在本实验系统中达到快速流态化时起始输送速度进行测定,可得Utr,0.21=2.85 m/s,Utr,0.33=3.36 m/s,Utr,0.49=4.06 m/s。

1-送风机; 2-蝶阀; 3-转子流量计; 4-快速床风室; 5-鼓泡床风室; 6-快速床布风板; 7-鼓泡床布风板; 8-快速床反应区; 9-旋风分离器; 10-立管; 11-物料收集装置; 12-鼓泡床反应区; 13-旋风分离器; 14-下部返料管; 15-二次风进口

图1 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

Fig.1 Cold state test apparatus of a double-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2 实验方法与物料

实验时,首先在鼓泡床中加入一定高度的循环物料量后开启风机,调整风量稳定后,启动快速床侧风机,依次开启二次风控制蝶阀和一次风控制蝶阀,待工况稳定后,快速关闭立管处的收集装置,该装置上开有75 μm的小孔,即可顺利通过空气,同时对循环物料进行有效收集。测量一定时间Δt内,收集装置内物料所能达到的高度Hc,根据物料堆积密度和各装置的尺寸,最终由式(1)计算快速床区域的颗粒循环流率。实验过程中各参数的选取见表1。

(1)

表1 实验参数汇总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临界流化风速

鉴于不同粒径区间物料颗粒的流化特性会对双循环流化床的物料循环产生影响,尤其是临界流化风速Umf会对不同分区内物料流态的变化起决定作用,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首先对表1中3种粒径颗粒的临界流化风速Umf进行测定,在单独的鼓泡床中采用“降速”进行不同粒径区间临界流化风速的测量。具体方法是在实验开始阶段首先通入较高流化风速(高于临界流化风速)的空气,然后逐渐降低流化风速,并记录每个流化风速下的床层压降,所绘制的压力-流速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颗粒平均粒径物料的压力-流速特性曲线

Fig.2 Pressure-flow rate characteristics curve of materials under differentdp

由图2可以看出,各粒径区间石英砂颗粒均具有较好的流化特性,适合作为双循环流化床系统中的流化介质,可以强化生物质颗粒的流化特性。由图2还可以看出,dp=0.49 mm、0.33 mm和0.21 mm 3种粒径区间物料对应的临界流化风速分别为0.515 m/s、0.246 m/s和0.163 m/s,随着dp的增大,单颗粒物料重力增加,流化所需的曳力和气体对颗粒的浮力增加,从而使完全流化时对应的Umf相应增加[13]。在临界流化风速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对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的各参数进行选取,以保证实验时物料完全流化。临界流化风速的测定结果对双循环流化床气化、燃烧工况的控制参数选取具有指导作用,便于整个颗粒循环流率的控制。

3.2 鼓泡床流化风速的影响

在本实验系统中鼓泡床区域主要进行生物质气化反应。其反应效率与生物质颗粒、流化介质间的混合和流动特性有关,因此通过实验来研究鼓泡床流化风速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实验方法为固定其他控制参数,依次改变鼓泡床流化风速Ub,测量各流化风速下的颗粒循环流率Gs(见图3),其中Hb,int=240 mm,Ufb,f=1.26 m/s,Ufb,s=4.72 m/s。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鼓泡床流化风速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呈缓慢增大趋势,但增幅较小,且在某些工况下出现波动。如3种粒径下颗粒循环流率增幅最大的为dp=0.49 mm,Ub从0.75 m/s增加到1.22 m/s时,颗粒循环流率从14.21 kg/(m2·s)增大到15.5 kg/(m2·s),增幅仅为9.11%。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是实验条件下Ub大于Umf,整个床层进入完全流化状态。即使流化风速增加,床层压力基本保持不变[14],返料管进口处的压降和提供给物料颗粒在两床之间循环的动力压降基本为定值,因而颗粒循环流率基本保持不变。

图3 鼓泡床流化风速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3.3 鼓泡床静床层高度的影响

鼓泡床静床层高度Hb,int代表整个系统内循环物料量,其值的大小影响到床层浓度以及两床之间的压差,进而影响到颗粒循环流率的大小。分别对3种Hb,int下的颗粒循环流率进行实验测量,得到静床层高度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见图4,其中Ub=0.84 m/s,Ufb,f=0.63 m/s,Ufb,s=4.40 m/s。

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Hb,int的增加,3种粒径颗粒的循环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增大速率略微不同。以dp=0.21 mm颗粒为例,当Hb,int为200 mm时,颗粒循环流率为17.43 kg/(m2·s);当Hb,int为240 mm时,颗粒循环流率为20.41 kg/(m2·s);当Hb,int为280 mm时,颗粒循环流率为21.45 kg/(m2·s)。这是因为Hb,int增加,引起鼓泡床物料量增加。相同工况下,返料管进口处上方的物料数量和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返料口处的压力升高,推动更多的物料进入返料管和快速床中参与循环。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大速率存在差异可能与颗粒特性和床体结构等有关。

图4 鼓泡床静床层高度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3.4 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

循环物料颗粒平均粒径直接体现其流化特性,从而影响到双循环流化床系统内的颗粒循环流率。不同工况下颗粒循环流率与颗粒平均粒径的关系见图5,其中Ub=0.84 m/s,Ufb,f=0.94 m/s,Ufb,s=4.72 m/s。

由图5可以看出,在3种不同静床层高度下,随着dp的增大,颗粒循环流率减小。当Hb,int为240 mm,dp从0.21 mm增大到0.49 mm时,颗粒循环流率从22.5 kg/(m2·s)减小至10.77 kg/(m2·s),减小趋势明显,且床层越高时,颗粒平均粒径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越大。这是因为当颗粒平均粒径较小时,颗粒的临界流化风速较小,在相同流化风速时,较多的颗粒能够经返料管进入快速床中。在快速床中,又因其具有较小的终端速度,密相区流化状态较好,较多的物料可由飞溅区进入到稀相区,最终经旋风分离器,进入鼓泡床参与整个循环[15]。随着dp的增大,流动阻力相应增大,气固间相对速度减小,颗粒不易流化,使得可进入燃烧室的物料量减少,且燃烧室中能够进入稀相区参与循环的物料量减少,都会导致颗粒循环流率减小。此外返料管对颗粒平均粒径较大颗粒的阻力作用明显大于对颗粒平均粒径较小颗粒的阻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颗粒循环流率的减小趋势。

图5 颗粒平均粒径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3.5 快速床配风的影响

快速床内的风分为一次风和二次风2种形式,2种风量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床内颗粒的流动特性,从而影响整个系统内的颗粒循环流率。在快速床给风量相同时,对不同一次风量比例下的颗粒循环流率进行测量。实验过程中将一次风速、二次风速统一折算到快速床横截面积下进行计算。

图6给出了不同一次风量比例Xfb,f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其中Ub=0.84 m/s,Ufb=5.68 m/s。由图6可以看出,当快速床总流化风速一定时,随着一次风量比例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总体呈增大趋势,但增大速率逐渐减小,以dp=0.21 mm,Hb,int=200 mm工况为例,当Xfb,f为5.55%时,颗粒循环流率仅为7.10 kg/(m2·s);当Xfb,f为11.1%时,颗粒循环流率迅速增大至22.42 kg/(m2·s);而当Xfb,f为27.8%时,颗粒循环流率只增大了4.42 kg/(m2·s)。其原因可能是一次风量的增加将增大飞溅区出口处的物料浓度,到达稀相区和快速床出口的物料量增加,快速床携带颗粒的能力增强,参与两床间循环的概率增大,从而导致总的颗粒循环流率增大。另一方面,当一次风量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一次风量,一次风会对返料管中物料的进入产生一定的阻力,从而控制由返料管进入到快速床中的物料量趋于稳定,且在总风量一定的情况下,因一次风作用由飞溅区进入稀相区的物料量变化不大,最终共同导致颗粒循环流率增大速率随快速床总流化风速的增加而逐渐变缓。

图6 快速床中一次风量比例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当dp=0.21 mm,Hb,int=240 mm,Ub=0.84 m/s,Ufb=5.68 m/s时,不同一次风量比例下快速床的压力分布见表2。由于二次风进口及其下方压力波动较大,p1为快速床二次风进口上方2 cm位置处压力值,p2为快速床出口位置处压力值,其具体位置布置见图1。

表2 快速床的压力分布与压降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快速床中一次风量比例的增加,物料通过二次风进入飞溅区,参与循环的总物料量增加,因此快速床进口和出口压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且整个快速床的压降逐渐趋于稳定值,这与韩磊[16]的研究结果一致。实验工况下压力的变化过程表明整个快速床的气体对颗粒的携带能力趋于饱和,从而导致当Xfb,f超过27.8%后,颗粒循环流率增大不明显。

3.6 快速床总流化风速的影响

快速床总流化风速主要对快速床中物料浓度和流动特性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颗粒循环流率。采用依次增加二次风速(保证一次风速为固定值)的方法研究快速床总流化风速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结果见图7,其中Ub=0.84 m/s。

由图7可以看出,颗粒循环流率随着快速床总流化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且在较小风速下的增幅较大,达到某一风速后,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幅逐渐变缓。以dp=0.49 mm,Hb,int=200 mm,Ufb,f=0.63 m/s为例,当快速床总流化风速从5.04 m/s增加至5.36 m/s时,颗粒循环流率增大了4.496 kg/(m2·s);而在快速床总流化风速从5.36 m/s增加至6.00 m/s的过程中,颗粒循环流率只增大了2.140 kg/(m2·s)。其原因是快速床总流化风速(二次风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快速床稀相区物料浓度,导致快速床整体压降降低,与鼓泡床间的相对压降升高,提供给物料循环的动力增加。在快速床总流化风速较小时,其值的改变对稀相区物料浓度的影响较大,从而使得两床间相对压降较高,驱动较多物料进行循环,故颗粒循环流率增幅较大;而在快速床总流化风速较大时,其值的改变对稀相区物料浓度的影响减弱,相对压降变化不再明显,因而颗粒循环流率的增幅逐渐变缓。

图7 快速床总流化风速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

3.7 颗粒循环流率预测

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中颗粒循环流率与鼓泡床流化风速、静床层高度、颗粒平均粒径、快速床总流化风速及一次风量比例有关,在已测得的各工况下颗粒循环流率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计算关联式:

(2)

颗粒循环流率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比较见图8。由图8可以看出,两者的误差在-18.2%~20.4%,说明该关联式能够较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可为双循环流化床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提供参考。

图8 颗粒循环流率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比较

4 结 论

(1) 随着鼓泡床流化风速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变化不明显;随着快速床中一次风量比例和总流化风速的增加,颗粒循环流率均增大,但达到一定值后,其增幅逐渐变缓。

(2) 颗粒循环流率与鼓泡床静床层高度和颗粒平均粒径均有一定关系,随着静床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且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程度较大。

(3) 通过对各工况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建立了颗粒循环流率的预测模型关联式,由关联式计算所得的颗粒循环流率与实验值的误差在-18.2%~20.4%,该关联式能够较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可为双循环流化床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提供参考。

[1] 滕吉文, 乔勇虎, 宋鹏汉. 我国煤炭需求、探查潜力与高效利用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12): 4633-4653.

TENG Jiwen, QIAO Yonghu, SONG Penghan. Analysis of exploration, potential reserves and high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oal in China[J].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 2016, 59(12): 4633-4653.

[2] SHRESTHA S, ALI B S, HAMID M D B. Cold flow model of dual fluidized bed: a review[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 2016, 53: 1529-1548.

[3] 陈鸿伟, 张志才, 李忠猛, 等. 锥形布风板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研究及预测[J].动力工程学报, 2013, 33(12): 920-925.

CHEN Hongwei, ZHANG Zhicai, LI Zhongmeng, et al. Study and prediction on solids circulation rate in du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cone air distributor[J].JournalofChineseSocietyofPowerEngineering, 2013, 33(12): 920-925.

[4] CHU C Y, HWANG S J. Attrition and sulfation of calcium sorbent and solids circulation rate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PowderTechnology, 2002, 127: 185-195.

[5] 韩超一, 吴文龙, 陶蕾, 等. 双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气固流动特性及接触效率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6, 47(3): 16-24.

HAN Chaoyi, WU Wenlong, TAO Lei, et al. Study on gas-solid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act efficiency in dual-loop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riser[J].PetroleumProcessingandPetrochemicals, 2016, 47(3): 16-24.

[6] 耿察民, 钟文琪, 邵应娟, 等. 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分布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 33(2): 258-264.

GENG Chamin, ZHONG Wenqi, SHAO Yingjuan, et al. 3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soli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u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Journalof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2016, 33(2): 258-264.

[7] 陈鸿伟, 刘焕志, 李晓伟, 等. 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试验与BP神经网络预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3(32): 25-29.

CHEN Hongwei, LIU Huanzhi, LI Xiaowei,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olids circulation rate in a double fluidized bed and BP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J].ProceedingsoftheCSEE, 2010, 33(32): 25-29.

[8] 韩磊, 于旷世, 朱治平, 等. 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研究[J].锅炉技术, 2011, 42(1): 26-30.

HAN Lei, YU Kuangshi, ZHU Zhiping, et al. Col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du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s[J].BoilerTechnology, 2011, 42(1): 26-30.

[9] KAUSHAL P, PRÖLL T, HOFBAUER H. Mode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co-combustion of residual char, gases and volatile fuels in the fast fluidized combustion chamber of a dual fluidized bed biomass gasifier[J].Fuel, 2007, 86(17/18): 2687-2695.

[10] GENG Chaming, SHAO Yingjuan, ZHONG Wenqi, et al. Experiments on particles flow in a du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with symmetrical structure[J].PowderTechnology, 2016, 304: 81-88.

[11] 李佑楚, 陈丙瑜, 王凤鸣, 等. 快速流态化的流动[J].化工学报, 1979, 30(2): 143-152.

LI Youchu, CHEN Bingyu, WANG Fengming, et al. The dynamics of fast fluidization[J].CIESCJournal, 1979, 30(2): 143-152.

[12] RYU H J, LIM N Y, BAE D H, et al. Minimum fluidization velocity and transition velocity to fast fluidization of oxygen carrier particle for chemical-looping combustor[J].HwahakKonghak, 2003, 41(5): 624-631.

[13] 金涌, 祝京旭, 汪展文, 等. 流态化工程原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5-63.

[14] 杨士春, 刘荣厚. 流化床流态化质量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3): 205-208.

YANG Shichun, LIU Ronghou. Effec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fluidization quality of fluidized bed[J].TransactionsoftheCSAE, 2009, 25(3): 205-208.

[15] SHIN H H, CHU C Y, HWANG S J. Solids circulation and attrition rates and gas bypassing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 2003, 42(23): 5915-5923.

[16] 韩磊. 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0: 32-41.

猜你喜欢

流率流化流化床
CDN 缓存空间调整优化方法
带交换和跳跃的一维双向自驱动系统的仿真研究
催化裂化装置外取热器筒体泄漏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高温流化糙米储藏稳定性的研究
烘焙林业废弃物生物质与煤粉不同配比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
流化床丙烷脱氢反应段的模拟及优化
多束光在皮肤组织中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
关于循环流化床锅炉集控运行研究
聚合物气辅共挤中熔体体积流率对挤出胀大的影响
散装水泥运输车流化过程的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