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义词的词义演变浅析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2018-05-26陈孟凡
陈孟凡
摘 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两种观点的争论,向来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争持不下的论点。本文主要从二者的基本学说和研究现状出发,结合多义词的词义演变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述任意性与象似性之间相互对立,同时相互补充的关系,理解索绪尔提出的“相对任意性”的内涵。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任意性;象似性;多义词
1 语言的任意性及象似性
1.1 索绪尔对于语言任意性的学说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写到:语言符号和外部世界之间不存在对应的关系,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语言系统的内部,是系统的结构自身创造了语言单位,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关系。他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征作为“第一原则”,将整个语言系统建立在符号任意性的非理性基础之上。
索绪尔对于任意性的提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所指和能指,即现代汉语中的语义和语音之间的联系,二是语言符号的本身概念:从语义、语音方面来看,我们称树为“树”,并没有直接内部的原因;而从符号本身的概念来看,“树”仅仅只是中文对其的定义,而在英语国家,它被称为“tree”,在法语国家则又有新的定义。
1.2 语言象似性对任意性的反驳
“象似性”研究起源于皮尔斯,他断言:“在每个语言的句法里,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皮尔斯提出了符号三分法,将语言符号分为类象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类。表明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三种联系方式。
随着现代汉语的逐渐发展,国内开始慢慢出现了对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的反驳,出现了“象似性”的中国化概念。沈家煊先生对象似性的定义是“概念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同时,还有许多知名学者从象似性角度出发,对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做出批判。
2 多义词的概念及演变
2.1 什么是多义词
每个词都有其固定的意义,有的多,有的少。在词中,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做单义词,而拥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就叫多义词。多义词的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项”,义项是词固定的,长期习用并为社会公认的意义。多义词众多义项的形成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语言的历时演变现象。
多义词往往由单义词发展而来,是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丰富的结果。以“远”字为例,它作为多义词使用时有以下几个义项:
1)形容词(本义:走路走得长)
①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原型义)② 长久,长远——年代久远③ 高远,远大——理想远大④ 多。指差距大——远不相同深远,深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动词
① 离开,避开——君子远疱厨② 违背——远礼、远义③ 疏远,不亲近,不接近——亲贤臣,远小人④ 扩大,扩展——远境(扩大疆域);远达(飞黄腾达);超过,胜过——如远逾(超越);远迈(远远超过);远过(超过)
3)名词
① 偏僻之地,远方
说文解字对其的说明是——“远,辽也”,也就是说,“远”的本意是走路走得长。在这几个义项当中,“远”的基本义项只有“距离长”一个意思,剩下的义项都是经过引申发展而得。
2.2 多义词的演变
现代汉语主要将词义的发展结果分为四类,即词义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而这些詞义的产生则主要决定于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和转喻就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隐喻是通过形象的相似性将一种事物转换为另一种与之相关的事物;转喻则是通过邻近性用一个事物的名称取代另一个事物。根据这两种手段,我们可以简单写出“远”字中大部分义项的发展过程——
首先,远的基本义是名词,意义是距离大。这里的距离最早指的是空间上的距离。随着空间和时间一定意义上的相似性,人们开始将时间具象化,通过隐喻的方式给“远”赋予了第二种用法,即表达时间上的长度。
其次,从动词角度来看,“君子远庖厨”中的远是离开、避开的意思,即远离厨房; “远小人”同样可以解释为远离与小人为伴。这些义项都是通过转喻的方式互相转化,保留原型义,搭配造义。而“扩展”这个义项,则是因为远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原来的远离疆土,即离开疆土生活,转换为在疆土以外的地方生活,扩展疆土,隐喻而得。
3 “远”在词义演变过程中体现的任意性及象似性
3.1 “远”的词义演变与任意性的体现
“远”这一词的基本义产生过程,显然是符合语言的任意性标准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将一段长的距离称之为“远”,仅仅是因为在当时这个声音序列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被保留下来,从而有了“距离长”的意义内涵。因此,“远”可以用来指称距离长,但“距离长”这个概念并不仅仅限于“远”这个声音序列来表达,如在英语国家,则更习惯用“far”表示;同样,只要说话人同意,与远相对的“近”也能够用来表示“距离长”这一概念。这其中没有一个具体可阐释的内在原因,也因此体现了语言的任意性。
同时,从共时的层面来看,“远”的基本义与引申义被划分为常用义和非常用义两类。其中,基本义“距离长”是约定俗成保留下来的,并且现在仍在频繁使用,可以划定为常用义;而引申义中的“深远”、“离开”等义则使用频率较低,被划定为非常用义。在单个的多义词网络中具有并列关系的非常用义,他们之间意义的产生也具有任意性——同样,这些意义与声音序列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联系,能指与所指之间,即概念与音响形象之间没有可供总结的规律。
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探讨多义词中的任意性时,是从共时角度出发,将词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单独的词义与语音来研究其内部的关系。
3.2 “远”的词义演变与象似性的体现
但如果从历时层面出发,不难发现,多义词的词义演变过程是极具象似性的。同样,我们以“远”的词义演变过程作为例子研究——
“远”在由基本义演变为引申义时,出现了另外一对概念,即原义与转义。从原义发展而来的转义重视客观事物的联系方式,关注词义与所指称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整个引申过程是极为形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的引申义,与原义之间都有着形象的联系,而这一联系毫无疑问是象似的。
因此,通过上述对“远”的多义词项历时、共时角度的不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可以存在于同一套语言符号或是语言结构当中,相互对立的同时也相互补充。如“远”的单个义项具有任意性,但从义项范畴的整体发展来看,就具有象似性,它的义项不是随意增添、删减或变更的。而这一特点也为多义词的发展提供了相对有据可循的途径。
4 总结
通过上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对索绪尔提出的“相对任意性”作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语言具有任意性,同时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象似性,它孕育于“相对任意性”中,是相对任意性发展的结果。
在语言符号的不同层面中,任意性与象似性二者关系也不同。如果我们从语言的形成来看,那么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如果我们从更高一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它,语言则会体现出相对任意性,即象似性。任意性适用于解释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但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符号产生了新的发展变化,象似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范畴,他们是符号系统中的两个点,在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在我们研究语言的时候,也要同时关注任意性与象似性二者的作用,以达到语言系统方面较为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艳芳.隐喻和转喻视角下多义词义项延伸探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7,28(02):28-30.
[2]张言军.试析句法、语用对多义词义项提取的管控作用——以多义词“明天”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3):47-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