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在规范中顺势而为

2018-05-29刘亭

浙江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化浙江

刘亭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特色小镇在浙江的脱颖而出和风起云涌,是浙江的整体发展水平包括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特色小镇自2015年经全省两会《报告》首推以来,恰如毛泽东当年所说,果然有点“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的味道。“窗户纸吹喇叭—名声在外”以后,浙江的同志们倒也不敢大意,愈加兢兢业业,好自为之,继喊出了特色小镇这个名头之后,接二连三地出台了四个规范性文件,从而形成了“规划有指南,创建有导则,扶持有政策,验收有标准”的工作体系。

有人问我,浙江的规划《指南》,到底从定位、功能、形态、体制等方面,对特色小镇的发展作了哪些规范?我认真学习了一下文件,还是相当明晰的。发展要有序,规划来引领。规划中特色小镇的定位,是一种“非镇非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的“两创(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所谓“非镇”,即非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非建制镇);所谓“非区”即非单纯的产业园、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小镇显然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但这里的产业不是“大而全,什么都搞”,或者说“什么来钱搞什么”“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是“聚焦于特色产业”,无论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承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千百年传承至今仍能推陈出新的历史经典产业,甚至是由特色产品、特色技术、特色工艺、特色零部件见长的“小型巨人”和“隐形冠军”。特色应体现在“不同”,就是在市场和区域竞争中的独特竞争力。竞争的表面是经济实力,实力的基础来自产业,产业的支撑在于技术,而技术的背后则是人才。怎样才能把产业搞上去,要靠科技创新。怎样把人才留得住、干成事,要靠“三生融合”——生产要优质、生活要美好、生态要优美。

由此出发,浙江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不贪大、不求洋,规划范围无非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除了追求产业的“特而强”以外,他们追求的是功能“聚而合”,即把实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多种功能,在一个小小的地理空间,实现完美的聚集和整合;追求的是形态的“小而美”,即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的山水格局、自然生态和历史风貌,创建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追求的是体制的“新而活”,即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为主体参与小镇规划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小镇大项目建设、产业链布局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和能力”。当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监管、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我在多篇关于特色小镇的文论中都曾说过,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大势,在上世纪“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基础上,又展现出了“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动向。随着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快速发展、高速便捷,工业社会的城市化形态正趋向于信息社会的城市化形态、单个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正趋向城市群葡萄串式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城市化正趋向城乡一体融合的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城市化(形成弥漫型的城市化区域)也正呈现出互促共进和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因此,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趋势,在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市化主体形态的新背景下,中心城市周边功能独特的小城镇快速崛起;顺应产业结构演化和生产力布局优化趋势,在浙江原有块状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艰难转型的新背景下,依托城市高端资源带动产业升级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别开生面;顺应自然和人文“大生态”进化的趋势,在传统增长方式受困和生态文明理念觉醒的新背景下,宜业、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倍受青睐;顺应一二三产业、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趋势,在人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背景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的小城镇生机勃发。

说到底,特色小镇在浙江的脱颖而出和风起云涌,还是浙江的整体发展水平包括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然,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这种特殊性中,也生动地体现了上述发展趋势把握和路径选择的普遍性,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浙江特色小镇的创建还在路上,实践也会进一步丰富相关的认知和思考。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市化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浙江医改三部曲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