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立体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2018-05-26胡玉环于洪静

东方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情感

胡玉环 于洪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用标准化的考试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将课本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人性的培养;学习革命;情感;课堂开放

多年来,学生的语文的学习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功能化及对语文知识的占有、掌握,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弊端,如凭一张考卷定终身,死记硬背,甚至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等许多奇怪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渠道单一、方法陈旧、效率不高,《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使语文教学掀起一场教学上的革命。

一、由知识占有到人性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只有接受,教师是中心,学生的一切都围着教师转。新的教学观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培养他们有丰富的情感,爱读,爱写,爱表达,热爱生命,敢于怀疑一切,善于思考,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善于同他人合作化,探究,会学习,爱学习。曾经我到一个即将毕业的六年级搞一次调查,我问:“你们当中谁爱读书?”四十几人,只举起了廖廖的几只小手,看到这情景,我内心有一丝悲哀,好可怜呀,念了五、六年书,最后连书都不愿意读,这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要关注人的一生,这不是一句空话,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断地更新,新知识不断涌现,以知识占有为目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学习,首先是爱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乐趣,不是教师在逼着学语文,而是自愿地,要使学生有强烈的欲望,充满自信,永不服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自主、自律、自强不息的精神。《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掌握“工具”,就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境中去实践,而不靠老师把教参揉碎了塞给他们,就要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情感,靠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而不是靠教师的分析间接获得。过去,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的熏陶感染,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对于一篇课文学习,首先落实到“实”处上,一切语文设计都要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由单一的模式到多样化教学

新“课标”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師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重要学习方式的革命。多年来,一个思路,一个模式像绳索一样套住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每课必分段,必归纳中心思想,形成了模式化,脸谱化,接受性学习占据我们的课堂。教师没有自己的东西,学生没有自己的共性,教师按照教参设圈,学生跳到设好的圈里,听读,听讲,你懂了吗?其实,孩子没有懂,说话照旧结巴,扭捏作态,照旧语无伦次,照旧词不达意,学了五、六年语文连一篇短文都读不好,说白了,就是操作失误,方法不对。多渠道地、手段多样化地让学生学好语文是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课本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资源,“新课标”列举了二十多种语文学习的资源,因此,在语文学习上,不是一种方法包打天下的,要让学生学习语文跟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爱学习,杜绝模式化,要大胆地创新,课堂要多样化,要以读为本,可演、可唱、可画、可述、可比、可思、可写、可续、可想、可改,要有成功体验,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让每个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如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关于电脑和因特网有关的资料,学生们的热情非常高,自己动手,查资料,利用星期天到网吧,了解上网的有关知识,一节语文课,教师几乎没有说一句话,学生们将自己搜集来的电脑有关的知识展示给大家,有的介绍了电脑发展的前景,几乎就是一篇科学报告;有的用电脑画了画;有的还将关于电脑的有关书籍拿来介绍给大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多年来的做法是教师为教语文知识而设计语文活动,学生为学习语文知识而进行演习,充斥课堂的是你会了?你懂了吗?如果我们坐下来仔细想一想,小学阶段,就学了那么几篇课文,就想起写好文章,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生活实践活动,应该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体验、感受、领悟,展示自己的个性。

三、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的探究

语文学习的好坏取决于情感,而不是智力。爱不爱学习语文,这一点非常重要,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来,形式应该多样化。多年来,模式化教学已经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只会按教师的思维去学,更没有注重学生学习的潜能,学不学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不爱学,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不爱读书在小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你逼着都不读,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到小学毕业时已不愿意学习语文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并不是这些学生学不好语文,而是长期的封闭教学和模式化使学生口厌心烦,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高明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学习,去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强性逼迫,按着教师的意图去完成一些自己不愿意的事。要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一个名叫鲁风良的学生,从来就不爱学习语文,那天,他写的作文在校广播站播送了,正播着,他跑来对我说,他的爸爸就在学校附近的工地干活,一定会听见的,他的脸上挂着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我想,这种欢乐别人是体验不到的。教师就是要创造这样让孩子表现的机会,也许是某一次契机,就让某个人成长起来,这就是教育。学习的本身,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习每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应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是自身对材料的体验、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要走在教师的前面,通过学习,针对学生的不足及欠缺,教师再进行引导,点拨,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千万不要动手。

四、由课内的局限到立体式开放

语文的学习,单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和艺术的学科,应该是让学生倍感亲切和兴趣盎然。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让孩子走出教室,对于环境保护有何想法,有的孩子说,应该在稻田边写一个大木牌,上面写着:请保护青蛙,还有的孩子建议,应该写上,这片水田只有几百只青蛙了。还有的提议在一些乡村也应该设垃圾场。可见,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多么重要。办手抄报展,将发表的习作贴在校园橱窗里展示,搞个人习作展评会,让优秀的学习者介绍一下学习经验,设计一个语文课外活动方案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机会。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成功,走出教室,放开视线,让每个学生都在语文实践中获得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学语文,从娃娃抓起,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小学老师,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学生完成起跑,时时刻刻认识到肩上的重任。

猜你喜欢

情感
体会审美的情感等
情感
台上
情感体验
基于情感特征的用户聚类分析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我的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