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2018-05-26刘奕

卷宗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美国比较

刘奕

摘 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中美两国在历史课程改革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经验,为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中国;美国

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研究中美中学历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探讨异同点,以期对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有所启思。

1 比较

1.1 背景比较

1)文化的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奉儒家思想为正宗。在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外在灌输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追求着自由,宽松和民主的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教育者更多地是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地。

2)目标的差异

中国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知识层面由具体的史实和抽象的认识构成。能力层面包括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个性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美国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成为民主社会中良好公民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欣赏并尊重美国的制度及其背景,批判与思考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宽容。[1]目标分为“历史思考”、“历史了解”,重视这两者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发展过程,以增强爱国意识。 具体目标是:一,了解美国的历史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对民主制的忠诚。二,让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去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有一定的洞察力,形成自己有见地的观点。三,培养学生澄清问题和考证事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四,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分析、研究和认识全球和美国的关系。五,为学生学习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

3)理论的差异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中总是围绕凯洛夫教学论来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接受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美国,深受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即“从做中学”,反对统一的、机械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与中国形成巨大的差异。

2 共性

2.1 重视能力培养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解释、研究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中美两国也一直都在强调历史学习要提升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做历史”教学方法中,从“历史问题”开始到最后“结论”,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自主地查阅、分析和运用资料来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历史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中国“讨论法”教学中,也不难看到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体现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当然,同样都重视培养探究能力,但在具体方面还存在差异:美国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具有创造性并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社区生活和亲身的调查研究中来学习历史。强调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历史。而中国的历史教育,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但这一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

2.2 重视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美都创造、总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美国有“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有“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等,在应用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讲授法仍是主要方法,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做历史”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学会学习历史,这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也都在改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中转变中“学会学习”。

2.3 重视信息技术

中美两国在历史教学中都注重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历史知识,更好地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进有效地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博、便捷的知识信息平台。

不论是“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是“讲授法”、“讨论法”, 都必须有供学生探究、体验和自学的材料,需要借助于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美国,大到国家、州,小到中小学都设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有藏书近一亿册又能提供数据化的网络服务。该图书馆设有一个“Learning page”栏目,不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还收录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心得,帮助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共享资源来指导教学,也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些资料。

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历史风云网”都设有学史入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等专题,其中多数专题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而设计的,有一线的教师上传的教案和教学心得等,但资料分类不明确,使用起来不如美国网站那样方便、快捷,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3 差异性

3.1 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美两国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会使用教科书,还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阅读,并对如何分析文献,老师都会设问来引导学习并对分析资料的过程作评价。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来完成一篇论文。每课都有课文简介,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和史料这四部分。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着一本教科书,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文献资料,但大多都是在课本中、题单中集选的只言片语,学生茫然不知其解,不会分析、辨别文献资料的真伪。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就题论题地解释相关文献资料。

3.2 教学效果的差异

在中国,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学习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以便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系统知识才能应付考试。

在美国,不论是“做历史”还是“角色扮演”都注重的是学生亲身体验或亲身研习来体会和领悟历史。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历史”,更重要是他们体验到了历史学家做历史所运用的技能,有助于學生达到“会学历史”的境界。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这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与中国不尽相同。

3.3 教学评价的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种反馈。在中美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差异。

在美国“做历史”中,我们看到: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及最后撰写小论文。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进行跟踪测评的,这种测评方法不仅仅是对论文的评定,还是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这种形式对师生来讲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评价方法在中国一般都是采用测试来进行的。如:“讨论法 ”中提到课堂内容结束后进行强化训练,是通过出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评,通常练习题都来自于题库中,题型主要有两种,主观题和客观题。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于检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各种研究能力而言较为乏力。虽然在课改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在实践中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实际的作用。

4 结语

美国 21 世纪高中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课标中提出﹕“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性的教育主题定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显得越来越重

要。在对中美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在致力于达到“学会学习”这个最终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以“学会学习”的思想来指导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

4.1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固有教学观念和高考的影响,中国历史教师仍是唱独角戏,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一些有效地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美国的角色扮演、做历史、辩论、模拟以及讨论法等。其次是是改造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突破旧模式,创造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2 改革教学环境

要使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方法真正进入中学课堂,还需要对教学环境(教具、教材、评价方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前,中国高中历史课程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过于政治化,远离学生生活,其次是课程的思想教育与目标相差甚远,看似重视思想教育,实则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再次学习中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课标中提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过程”,得出“历史结论”,而在教学中总是把现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很少自己有机会收集、探索、过程、感悟科学精神。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与现在缺少大量史料、资料进行探究的教科书有关系,更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王铎全:《历史教育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6 页。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美国比较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