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

2018-05-26杨治何兴林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

杨治 何兴林

【摘 要】目的:探析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中选择70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则采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4.1±11.4)min、术中出血量为(86.4±3.1)ml,VAS评分为(0.9±0.2)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得到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颈椎旁肌间隙入路;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以往多是通过剥离双侧棘突以及追变,显露椎旁肌。但该种手术入路可能会损伤神经,出现继发性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1-2]。近年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逐渐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推广应用,为探析该种手术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中选择70例进行分组治疗,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做下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中选择70例进行分组治疗,依据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②无后柱损伤。③无脊髓神经症状。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②不符合手术指征。③病例资料不完整。④患者不同意参与研究。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为(50.5±4.2)岁。23例为压缩型骨折、12例为爆裂型骨折。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为(50.7±4.8)岁。22例为压缩型骨折、13例为爆裂型骨折。对比组间资料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显著,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确定伤椎位置后做后正中手术切口,剥离双侧骨性棘突以及椎板,暴露椎旁肌,横向距离到关节突关节,在上下临椎椎弓根植入定位针,确定位置良好后则可拧入椎弓根钉,利用前后纵韧带牵拉恢复椎体形态,确定复位良好后则可依据伤椎水平的脊柱曲度预先弯折连接杆并进行连接,安装横向连接杆,并常规放置引流管后缝合手术切口。观察组确定伤椎骨折部位后在伤椎上下椎体双侧棘突旁20mm做纵形切口,切口长度约为20-30mm,胸椎切开胸背前侧肌,腰椎切开腰背筋膜,显露深肌群,暴露关节突关节,显露横突上缘于椎板连接处,在伤椎及上下相邻椎置入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并进行复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放置引流管并缝合肌间隙筋膜以及皮肤。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评价标准[3]: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消失,功能恢复良好,椎体高度及后突角度恢复正常则为显效。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体高度及后突角度明显改善,但腰背部稍有僵硬、酸胀感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②手术时间。③术中出血量。④VAS评分[4]:采用视觉模拟评价法,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疼痛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中各同类计数资料(性别、骨折分型、质量总有效率)和计量资料(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数据的对比处理,分别进行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的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4.1±11.4)min、术中出血量为(86.4±3.1)ml,VAS评分为(0.9±0.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其主要表现为屈曲型压缩型骨折,手术是临床治疗该骨折的常用方法,前路手术较为复杂,患者术后需要忍受较长时间的疼痛,因此临床多采取后路手术治疗。传统后正中入路需要椎板骨膜下剥离脊旁肌牵开显露,长时间牵拉压迫较易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损伤以及肌肉缺血,术后极易引发种种不良情况,如肌肉萎缩以及腰痛等[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胸腰椎骨折入路方法,该种入路比较简单,可较为容易到达关节面以及横突,同时该种手术入路形式也避免了对椎旁多裂肌的剥离,保护了椎旁肌的正常生理特性,因此有助于降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几率,更利于患者康复[6]。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对比手术指标以及疼痛评分也提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低、手术时间更短且术后VAS评分更低。证明该种手术入路治疗效果更佳,更利于患者康复且治疗安全性更高,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

综上所述,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得到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彭茂秀,汤呈宣,林利兴,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2):129-131.

周树权,蒋劲松.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9):65-66.

林子丰,王万明,魏梅洋.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前瞻性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 2013,31(6):526-530.

黄大立,熊波,刘晓岚,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4,43(2):3-5.

林加阳,李钿,徐耿填,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5,38(3):121-123.

费国策,许立新,张斌,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6):715-716.

猜你喜欢

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
注射硫酸钙在20例胸腰椎骨折微创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胸腰椎骨折后腹胀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