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韵律活动的组织路径

2018-05-26徐朗煜

教育界·中旬 2018年2期

徐朗煜

【摘要】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强调 “感受与表现” 而不再重 “技能训练”,要从习惯于在音乐活动中教艺术技能转变为用多种途径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美。本文依托江苏省第“十一期”教研重点课题《经典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应用的案例群研究》,以课题组成员设计执教的韵律教学活动为例,阐述在韵律活动中以感受音乐、视听结合、生态对话、教具入境、拓展时空为实施路径,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艺术教育氛围。

【关键词】韵律活动;感受与表现;路径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指幼儿随着音乐节奏,有规律地做出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动作。传统的韵律活动教学,为了学习一个或一组动作,教师要求幼儿机械复制教师的示范,或是为了追求完美的结果而要求幼儿千篇一律的模仿与练习,并以“像”或“不像”来评价幼儿的表现,这种方式扼杀了幼儿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根据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我们要在韵律活动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策略,让幼儿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一、感受音乐引猜想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无论是唱歌、打击、还是韵律活动,都离不开幼儿的倾听感受。而这里所说的“感受”是一种有意识的听觉心理活动过程,幼儿通过全身心的感受、体会,能够积极调动起自己的内心情感,增强对音乐的鉴赏、辨别能力。

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对音乐的感受,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应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地将音乐和自己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趣味和意义,不断提升创造思维品质。如小班乐曲《小兔和狼》,主要是感受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A段音乐高音区居多,速度稍快,节奏短促;B段音乐主要为低音区,速度缓慢而沉重。在幼儿充分感受了B段音乐之后,我没有将教材的传统故事灌输给孩子,而是抛给他们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这段音乐听起来像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的思绪立即被打开,想法很多:“是大象出来散步了”“是熊闻到了食物的香味儿”“是大灰狼出来干坏事了”……我又追问:“为什么呢?有可能是小老鼠吗?”孩子回答:“不可能是小老鼠,因为这段音乐缓慢、沉重,一定是比较大的动物!”

接下来便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孩子跟随音乐的节奏用动作去表现大象的沉重、黑熊的稚拙、狼的凶狠等等。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真感受、真体验,引发他们去思考,他们定然有着丰富多彩又有道理的见解。

二、 视听结合提经验

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视频资料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音乐。如果将韵律活动的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象、多彩的动态画面展现在幼儿眼前,将极大地刺激幼儿的感官,吸引孩子的目光,有利于激发幼儿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有些韵律活动是以民族、民间文化为背景展开的。由于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没法亲临现场直接感知,对此的经验又少之又少,此时适当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尤其有效。大班韵律活动《跳马夫》,它是流传在南通如东一代的一种传统舞蹈,表现地处南黄海的劳动人民勇敢与敌战争的景象,有很强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虽然南黃海边的舞者将这段舞蹈跳出了南通,跳进了世界的大舞台,但我们的孩子仍然无法亲身去感受、了解他们的生活及舞蹈的氛围。于是教师在活动中借助了舞蹈视频,跳马夫简洁整齐的舞姿、铿锵的节奏、粗犷的呐喊乃至排山倒海的气势跃然于幼儿眼前,不但让幼儿从视觉、听觉多感官受到刺激,也成功帮助他们了解了我们这个地域的古老文化及韵律动作的来源和特点。学习舞蹈《跳马夫》时,孩子们模仿视频中跳马夫抖动马仟、跺动双脚等动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营造出一个个“小高潮”“大起伏”,优化了教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活动质量。

三、 生态对话助表达

传统的韵律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精心设计好动作,让幼儿一遍又一遍的模仿排练,很少需要幼儿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在公开展示活动中,教师象征性地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也只不过是走过场重形式。殊不知,这种行为导致幼儿思维的被动性、表现的散漫性日渐加剧。

因此我们强调营造一个生态对话的艺术教育氛围,悉心呵护幼儿的兴趣所在,鼓励个性化表达,让幼儿感受到表达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例如,中班韵律活动《小猴摘桃》中在引导幼儿为“小猴摘桃吃桃”“小猴摔跤”匹配动作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抛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大胆讨论,自由表达:“小猴会怎么摘桃?小猴为什么会摔跤?”“吃的桃核还往哪里扔了?” 这些开放式的、自由讨论的话题,答案是多样的,幼儿可以有多种构思、多种表现。在小猴摔跤环节,教师完全把自己降低到幼儿的角色,摔了个四脚朝天,并巧妙地用红色圆形即时贴贴在了摔疼的地方,根据音乐节奏哪里疼揉哪里。我们都知道,中班的孩子对于故意摔跤、摔跤后还可以帅帅地摆出造型,是乐此不疲的。整节活动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幼儿没有任何的胆怯和依赖,呈现出的是无拘无束的大胆表现。也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态式学习环境,带给幼儿亲切感、温暖感,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积极参与,大胆表现韵律活动。这正如达尔克洛兹所说的:“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

四、道具入境重探究

幼儿是动手动脑的主体,当幼儿参与创设环境时,很容易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更使得他们在韵律活动中大胆表现,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班韵律活动《勇敢小小兵》,音乐选自冼星海先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之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此曲明快、豪放,整个乐曲的旋律主题循环反复,我剪辑了其中轻重缓急截然不同的两段,合成为ABA结构,A段音乐明快有力, B段音乐紧张急促,根据音乐的明显变化,创设了“小小兵练本领——渡黄河爬铁网——袭击敌营取胜”的故事情境。

幼儿在与音乐的互动中产生了强烈的情绪体验,他们讨论决定“实战”环节需要进行场地布置,于是大家共同商讨用什么材料,怎样去制作。根据讨论的结果,孩子们用剪下的弯弯曲曲的黄色即时贴做成黄河,网小鱼的游戏大网兜做成铁丝网,若干个建构区的酸奶纸盒垒成敌营,大家分工合作,很快营造了“战斗”的情境。当孩子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攻克“敌军”堡垒,五星红旗在“敌营”上空飘扬时,幼儿的情绪上升到制高点,连观摩活动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站起身来,热泪盈眶。

在韵律活动中让幼儿动手动脑创设情境,制作道具,把幼儿的情感经验迁移到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中,使得韵律活动更加充满趣味。案例中, 教师通过道具所创设的情境,有效唤醒了幼儿的记忆,并通过道具使幼儿更加迅速地融入音乐情境中,不断通过身体动作体验、探究音乐。

五、拓展时空用资源

每个幼儿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想让幼儿有更多创造性的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韵律活动传统的讲授模式、集体教学模式,用好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开展韵律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创设音乐游戏区角,让幼儿在“音乐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做高兴做的事,玩喜欢玩的音乐游戏。通过认知、欣赏、节奏、歌唱等方式,让幼儿在多种音乐形式的资源中进行学习,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然后去表现、去创造,也是给了幼儿充分的展现空间。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因此我们经常会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捕捉自然现象,让万事万物的自然形态美、声效美、变化美成为韵律活动的活教材。如倾听大自然中各种风声、雨声、鸟鸣声,欣赏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的形态美,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驗。生活中的形象是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的绝佳教育资源,我们注重挖掘。比如在开展中班韵律活动《蝴蝶找花》时,教师带领幼儿到花园观察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逗留、与花儿亲密接触等不同的动态画面,幼儿感受到蝴蝶找花的美好情感,从而启发他们自主创编动作,使得韵律活动不再是“空中楼阁”。如此,幼儿不仅对韵律活动的兴趣高涨,而且在韵律活动中的表现更大胆、更自信。

幼儿韵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门艺术,在韵律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从情感上喜欢律动,并愿意大胆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表现自己的喜悦,从而激发起表现音乐的欲望,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综上所述,教师巧用各种路径不但增加了韵律活动的流畅性,改善了律动的有效性,还能使乏味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富有情趣,幼儿享受着自我实现的愉悦以及成长的快乐。达到了教育无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许卓娅.韵律活动[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