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和挑战研究

2018-05-28桂巧玲万剑英刘晓楠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互联网

桂巧玲 万剑英 刘晓楠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在校园空间内形成的独特的一种群体文化氛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野蛮生长,它的“触角”伸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熏陶人、培养人的重要媒介,也受到了新媒体狂潮的影响。文章在新媒体语境下,就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建设、创新校园文化发展做了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 校园文化特点 校园文化建设 互联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一个学校的文化也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大学里的青年学子拥有着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或好或坏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也因为它的到来而面临一些困境和机遇。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媒体,认识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对学生和校园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在适度范围内,我们要正确合理的利用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塑造作用。

一、什么是新媒体?

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以至于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定义。认可度较高、较为严密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2007年曾经给新媒体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1]无法对新媒体做出准确的定义,无非两个原因,一方面新媒体出现的时间短,另一方面新媒体变化太快。发展变化速度之快,人们无法去定义它。抑或说是新媒体覆盖范围之广,人们无法概括它,只有去研究怎样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在当前阶段掌握和利用好新媒体。

二、新媒体发展的背景和优势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1992 万人,半年增长率为 2.7%,较 2016 年底提升 1.1 个百分点。” [2]我国网民规模增长趋于稳定,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较 2016 年底增加 2830 万人,微信朋友圈、QQ 空间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用户使用率分别为 84.3% 和 65.8%;微博用户使用率持续回升,达 38.7%,较 2016 年 12 月上升 1.6个百分点。”[3]新媒体发展迅速且覆盖范围广,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快速融合,比如在线政务、共享经济、手机支付等,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摘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因此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储存量大、检索方便、超文本性、传播快等都是新媒体的优势,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大学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当前新媒体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而产生与形成的,所以根据以上三大技术标准可以把当前的新媒体形态划分成为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与手机新媒体三大类。[4]

在大学里常见的新媒体形态包括:校园网站、QQ、微信、微博、网络直播、广播台、多媒体教学等。校园网站基本是每所高校都有的官方网站,校外的人可以在网站上了解基本简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近期新闻等等,校内的人可以在上面共享学习资源,进行选课、查询成绩、缴纳水电费、校园卡挂失修改密码等等功能,覆盖学习和生活各方面。QQ和微信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师生,成为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软件,特别是QQ群为老师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建立了QQ群,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在群里给同学们发布学习任务、消息,上传文件等。方便了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关系。同时,可以通过微信推文获取知识和资讯,深受师生喜爱。而网络直播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社交软件,2016年移动视频直播突破了PC端对于直播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从而更加促进了整个直播产业的發展。校园里也有一部分同学成为了直播平台上的红人。

四、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传播形式多元化

新媒体进入校园,传播及时互动性强,信息量大,传播媒介和手段很多,课堂上老师能用更多的方式将图片、视频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容易,甚至能够利用AR等技术,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之外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可以通过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传播形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二)学术性强

高校是学术研究,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学术领域知识的传播,不管是校内校外还是国内国外,信息都能够快速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思想通过新媒体得到碰撞。

(三)覆盖范围广

活动的举办,其传统的摆点宣传方式是有限的,而后活动影响力也仅限于参加活动的同学,有了新媒体之后,一方面活动前期宣传面大,丰富了宣传形式,能够提高参与人数,另一方面活动之后的影响能够通过新媒体扩大到没到参加活动的同学,因此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大大的提高了活动的覆盖面,从而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影响范围。

(四)舆论导向性弱

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因此也成为了舆论高度集中的地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达29.7%,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网名占比20.7%”[5],大学生网民占比很高。校园内媒介比不上校外专业的媒介组织,对社会热点动态更新速度慢,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在网络上的表现尤为活跃,校园内媒介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充分的做好舆论引导方面的工作。

五、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面临的挑战

凡事必有两面性,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挑战。

(一)价值观的重塑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为新媒体传播广泛而且迅速,所以也带来了许多不良信息,近几年国家重点强调净化网络环境工作,而网络如同浩瀚的大海,我们做不到时刻监管着这片海洋,就算时刻监管着,也难免出现疏漏。大学生从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道德观,很有可能成为不良信息的受害者。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定成型,不良信息的传播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正确形成。比如当下盛行的校园贷,多媒体的发展是高利贷隐身成为校园贷出现在校园当中。现在社会提倡信用消费、提前消费,可是这是面向具有偿还能力、有工作的成年人,而学生是还不具有任何偿还能力。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校园贷给学生的造成很大的危害,然而校园贷的打击力度虽大,但还是有很多漏网之鱼正在侵蝕着大学生。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校园文化还面临是很大的挑战。

(二)信息泄露危机

我国网络安全方面立法不完善,一些网络安全问题以及违法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惩处,无法从根本上保护网络安全。新媒体的发展,很多同学的个人的隐私被泄漏,包括学生的学号、专业、家人联系方式等等,以至于出现有大学新生还未入学便被骗走学费和骗子假装学校老师以孩子出事为由向父母索要钱财等诈骗事件。

(三)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网络直播发展迅猛,一些网红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有的同学认为做直播赚钱多赚钱快,便投身直播而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学习,放在一旁。而有的同学沉浸其中,痴迷于主播,甚至将自己的生活费全都用来打赏主播。近来大学生父母在家吃低保,而学生在学校贷款打赏主播的新闻炒的火热,小学生偷用父母的钱打赏网络主播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因为小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意识所以这个事件成为新闻,而大学生只有发展到前者的那个地步才成为新闻进而被爆光,但我们都知道,大学生看直播打赏的情况更为普遍。大学里老师对同学的监管很少,父母更是监管不到,很多同学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世界当中,缺乏人际交往,变得性格孤僻,逐渐出现心理问题。学习效率低,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下降。网络言论 “自由”,在网上谩骂,传播谣言等降低个人素质的行为层出不穷。伴随暴力大学生与现实脱离,人格不健全,近年由于网络引发的案件数不胜数。

(四)新媒体时代需要 “新把关人”

学校媒介或为官方或为半官方,媒介的运营必须由老师监管,而各个媒介充当 “把关人” 的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方向。传统媒体也融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进入了“多媒体融合”的阶段。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传媒界的新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 “职业把关” 的难度有所增加,其把关的方式方法也需要相应的有所调整、有所加强。这是的把关人不仅仅需要判断新闻的价值,而且需要了解不同的媒体的特点,各种不同传播形式的优劣。“把关人”还得掌握一些管理经验,运营人员一年换一波,且水平层次不齐,每年要重新进行培训管理,这就对老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五)多媒体学习平台建设滞后,学习平台少

新媒体被引入教学中,学校增添了数字化学习平台和设备,但是引进的硬件设施满足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软件设施也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例如校园网站的点击率低,教师上传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下载次数少,利用率不够高,图书馆检索电脑经常出现故障等问题。

六、如何利用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

(一)促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带来了更多新鲜的事物,大量的信息铺面而来,学生们来不及思考信息的好坏,在浪潮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这些信息赋予他们的东西,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主动权。可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学方式仍然为国家培育出了批栋梁,这里新媒体的出现只是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并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也有其优势所在,新媒体的大量使用反而让学生太依赖网络,一味接受外来文化,缺乏民族认同感。新媒体教学强化了学生的感官接受,而减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性的思考。因此我们应该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线下难以理解的理论成果搬到线上,换一种有趣的方式变现出来,而在线上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应该拿到线下来做深入的讨论。这样两者相结合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甚至能够动手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全面保护学生信息安全

建立健全学生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保护新媒体语境下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三)建设权威专业的官方新媒体队伍

权威的官方新媒体平台,有利于主流意识的传播,定期发布校园资讯、校园正能量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重要的是能够把控校园舆论方向,给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观。不管是校园文化艺术、科技创新还是创新创业方面,尽量利用新媒体的优点,以学生为主体,为同学们服务,充分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老师也可以通过平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比如到期末很多同学想要找老师帮助解答题目,就会出现好几个同学都去找老师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的情况,如果用平台解答,只要有一个同学问了另外几个同学便能看到,这样同时节省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时间,避免老师做重复的工作,省下来的时间老师可以去解答更多的问题。

(四)强化管理手段,优化校园新媒体文化环境

加强对校园新媒体的监管,不论是学校的、学院的、学生组织的,属于新媒体范畴,争取每一个都能有指导老师,发布的内容均能经过老师的审核,保证有质量的、健康的消息在校园里传播,让校园新媒体环境得到充分的净化,为新媒体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五)加强媒介管理

校园内各种各样的媒介,有部分是没有老师监管的,对于这部分媒介,应密切监控舆情,发挥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理性引导。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紧告。” 而在学校里老师就要充当瞭望者的角色,观察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并及时监督媒介的运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地,高菲.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14.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4] 曾来海.新媒体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pdf.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互联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