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狼牙山五壮士》逻辑性辨析

2018-05-28崔雪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磨盘

崔雪

人教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们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抗击日寇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要辨析的是文本《狼牙山五壮士》,这意味着我们讨论的是有关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文章,而不是五壮士的事迹。这样的讨论,用“十九大”报告中的话来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再具体说是如何讲好中国英雄的故事。努力讲好中国英雄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在这里讲这个问题,是因为文本《狼牙山五壮士》没有写好五壮士的事迹。我们要用逻辑思维进行辨析,从而让学生明白怎样写好英雄,同时接受逻辑思维的教育和培养。

这篇课文的逻辑思维辨析更集中地体现在关键词语的定义性解释与文本有关情理的不和谐问题。我们知道,汉语的“逻”就是走的意思,“辑”是和谐的意思,“逻辑”一词,就是讲事物运动要和谐,反之就是出了逻辑问题。

一、关于文本标题的思考

标题为《狼牙山五壮士》,指马宝玉等五位八路军战士是英勇战斗在狼牙山上的五壮士。壮士是什么人?壮士是豪壮而勇敢的人。“他们是五壮士”,这是非常明确的一个肯定性判断句。判断,要有充足的理由,文中所记事迹必须让人亳不怀疑,坚定地相信他们称得起“壮士”之名。这就像论说文,“他们是五壮士”好比论点,文中记载的事就是论据,论据必须确凿可信,但是,文本《狼牙山五壮士》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它们的存在影响对英雄事迹的理解,削弱了英雄行为的教育力量。所以,这个标题的判断性规定,文本中的人物事迹必须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

二、文本关键词的定义性解释与相关情景的不和谐削弱了英雄的魅力

1.一个连不能打“游击战争”。

“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这是文本开头交代事情背景的话。

一个连,百八十人,在打一场“战争”,这好比小马驹拉大轱辘车。一个大口气概念的误用,导致所叙事情显得十分滑稽。人们阅读中私下的笑一下子便削弱了文本严肃的教育性。战争是什么?必须进行定义性追问!战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如抗日战争。上边这句话,写作时应该去掉“争”字,改为“坚持游击战”。

2.投弹“抡一个圈”——不利于保护自己。

文本说:“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这里的问题是“一圈”,“抡一个圈”是挥臂持手榴弹做360度运动。根据当时的战斗场景,宋学义是趴在山头,敌人正在往山上爬。如果手榴弹在头上转圈“抡”,抛掷的方向不能准确地把握;如果直起身子,在身体的侧面“抡”,增大身体暴露部分,敌人密集的火力会使之受伤甚至牺牲的几率加大。战场上瞬息万变,首先要保护自己,然后才能痛击敌人。我们认为“抡一个圈”其实是危险的投弹动作。

3.这不是《隋唐演义》——“磨盘”大石头没人举得起。

课文中描写说:“马宝玉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狼牙山五壮士》是纪实性文本,它不是《隋唐演义》。《隋唐演义》中的人物单手能举千斤重的石头狮子,但现实中“磨盘大的石头”一般人举不起来的,况且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又不是举重比赛,在激烈的战斗中能允许你慢慢举吗?“磨盘是什么”的思考会否定这样的过分夸张,它影响了学生对英雄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对英雄伟大形象的体会,这样的文本缺陷,导致学生认为课文是编的。

4.在一个山头上五人扔石头没有密集感。

紧接前边的“磨盘”大的夸张描写,下一句的课文接著写道——“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不仅从“大”到“小”形象反差悬殊,不合理,而且五个人在一个山头上扔石头,会很稀疏的,不可能像雹子那样密集!

5.战斗现场情景不允许把枪“砸”碎。

要跳崖了,文本写道:“马宝玉把枪砸碎了,然后纵深跳下深谷。”何谓“砸”?用沉重的物体撞击另一物体,这种动作谓之“砸”。

当时敌人已经距离他们很近了,把枪放下,再搬起石头砸碎,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直接握住枪的一头,往石头上摔,把枪摔坏,不留给敌人就行了,或扔山下或干脆人枪一齐坠崖。

三、要直面文本之非,认真做好教的工作

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进行英雄事迹教育时,真正的教育应该直面文本中的是与非,要用逻辑思维做辨析,不应该闭眼而不顾,那不是教育。

针对文本上述问题,我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作业:1.查字典、查词典,理解“抡”“砸”“战争”“战斗”的意思,并在课本上标注。2.上网查找“磨盘”的图片及“下雹子”的视频资料,并与家长共同探究,把感受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学生把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并选出代表发言,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准确地理解“抡一圈”是多余动作 ,“砸”不符合当时的情境,“磨盘”过于夸张,“战争”用在一个连——百十个人坚持的敌后斗争这件事上是不准确的。最后我利用这样的拓展延伸课,不仅培养了学生遣词用语准确表达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另外巧妙利用课堂生成,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更透彻,尤其是关于关键词的定义性思考与相关场景的和谐与否的判断,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狼牙山五壮士磨盘
美丽河北之狼牙山
让磨盘碰着磨扇——理论学习要往实里走
磨盘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近红外光谱对磨盘柿货架期的定性判别
妙对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