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珠的黯淡

2018-05-26彭尧嘉

卷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河州北宋

摘 要:炳灵寺石窟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石窟之一,开凿于十六国时期西秦时代,魏晋隋唐时期一度繁荣兴盛。至北宋,这颗丝路明珠却黯然衰落。究其原因,一是北宋中后期河州战事频繁,无安定环境促进其发展;二是伊斯兰教东传至西域诸国,河州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石窟的修建渐入低潮。宋代炳灵寺石窟的衰落,是这两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北宋 炳灵寺石窟 河州

炳灵寺石窟位于河州北乡(甘肃永靖县)西南三十五公里的小积石山丛中,开凿于十六国时期西秦时代。魏晋隋唐时期,河州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驿站”,商人、官员、文人都途径此地,尤其是西去求法、东来传教的僧侣,促进了炳灵寺石窟的发展和繁荣。然而经过南北朝、隋唐的繁盛,宋代时,炳灵寺石窟这颗丝路明珠却逐渐衰落黯淡。多年来,学术界对炳灵寺石窟作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趋势:重于繁荣时期,轻于衰落时期。或许由于宋代关于该石窟的研究资料比较缺乏,致使对这一时期石窟的衰落问题关注度不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炳灵寺石窟所处的社会环境、宋代丝绸之路两个方面的管窥,探析宋代炳灵寺石窟衰落的原因。

炳灵寺石窟地属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北宋收复以前,河州是青唐唃厮啰长子瞎毡的领地,原受唃厮啰的控制,其政权分裂后,河州被其孙木征占据,摆脱了青唐唃厮啰所立“文法”。此地是吐蕃部族的聚居区,“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①主要有剡毛、鬼驴、耳金、星罗述、结彪族(一作结部族)、耸昌厮均、何郎业贤、常家、羊家、赵家、咱家、摩雅克、沈千、蔺毡纳支、伦布宗、嗟藏、丹贝、叶公、章罗、谒兰冬、铎精等较大的部族。②

诸蕃族在北宋以武力压制西夏的战略规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使蕃部归己所用,成为抵制西夏的重要力量,是北宋朝廷亟待解决的课题。熙丰时期,北宋采取武力经制蕃部的政策,在熙河地区发起了积极的攻势。此后,这一地区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

自熙宁五年(1172)升古渭寨为通远军起,王韶以武力开拓熙河,至熙宁七年(1074)三月,收复熙、河、洮、岷等州,“幅员两千余里,斩获不顺蕃部万九千余人,招抚小大蕃族三十余万帐。”③宋军在开拓过程中,采用残酷的武力征服,杀蕃部老弱、焚荡账户无数,致使熙河一路“自用兵以来,诛斩万计,遗骸暴野,游魂不依。”③

下面以河州为例,再做考察。熙宁六年(1073)二月二十二日,王韶“克服河州,斩千余级”。二十三日,“焚荡族帐,获千余级”。二十四日,“以道路尚阻,又遣景思立,王君万通路,斩三千级,复得所掠及获牛羊、粮斛等不可胜数。”③ 八月十一日,宋军围河州,“蕃部开门请降,诸军既入,夜杀降者二千余人,军前匿之不奏”。神宗闻后曰:“祸莫大于杀已降。”③王韶第一次收复河州,但这种滥杀的行为激起了当地蕃族的激烈反抗。

熙宁七年(1074)正月,王韶入朝述职,以景思立知河州。二月二十一日,木征结连“董戬部将青宜结鬼章数次袭扰河州属蕃,诱胁赵、常、杓家三族,集兵西山,袭杀河州采木军士,害使臣张普等七人,以书抵思立,语不逊,思立不能忍,帅汉、蕃兵六千攻之于踏白城”③景思立、李元凯战死,河州再次被木征围困。王韶自京城还至兴城(今陕西兴平县),得到消息后,日夜兼程,驰至熙州,选兵二万,出其不意,直进定羌城(今甘肃广河县)。三月丙午,“遣王君万等先破结河川额勒锦族,以断通夏国径路,斩千余级。韶进兵宁河寨,分遣诸将入南山,破布沁巴勒等族,复斩千余级。”甲寅,“遣诸将领兵旁南山焚族帐,斩三百余级,即日通路至河州。”四月辛巳,在河州闾精谷出踏白城西与蕃贼战,斩千余级。壬午,进至银川,破贼堡十余,燔七千余帐,斩二千余级。癸未,分兵北至黄河,西至南山,复斩千余级。”③此役前后“斩首七千余级,焚三万余帐。”①河州复平。

从以上宋军收复河州的过程来看,宋军对蕃部采取无情诛杀手段,这种诛杀使各处蕃部心怀震怖,对当地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有朝臣指出:“羌人愚,可惜枉杀太多。”③神宗虽曾多次禁止,但效果不佳,“大兵破荡部族者亦如之”③。

王韶经略西北,虽收复熙河地区,但是这一地区的战祸并没有因此终结。熙宁十年(1077)五月,蕃部首领冷鸡朴威胁引诱山后生羌反叛。被措置熙河边事的李宪所平定,“获级生降以万计,临阵斩冷鸡朴。董毡惧,因作旁行书喻之,遂遣使入贡。”④

元祐二年(1087)三月,吐蕃首领鬼章青宜结占领洮州(今甘肃临洮县)。五月,西夏梁乞逋联结吐蕃首领阿里骨大规模攻宋。西夏乾顺召12监军兵聚于天都山,又约鬼章青宜结发兵驻常家山。阿里骨“发河北兵十万,由讲珠城桥渡河,围河州,又发廓州兵五万余人,與夏人会熙州城东王家平。”③准备与鬼章夹击宋军。宋将游师雄先发制人,分兵二路,沿洮河两岸进击。部将姚兕“攻讲朱城,断黄河飞梁”①,种谊“由哥龙溪宵济拜金川,黎明至临洮城下,一鼓克之,俘鬼章。”①

宋哲宗、徽宗时期,在“绍述”的思想指导下,欲取边功,以振国威。在向青唐推进的过程中,河州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成为宋军推进的前沿基地。元符、崇宁年间的开拓河湟之役都是由河州进兵,如元符二年(1099)七月,王瞻从河州出发,次安乡城,从密章渡过黄河,进取湟水流域。崇宁二年(1103)六月,王厚、童贯帅军出安乡关,渡黄河直取巴金岭。大军的征发、粮草的征集与转运使得这一地区陷于战争的泥淖之中。战祸波及到炳灵寺。元符二年九月,西夏见青唐为宋所占,威胁自己,遣将来援,史载:“壬午,夏国遣仁多保忠、白峇牟等三监军,率众助之,合十余万人。先断炳灵寺桥,烧省章峡栈道,四面急攻。”③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河州作为重要的军事通道,在王韶收复后,战祸一直没有停休。宋廷在此驻大军,蕃部多次反抗遭到血腥镇压,社会动荡不安,战祸不断。北宋后期的两次开拓河湟都影响到河州,整个河州社会处于战备的紧张状态,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炳灵寺石窟得以进一步发展繁荣。这是炳灵寺石窟在宋代衰落的关键因素。

北宋中后期,由于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灵、夏之地,原先从开封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之灵州道、夏州道、泾原道被阻不通,使得青唐道(即丝绸之路南道)繁荣起来。河州又成为由内地经青海地区至西域道路上的重镇。自河州经北原至安乡城(旧永靖县城,今没入刘家峡水库),由炳灵寺渡河(渡口在寺东一里处,今没入水库),上一条山梁经现在的杨塔(有古城名宋家城)、川城至邀川,循徨水至青唐城,这就是中段,即汉代所开湟中道。⑤康定元年(1040)八月,“屯田员外郎刘涣出使邈川,……涣出古渭州,循末邦山(抹邦山)至河州国门寺(即炳灵寺)绝河踰廓州,抵青唐城”③。虽然路线中只提到末邦山、河州、国门寺等地名,这是宋朝使臣第一次记载此道的路线。

宋人李远曾详细记述了河州渡河后,经青海至西域路线所经地方及路程长短:

河州渡河至炳灵寺,……三十里至墨城,……子墨城西下坡十余里始得平川,……有(又)行三十里至湟州……西入省章峡,上峻岭二十余里至湟,复由小径下十余里,道出峭壁间……下临湟水,深数百尺,过者寒心。……屈曲下至大川……又四十里至宗奇(哥)城……又二十余里至青塘城。……自青塘西行四十里至林金城。城去青海善马,三日可到海,广数百里,……中有岛广十里,……海西地皆平衍,……至此,百铁堠高丈余。羌云:“以此识界”。自铁堠西皆黄沙,无人居。西行逾两月,即入回纥于阗界。⑥

元丰年间于阗黑汗王遣使入贡,神宗曾问其沿途情况,使者答曰:“去国四年,道途居其半,历黄头回纥、青唐,惟惧契丹抄略耳”①。同年拂菻国使者至宋也说:“由于阗界,东至黄头回纥;又东至达靼;次至种温,又至董毡所居,次至林擒城,又东至青唐,乃至中国界”⑦。当时由西方来的商队从于阗东约昌城至若羌东南过柴达木盆地,沿祁连山南麓,至唃厮啰政权首领董毡居住地,过林擒城(即林金城,今西宁市西多巴镇),至青唐。再经河州炳灵寺渡河进入内地。

北宋中后期,随着丝绸之路南道的兴起,中原与西域诸国的经贸、文化交流频繁。10世纪中叶,东喀喇汗王朝阪依了伊斯兰教,并于约公元1006年击灭了于阗李氏王朝,此后与宋廷保持着频繁的接触,汉文史料中多以“于阗黑汗王”的名称出现,又称“新复州于阗”。熙宁十年(1077),客省言:“于阗国进奉使人罗阿厮难撕温等有乳香三万一千余斤,为钱四万四千余贯。”③元丰四年(1081),于阗遣蕃部阿辛上表称“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大约言路远,倾心相向,前此三遣人入贡,未回本国,重复数百言。董毡使人导阿辛至熙州,译其书以闻。诏于阗三軰使皆已赴阙朝见,馆遇甚厚,赐赉发遣,已回本道,可赐敕书谕之。”③元丰六年(1083)五月四日,宋神宗诏“于阗国大首领画到《鞑靼诸国距汉境远近图》,降付李宪。”③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于阗国贡奉使专门为大行皇帝饭僧追福,寄托哀思,宋哲宗降敕书奖谕”③。出现“熙宁以来,远不逾一二岁,近则岁再至”①的朝贡高潮。在1040-1125年间,于阗向宋廷遣使43次,⑧1084-1127年间除大食朝贡过一次外,其余10次都是于阗。⑨于阗国的贡使中还出现伊斯兰教徒,元祐七年(1092)二月,“于阗国进奉人三番见在界首,内除打厮蛮冷移四唱厮巴一番已准朝旨,特许解发外,今来西番进奉人,缘已有间,岁许发指挥,欲只令熙秦州买卖讫,纳回本番。”③可以推测,北宋中后期,随着伊斯兰教的东进,西域同中原的宗教交流主要是伊斯兰教,因此,中原王朝不再遣佛僧往西域学法,而从西域至中原传教的僧侣也大量减少,从而使处于丝绸之路南道枢纽位置的炳灵寺石窟不能补充新鲜血液而渐渐衰落。

综上所述,北宋中后期,朝廷对西北的经略及与西夏的战争,使处于军事要道上的河州战事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石窟的发展繁荣。随着丝绸之路南道兴起,西域诸国尤其是于阗与宋往来频繁,然而,喀喇汗统治下的于阗皈依伊斯兰教后,中原和西域的宗教交流减少,致使河州的石窟修建也渐入低潮。炳灵寺石窟的衰落是上述两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而出现了炳灵寺石窟仅留下两处宋代题记的黯淡情境。

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M].卷四九二,卷一五,卷三三二,卷三四九,卷四九〇.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刘建丽.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M].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26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二四七,二四三,二五〇,二五二,卷二四四,卷二四八,卷四〇四,卷五一六,卷一二八,卷三〇九,卷三一四,卷三三五,卷三六〇,卷四七〇,卷四九〇.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卷六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234-235

[6]陶宗仪.说郛[M].卷三五.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11―13

[7]宋会要辑稿[M].蕃夷四之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57:7722

[8]李华瑞.北宋东西陆路交通之经营[J].求索,2016,36(2):4-15

[9]杨蕤.宋代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三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5),59-64

作者简介

彭尧嘉(1992-),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河州北宋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古河州的魅力
在河州(外一首)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浅谈“河州花儿”传承的现代意义
嘉靖《河州志》相关问题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