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确书写汉字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05-26赵无双
赵无双
【摘要】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汉字的书写越来越淡化,初中生往往基础不够扎实,在语文学习上的突出表现是错别字比较多。错误的原因往往是对汉字的音形义不了解,还有方言和社会上一些错误信息的干扰。对此,教师应从基础抓起,从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态度入手,加强汉字音形义的辨析,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关注批改,通过“错别字订正本”等加强反馈,促进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错别字纠正;语文素养
央视科教频道播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选手们出色的表现令电视机前的观众精神振奋。现在,随着国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视,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在高兴之余也倍感忧虑:因为我所教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在堪忧,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更是十分严重。我忍不住思考:作为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字,该怎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展现出它应有的魅力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讲到:“(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现在的初中生往往不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错别字时不时地会出现。那么,他们的错别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汉字书写错误的原因分析
学生书写汉字產生错别字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从客观上来看,汉字同拼音文字相比较,本身就难认、难写、难记,何况现在外界环境的干扰因素也比较多;主观的原因比较复杂。总的来说,我觉得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漠视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和批改作业的量都比较大,他们往往比较关注答题要点和谋篇布局等“大事要事”,往往认为错别字这样“小儿科”的事,应该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事情,所以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一般不太关注,有时甚至听之任之。既然老师不把错别字当回事儿,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错别字就会越积越多。
2.学生的马虎
有的学生从小学起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本身错别字就比较多,到了初中,学习任务一重,字迹更潦草,出现的错别字更多。一是书写时添删笔画,使写出来的字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画蛇添足”,或者“偷梁换柱”,甚至“乾坤大挪移”。如给“腻”字多添一撇,“拽”字多加一点,“悬”字多加一横,左右结构的“满”写成了上下结构,草字头盖住了三点水等,不一而足。二是不注意辨别音形义,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如萎糜(靡)不振、松驰(弛)、声名雀(鹊)起、风声鹤立(唳)、何当共剪西窗竹(烛)等,戳(戮)、不落巢(窠)臼、粗旷(犷)、黄梁美梦(粱)、秋风箫(萧)瑟等。尤其是在古代诗文中,学生由于没有理解字词的意思而死记硬背导致的错别字比较多,而这些往往是汉字的重点考题。如默写曹操《龟虽寿》中的千古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学生常常会将“骥”字写成“冀”、“枥”字写成“历”、“暮”字写成“墓”字等。还有就是方言致误。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学生从小普通话就不够标准,再加上各地的方言,经常有前后鼻音和平翘舌不分,“n”和“l”不分等现象。由于读音不正确,理解不到位,写的时候就稀里糊涂地把别的字给替代上了。
3.错误信息的干扰
社会上的店名、报纸、电视或者网络中出现的错别字对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更是误导了一大批的学生,从而诱导学生写错别字,甚至视写错别字为“时髦”。行走在街头,各类错别字广告随处可见,如步步“糕”升(蛋糕广告),“饰”全“饰”美(装饰品广告),以“帽”取人(帽子广告),等等,不一枚举。天天身处这个随处可见错别字的大环境,很多的错别字就这样深深地印入了学生们的脑海中,这也是导致他们错别字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二、纠正错别字的策略
1.重视基础,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字汉字”,要“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汉字是最复杂的文字,也是“最有文化”的文字,教师应该从传承文化的教育责任感出发,高度重视初中生的语文基本功问题。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错别字的危害:从近期来看,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影响我们的升学问题;从长远来看,会影响我们的综合素养,会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甚至人生带来难以估计的影响。所以要端正态度,认认真真地写对每个字,写好每个字。作为语文教师,更要以身垂范,凡是板书的内容,都要做到正确、工整、美观,给学生以美的示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中学好汉字。
2.加强辨析,培养正确书写的能力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我们老师就要从这三者入手,从汉字本身的特点上来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一是通过区别字形来辨析。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造字方法,根据方法判断汉字的一般组合规律。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中80%左右是形声字,在书写时要充分理解形符表义、声符表音的作用。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学生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如“衤”和“礻”易混,我们就要让学生理解“衤”是“衣”的变形,因此“被”“衫”“补”“裸”“襟”等字都用“衤”;而“礻”与占卜、祭祀等有关,因此“神”“祝”“礼”“祈”“祷”等字都用“礻”。 有些字的字形十分相像,像是孪生姐妹,只是一笔之差,或是某一笔、几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字集中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各自笔画的特点,帮助记忆。例如,“己”“已”“巳”,这些字笔画的特点是左边竖笔的长短有不同,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概括为“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还有像“戍”“戌”“戊”,笔画特点是中间一笔有不同,我们可以概括为“点戍,横戌,戊中空”。
二是通过理解字义来辨析。抓住形旁来辨析。汉字中许多音同或音近的形声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只要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可以避免写错别字。例如:考试中经常考到的“国藉”和“幅射”。“藉”从“草”,表示“垫、借”的意思;而“籍”从“竹”,表示“书籍、籍贯”,“个人具有的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或“国家的典籍;史籍”。所以跟“国”组合的应该是“籍”,“国藉”应改为“国籍”。同样,“辐”从“车”,是“从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或传播”;而“幅”从“巾”,与布帛等有关。所以“幅射”应改为“辐射”。这样一辨析,就不容易写错了。追根溯源来辨析。对于因不理解词语来源而出现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来推断,如考试时出现的“默守成规”“世外桃园”等。“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所以后来就称善守者为墨守。因此“默守成规”的“默”应改为“墨”。“世外桃园”与陶渊明有关,这个成语出自他著名的《桃花源记》,所以“世外桃园”的“园”应改为“源”。
还有,像“再接再厉”,学生也最容易错写成“再接再励”。“再接再厉”是一个成语,它出自韩愈的《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据史料记载,唐朝时盛行斗鸡游戏。“再接再厉”就是针对斗鸡而来的,“接”是“交战”的意思;“厉”通“砺”,名词活用,指“磨快”。“再接再厉”的意思是说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今天,人们常用“再接再厉”来比喻工作或学习要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所以,了解了字词的来源和意思,就不会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了。
三是通过读准字音来辨析。有些字的字形比较相近但读音不同,在阅读中我们千万不可含糊其事,一定要通过正确的读音来加以区分。例如“扑朔(shuò)迷离”,如果把“朔(shuò)”读成“sù”了,就容易写成“扑溯(sù)迷离”;“气概(gài)”,如果把“概(gài)”读成“kǎi”了,就容易与“慨(kǎi)”混淆。
对于因地方方言造成的错别字,首先要强化发音练习。特别要指导学生发好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区分好“n”和“l”,从根本上消除方言发音的影响。其次,要鼓励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凡是遇到没有把握的读音,或者不懂得读、不懂得写的字和模棱两可的字,都要到字典上查一查,在文字上注上拼音,时时提醒自己要读准字音。另外,汉字还有一条“从简原则”的规律。如“崖”与“涯”,如果有“山”字头了,就绝不能再加“氵”,千万别写成既有“山”字头又有“氵”的字。再如“莲”与“涟”,也不能写成既有“艹”字头又有“氵”的字。
3.关注批改,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错误的信息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及时纠正的话,我们的大脑就会把错误的信息长久保存下来,时间越长,错误的信息留下的印记越深刻。为什么学生的作业上会有这么多的错别字,我认为这与学生平时出现的错别字没能得到及时的订正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不能“重布置轻批改”,批改时不能“重内容轻文字”。尽管批改学生的错别字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仍不能忽视,因为识字写字是重要的语文素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有道理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每当我教学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学生时代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是怎么做的。我记忆中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她要求我们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别字订正本”,每天记录自己作业中的错别字,我记得是这样记的:
写错的字词 正确的字词 错误的原因 怎样记住它 组词
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每天都组织我们交流“错别字订正本”上的内容,有时作业之一就是写“错别字订正本”上写错的字词,还定期组织我们默写那上面的词语,有时还把大家的错别字集中起来,编到句子或一段话中,让我们修改。老师还对改得好的或错别字少的同学进行奖励。久而久之,大家的錯别字还真的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把这一方法也用到了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到每日“三个一”:一登记(自己写的错别字)、一捕捉(身边发现的错别字)、一汇报(跟同桌交流纠错情况)。老师则是每天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一本专用本子分门别类记下学生的错别字,对于普遍性的、错误次数多的错别字作重点登记和反馈。现在,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少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我期待着通过这一小小的举动,能带来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