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化与交融:民族音乐教学的路径旨向

2018-05-26张红

教育界·中旬 2018年2期

张红

【摘要】民族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要通过音乐教学来实现。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如何实现由点到面、由外及内、从单一走向交融的教学研究过程,从而达成回归本源,彰显本体,以审美鉴赏为主旨追求、以核心素养为主流取向的最佳教学途径,值得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内化与交融;路径旨向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凝聚着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文化名人智慧的宝贵财富,不仅是文艺工作者,而且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振兴我国的民族音乐,一方面需要有大批的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来学习、研究民族音乐;另一方面还需要成千上万的热爱和欣赏民族音乐的观众,而中小学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众群体。他们民族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就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得以全面实现。

近些年来,在许多教育和艺术人士的努力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老师的重视,课堂上也呈现出了喜人的气象:音乐知识得到明显夯实,民族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文化浸染得到有效彰显。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聚焦“民族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数十年,在安排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近日,在无锡市“特级教师后备班”培训学习中,面向全体特后班学员以及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执教《忆江南》一课,影响颇大、反应良好。

《忆江南》的教学,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外及内、从单一走向交融的教学研究过程,竭力寻找贴近学情的“最佳发展区”,拓展契合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路径”,建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优化升级版。

一、立足本位,以文化传承为教学的目标主体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特别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加强本民族的音乐,就不是本民族的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学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旨在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而开拓艺术视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识。由此可见,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立足本位,以文化传承为主旨目标,在音乐课堂的有效阵地上进行“熏陶式”“浸润式”的民族音乐学习。

在“熏陶式”“浸润式”的教学过程中,无需过多的语言赘述便可让民族音乐流入学生的心田。以《忆江南》教学为例,课前,我播放着轻松舒缓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从喧闹的大课间走进来,他们置身在这幽远深沉的古琴声中,体味着委婉深情的优美旋律,孩子们不由得动作轻盈、神情优雅了。课始,我开门见山、直奔民族音乐主题,演唱了音乐人捞仔根据白居易的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忆江南》,学生们惊讶于他们熟知的这首古诗,竟然被唱成这么美的旋律,在老师优美的歌声中重新认知了这首古诗和美好的民族音乐,带着这种对古诗新唱的兴趣和好奇,一起走进了民族音乐的学习殿堂。

二、彰显本体,以审美鉴赏为课堂的主旨追求

音乐课堂上,始终要围绕一个关键字“美”。以审美为核心,乃是音乐课堂的主旨和灵魂。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探究艺术之美,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忆江南》一课中,我通过各种音乐载与活动,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去探究民族音乐与古代诗歌的相通之美、民族音乐与绘画艺术的相连之美、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共融之美,美轮美奂、各美其美。

《忆江南》教学一开始,我通过吟诵古诗词,让学生发现古代诗词的文学之美;通过教师范诵、学生领诵,来体会语言的节奏、声音的抑扬、音色的变化之美;通过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动作,来体验古人的吟诵之美。在美妙古琴旋律的映衬下,引导学生探究民族音乐与诗歌的相通之美。

在学习歌曲《忆江南》的歌谱时,我让学生按照音高跟着音乐边唱边将音符随着高低连接成连绵的线条;随着音乐的结束,在同学们眼前又呈现出一幅江南水墨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不但理解了音乐的旋律之美,也唱出了旋律的强弱之美,同时也探究了音乐与绘画的相连之美。

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汇聚成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世界。《忆江南》一课中的旋律,是现代作曲家根据白居易的诗词用民族五声调式的技法谱曲而成的,曲风淳朴自然、婉转流畅。在孩子们学会温婉民歌风的《忆江南》后,我把孩子们生活的现代江南图片呈现出来,并用电子琴的弹奏,把现代RAP节奏引入民歌课堂,动感的节奏激发出孩子们深度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最后老师弹奏扬琴、二胡,表演了新民乐《动感江南》,孩子们在充满现代动感的韵律中,进入境界、又唱又跳,让孩子们探究到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共融之美,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新生机,让民族音乐之情,根植于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

三、回归本源,以核心素养为活动的主流取向

回归艺术课堂的本源,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在有趣、有效的音乐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通过音乐教师培养、训练使学生获得音乐技能,进而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在《忆江南》教学中,我通过音符的找寻,让学生理解了民族五声调式的意义和规律;通过歌谱的学习,训练学生正确的音准节奏感;通过歌谱的演唱,让学生学会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演唱民歌;通过吟诵古诗、表现新江南,让学生融入音樂情境中,富有创造性的表现音乐。整节课中,技能与兴趣结合、素养和表现交融,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善学、乐学、好学,拉近了民族音乐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课堂中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