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朝圈地政策的必要性与失误

2018-05-26王昱

卷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失误必要性

摘 要:清王朝入关后,为了维护以皇帝为首的满族贵族的经济及政治特权,并保障顺治元年(1644)大量涌入北京的八旗士兵及其随从人员的生活,在经济上颁布了圈地令,夺取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巩固入关后尚未完全成型的封建政权,并解决军事上的需要,从而达到加强清王朝满族统治的最终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圈地令原因和过程内容本质的剖析,试论清朝圈地政策对社会阶级和对当时及后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

关键词:圈地政策;八旗士兵;必要性;失误

清朝圈地政策的实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笔者认为须先从圈地政策的实施背景来论述圈地政策的相关史实。

圈地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为圈补,将京城附近的质量较高和富硕地区的土地圈给清朝八旗军和统治阶级,另外,圈山海关以外的土地给予农民耕种;第二种为全换,原来圈占地离京城太远或因土地质量过低,来补还给近京被圈农民;第三种为圈占,明朝统治者在失败后在关内存留的各处皇庄以及未被占有的荒地,一律划分给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

清朝在入关之后,面临着以下状况:山海关内经历了多次农民起义以及明清军队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全国各地人口迅速减少,土地荒芜并且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可谓满目疮痍。这些状况在各地发往朝廷的奏报中均有体现。陕西的西安商雒道所属山阳县和白河县均向清朝统治者上奏过:“百姓十不存一,钱粮催提如旧,下吏难支”、“于县治地方逐处步行,但见白骨遍地,草木迷天,百十里无熟地一席,鹿豕成群,行一日无居民一家”1。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土地、经济状况皆不甚良好,所以,面对此种情况,相应的经济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制定,是封建统治者所必须要做的,因此,制定了包括圈地政策在内的土地经济政策。从中可以看出,先抛开圈地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来看,清朝圈地政策自身作为一种土地经济政策,从统治者角度出发,圈地政策是有其实施的历史必然性的。

清朝圈地政策是清朝统治阶级人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以法令的形式,允许满清贵族以圈地的方式将土地占为己有,从而提升满清贵族的地位和聚敛资产的一项土地政策。顺治元年(1644)顺治皇帝颁布圈地令,“命给事中御史等官履勘畿内地亩,从公指圈。其有去京较远,不变指圈者,如满城、庆都等州县无主荒地,则以易州等处有主田地酌量给旗,而以满城等处无主地不给就近居民。凡民间坟墓在满洲地内者,许其子孙随时祭扫三年。”2而在圈地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因圈占拨补,失业流民甚多”;“蓟州州地自圈占后,民多失业 ”3,从中不难看出,清朝圈地政策的实施过程,已经和圈地政策实施的初衷,有所悖离,但是,清朝圈地政策依旧有其必要性。

一、清朝圈地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清初圈地政策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安置清王朝入关后大量涌入京畿地区的满族贵族、八旗兵及其附属人员,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和利用其军事力量,巩固统治。顺治元年(1645)十二月,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下令:“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地甚多,尔部可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死,而弟子存者,量口給与,其余期于田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4。清军入关后,大规模的战争打破了自明中后期兴起的土地兼并局面,形成了广袤的“无主荒田”和故明皇室的废地,面对此种情况,广大农民迫切渴望能趁此良机使自身利益得到恢复和保障,从而恢复和发展小农经济,在朝代交替的时局下维持生存。与此同时,入关的八旗和满洲贵族即将失去原有经济支柱“计丁授田”制,也渴求能得到补偿,借以维持原有的阶级地位和劳动模式。虽然清统治者意识到农民阶级在恢复经济与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但是时局初定,大西、大顺等农民起义军余部尚存、南明政权和各地抗清力量也亟待解决,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依旧处于不稳定状态下,清王朝统治者最能依靠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依旧是满洲贵族和八旗兵;而农民阶级依旧是被剥削和统治的对象,而且农民阶级除大顺、大西余部之外,虽然并不与清朝统治对立,但是刚刚入关的清王朝统治并利用农民阶级的力量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出于统一全国大业及京畿地区安全的紧迫考虑和需求,不得不在农民与八旗兵中做出抉择,清朝统治阶级以诏令的形式进行圈地,从而以此为方式,来安抚八旗将士和满洲贵族,全面得到他们的支持,扫除抗清残部并进一步巩固统治。

(一)政策上的必要性

清朝的圈地政策,一定程度上说,是清朝统治阶级在权衡当时阶级关系和社会整体状况之后所产生的政策方针,因此,从政策初衷的角度分析,清朝圈地政策有其政策上的必要性。

1.明朝末年的遗留问题

由于清朝入关之后,面临着多重困境,圈地运动有其必要性: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加之明朝末年大规模、深程度的经济掠夺,造成生产力的极大规模的破坏,饥荒、瘟疫也是大规模的爆发,“太原大饥,人相食”、“至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发瘞胔以食”、“德州斗米千钱,父子相食,行人断绝,大盗滋矣”5,由此可见明朝末年统治的严重动摇;此外明朝统治受到后金侵扰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而导致明朝统治更加风雨飘摇,国库亦是十分空虚,而明统治者没有更好的对策从而只能进一步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导致京畿地区农民饱受徭役赋税之苦,农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农民起义李自成政权推翻了明王朝之后,又将北京城洗劫一空,据相关史料记载李自成入燕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6,此数据可信度个人认为有待商榷,但是从中已可以看出,李自成农民起义导致了京畿地区的资源和经济进一步退化;所以当清军入关后,就面临着明朝统治和李自成起义留下的残败局面,国库空虚、土地大量荒芜、民不聊生,因此,清朝统治阶级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和土地政策来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衰退状况。

2.清朝统治阶级自身的需要

清统治者一方面要安抚明朝残余地主和汉族农民阶级的情绪,另一方面又要安顿大量涌入关内的八旗兵和满洲贵族,最重要的是还要恢复京畿地区的经济和农业生产,而清王朝在关外的主要的经济手段是计丁授田制,与明朝统治抑或说中国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汉族王朝的统治者的经济手段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战争掠夺也是清在入关前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惟以多得财物为愿。如军卒家有奴四、五人,皆争偕赴,专为抢掠财物故也”7。所以清统治者在在入关初期内外交迫,还不能及时找到更好的政策选择;在这些因素的指引下,清政府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手段,圈地政策应运而生。

(二)条款中的合理性

清朝统治者在圈地问题上采取较慎重态度,其一要解决好清朝入关后诸王、兵丁人等,又要考虑圈地内人民的生产生活,如果田主逃亡在外,或田主已死而子弟尚存的民户,“量口给与”一定的土地对各部圈占土 地有严格的规定,顺治二年正月谕户部“凡包衣人等新收汉人放本产业外,妄行收取,又较原给园地册内所载人丁有浮冒者,包衣人处死,不赦”8,由此可见清王朝在颁布圈地令之后对“汉人”利益的保护是有所考虑的。

清在入关前和入关初实行满汉分治,清初所圈土地与民地犬牙交错,一是不便于设满、汉官分别管理,二来满、汉杂居,并不利于清王朝稳固统治基础,所以顺治二年正月谕户部:“凡圈丈地方,须令满、汉分处”9,圈地内的民地一律兑换他处,规定兑换他处者:一、“俱视其田产美恶,速行补给,务令均平,倘有瞻顾拘庇,不以公速拨、耽延时日,尔部察出,以重处分”10,根据田土的肥沃程度相应从速拨补;二、“照迁徒远近豁免钱粮,四百里者准免二年,三百里者准免一年”11,根据迁徙距离免除赋税。

二、清朝圈地政策的失误及其主要表现

清朝圈地政策推行初衷对于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来说,无疑是积极的。但是,人民大众是历史的主体,亦是历史的创造者,圈地政策作为一种适应历史背景产生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其政策的缺陷性凸显出来。由于圈地令内在的不足和先天性的缺陷,导致了圈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失误,而这种失误,导致了清朝圈地政策产生的结果与其平衡经济、调节矛盾的初衷相悖。

(一)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

清朝的圈地政策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多集中在统治阶级和政策本身。清朝统治阶级自身的特性和圈地政策自身实施的手段都是造成其缺陷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其一,清朝统治阶级自身存在一定缺陷。满族贵族与八旗兵入关后在圈地政策施行上存在过分的主观性和压迫性,“以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仰赖租种旗地以为生,使民无以聊生”12,清朝统治阶级以强者、统治者自居,视关内给民族百姓人民为低下之人,从阶级上、思想上、经济上甚至是肉体上予以压迫,从而导致以圈地政策为代表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存在许许多多非常规的政策推行手段,充斥着剥削压迫,从而使得圈地政策与其预期的目的渐行渐远。

其二,清朝圈地政策自身存在一定缺陷。清朝圈地政策由皇权强行推行从而缺乏内在的经济推动力,清朝圈地政策与中国古代许多经济政策相同,都以封建政府的强力支持作为依托。但是不同的是,相比于其他时期的经济政策(例如鲁国的初税亩、两汉时期的赋民公田等)圈地政策更具有皇权强制性的特点。究其原因,是因为圈地政策具有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双重背景,这就使得圈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必须更加依赖于封建专权;而且,相比于其他时期的经济政策,清朝圈地政策与经济发展的时代规律背道而驰。在世界都在寻求新出路的时代,清朝统治阶级又向专制经济迈了一大步。

(二)主要表现

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内在的缺陷和圈地政策自身的缺陷,导致了清朝圈地政策出现了偏离统治阶级初衷的现象。

虽然清朝统治阶级做出了“拨补”的规定,但大多数并没有实现制定初衷,或拨补的多是低质量抑或说是耕作可能性極低的土地,致使京畿地区的高质量肥沃土地几乎被占领一空,给失地农民带来苦难,不但破坏了正常的生产,还加深了社会矛盾,“被圈之民,流离失所……相从为盗,以致陷罪者多”13。

清朝是以几十万满族为依据入主中原的,入关后,满族从一个地处东北边陲、较落后的民族一跃成为统治民族,八旗官兵往往带有一种手操胜券的优越感,因此在圈地过程中难以安分守法地照规定办事;统治集团中以多尔衮为首的保守派热衷于他们所熟悉的农奴制,不习惯“汉俗”。这些就导致了八旗官兵和满洲贵族在圈地过程中不按政策指令办事而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统治阶级固有的压迫性:“户部遣满官同有司率笔帖式、拨什库甲丁等员役,所至村庄相度畎亩,两骑前后,牵部颁绳索,以记周四围,而总积之……圈一定,则庐舍、场圃皆屯有”14,圈地官员不论有主无主,不管拨补地有无着落,每到一地,圈内民户粮籍立除,妻室子女任其强占,体现了圈地政策在具体施行上的巨大失误。

注释

1.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2页。

2.(清)嵇潢、刘墉:《皇朝通典·食货典二》卷二,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年版,第97页。

3.(清)李绂《畿辅通志》卷一百九十,河北:河北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一109页 。

4.《清世祖实录》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7页。

5.《明史》第二册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庄烈帝朱由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明季北略》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3页。

7.《建州闻见录校释》,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第44页。

8.《清世祖实录》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

9.《清世祖实录》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0页。

10.《清世祖实录》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6页。

11.《清世祖实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12.(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第56页。

13.《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7页。

14.《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一《户政》,姚文燮“圈占记”,上海:艺芸书局,2008年。

参考文献

[1]《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清朝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皇朝经世文编》,上海:艺芸书局,2008年。

[4]《建州闻见录校释》,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年。

[5]《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明史》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 (清)嵇潢、刘墉:《皇朝通典·食货典二 》卷二 ,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年版 。

[8](清)李绂《畿辅通志》卷一百九十,河北:河北出版社1989年版。

[9] 乾隆《宝坻县志》,民国六年石印本。

[10](清)雅德:《山西志辑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1](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

[12]戴逸:《简明清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孟森:《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作者简介

王昱(1994—),男,汉族,天津人,学生,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失误必要性
福原爱的“失误”
标识语英译失误及翻译策略探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失误”抑或“策略”
“失误”也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