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谴责小说现代国家观研究
2018-05-26李辉东
李辉东
[摘要]“四大谴责小说”蕴含了丰富的现代国家观的思想。本文通过对四部小说的文本及现代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现代国家观,以窥见传统与近代交汇的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
[关键词]谴责小说;现代;国家观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178-03
鲁迅曾将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曾朴的小说《孽海花》称之为“四大谴责小说”。它们的写作背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20世纪初约四十年的时间段,所写人与事皆有现实依据。小说的作者刘鹗、李宝嘉、吴研人、曾朴等是眼界广阔、意识超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新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所写小说猛烈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腐朽,寄托着国家复兴的愿望。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以下简称《官场》)侧重对官场生态的全面勾画,对官吏的丑恶行径和官制弊端如捐官制进行了无情讽剌,揭示政治体制的黑暗;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下简称《怪现状》)通过写主人公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以此抨击封建制度的衰落及社会与人的沉沦堕落;刘鹗《老残游记》(以下简称《游记》)借以“老残”游历经历描写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尤其刻画了清官的精神世界和凶残手段;曾朴《孽海花》则影射当时的人物原型,用真实的故事揭示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必然走向没落的结局。
四部小说的切入点虽然不同,但背景都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在小说中,报纸、合同、马路、出洋、公司、西式建筑、保险推销等外来语的描述已司空见惯,所描写的经济伦理初显近代化,西方文化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如《孽海花》中描写,“如今大家眼光比以前又换一点儿”“俞西塘京卿在家饮食起居都依洋派,公子、小姐出门常穿西装,在京里应酬场中,倒也没有听见人家议论他。”而四部小说对中西制度的差异也都有客观的认识。在深刻反思和尖锐批封建专制国家制度的同时,又蕴含了新的现代国家观念。如下:
一、重视国家主权
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国家,除了领土完整,还能在各方面保持主权的完整。四部小说写作时期也是民众国家主权意识萌生与发展时期,在四部小说中,国家主权的问题描写很多,如“办案的事实实在在是我们自己的主权,那外国人是万万不可同他通融。”在《官场》中王伯述谈论的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古代“五胡乱华”的区别、沙俄对波兰的奴化政策,也是这一反映。四部小说描写了铁路、矿务、土地等利权大量被外国攫取,政治和法律制度也被肆意践踏,外国人可以蛮横干涉中国自己的事务,而晚清官员则对外国人,甚至连中国的基督教民都怕得要命,丝毫不敢据理力争。在《孽海花》、《游记》描写里,晚清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国家主权如何才能被维护,作者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这些小说本身所蕴涵的现代因素也反映了对现代国家观念的思考,《怪现状》中就描写了清政府驻外领事馆忽视当地华工的保护。而《孽海花》描写了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真正从理论上思考和认识国家独立与主权保护,重点议论国家的权利归属问题。
二、采用现代政体革新封建专制体制
落后的封建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社会法治缺失,加上与国际化市场相结合,导致晚清体制僵化、腐朽、低效率。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破产,也就意味着长期被世人肯定的“中体西用”论失去效用,迫使先进士人开始重视西方的制度体制。四部小说看到传统封建体制无法在近代维持很长时间,透露出迫切改革要求,“中国不是亡了,便是强起来;不强起来,便亡了;断不会有神没气的,就这样永远存在那里的。”传统王朝的“治乱循环”已经在清末失灵。在四部小说中,清朝官员处理国际事务,办理洋人案子的滑稽行为,既暴露了官场的腐朽,又突出了政治制度的苍白无力。这个时期近代资产阶级国家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已经被士人所认识,如《怪现状》中吴继之谈论起中国可以采取通国编烟户收税禁烟的措施。而且四部小说也突破了单纯喜好外国器物、忽略制度层面的“中体西用”观,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理论的思考较多。在《怪现状》、《官场》中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延伸出众多社会案例,对中国政体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如中国“一向是专制政体,普天下的百姓都是怕官的,只要官怎么,百姓就怎么”。《游记》对当时政治也进行了象征性图解,文首把晚清比作航行在海上的破旧大船。船上不同的人则影指封建统治群体和民众。作者说船过去走“太平洋”当然风平浪静,寓意过去中国国门紧缩,而突然遇上大风后,船就大乱起来,自然这是比喻中国打开国门后受到剧烈冲击。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安装上“最准的”外国船舵,其实就是借鉴外国经验革新中国。在《孽海花》中,作者通过描写上海制造局“议价处”的黑暗交易揭示各种不公平的社会机制,腐败的政治体制最终导致吴继之等人的破产。《孽海花》中对清廷的外交做了较多描述,通过状元金雯青出洋,介绍了外国政治基本特点以及近代以来东亚的政治局势变动,作者对现代政体对于近代中国的重要性做了较多思考,认为西方国家的富强“不尽在这些治兵、制器、惠工、通商”“第一在政体。第二在教育。”“徒然用心那些机器事业的形迹,是不中用的。”在《孽海花》第三十四回戴胜佛、陆皓东等人对民主政治、政体、国情进行讨论,“民主政体,是适合国情的政体,我们就该奋勇直前,何必绕着弯儿走远道呢?”改革政体的迫切跃然纸上。
四部小说对清政府面对危机而无坚定的改革决心而充满了失望,不过对政体的过渡方式,大都反對暴力革命。《官场》、《怪现状》皆想通过温和手段改良政体;《游记》开篇所描述的摇摇欲坠的破船上,作者痛恨那些鼓动造反的人,污蔑他们自己敛钱,让别人流血,如果依了他们,大船倾覆得更快,其实就是比喻当时的革命派。《游记》还楔入桃花山一段对话,通过写主人公与隐居山中的玲姑和黄龙子对话,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暴力运动。
三、提高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与参与力
“现代国家观念的建构,其趋势是在引入现代性的个人观念、自由观念的基础上,催生国家尊重与保障个人自主之权的意识”。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四大谴责小说在阐释现代国家观念方面,涉及到国家性质、构成、财产权利归属、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尤其对国民与国家的关系着重描写渲染。小说中充斥着很多“洋人”与“外国人”的称呼,《怪现状》写了许多留学生回到中国不受重用,《官场》中毛维新、陶子尧、傅二棒锤能背下一些过时的条约、外国人的策论就被誉为在行的洋务人才。这些描述都反映了中国人畏惧和抵触外国的心理状态,并且缺乏民族自信力和自尊心。在小说中,普通民众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异常冷漠,部分官员丝毫没有爱国心,寡廉鲜耻,根本谈不上所谓的社会责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政权的黑暗高压和防范,剥夺民众的国家意识,民众自然回以冷漠。
在四部小说中,作者们认为国家权利应为民众服务,民众对国家才有情感,才能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小说对西方国民鲜明的国家观念表示了赞叹,宣传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论,“外国的官专以保商为重,不比中国官场是专门凌虐商人的”“入了外国籍,中国官管他们不着”“外国人只讲平等,没有什么‘大人、‘卑职”“民权大张,国势蒸蒸日上”。《游记》里特意点到太古灯,作者感慨如此精湛的技艺放到外国,肯定就被国家申请专利了。四部小说也提出学习西方健全的法律体系,《孽海花》中提倡白话,以利于开民智等。
尤其注意的是,四部小说对官僚阶层都进行了浓重描写。八股取士严重妨碍了士人的独立和进取,加上捐官制的盛行,使仕途更加拥挤,导致士人阶层剧烈分化,缺乏行政才能。小说中重视对官僚隊伍的改造,希望能对官制改革,一是看到教育是建构现代国家的核心要素,《官场》中作者希望中国能学习外国的做法,让做官的“从初等小学堂,一层一层的上去,由是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等到到了高等卒业之后,然后再放他们出去做官,自然都是好官。”二是官僚专业化培养。针对福建水师败后的思考,《孽海花》中批判清政府忽视人才的专业化培育,“人才该留心培养,不可任意摧残,明明是个拾遗补阙的直臣,故意舍其所长,用其所短”。《游记》中作者讥讽伪才史钧甫靠给河让地来治河,写道“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游记》还揭露了所谓“清官”的种种恶行。玉太尊等以“清”自居,其不辨是非、恣意妄为令人发指。《孽海花》作者与一些人物原型都亲身接触过,原型描写最为客观,真实性要更强一些。小说主人公金雯青是清廷驻外大使,虽然他不排斥西方文化,但却并不理解西方思想的精神实质,沉醉于零碎不成体系的西方事物,缺少明智的选择和判断,骨子里仍坚守传统,他出洋屡屡被骗,带有旧文人习性不看重国家利益,随便用国家利益作人情送人。这样的传统文人注定要埋没在时代大潮中。《孽海花》否定了传统才子佳人的形象,看到了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的剧变,暗示了封建社会垂死挣扎而进行改革的失败。
四、中国的现代改革不能脱离实际国情
四部谴责小说虽描写了晚晴政治腐败、文化破坏,但同时也破除了对外国的迷信,开始思考如何正确地认识西方体制。《官场》中描写了较多的国际外交规则,认为国家政治需要专业化,就能应对外国的肆意干涉。《怪现状》中制造局总办只信外国人的技术行,瞧不起自己人,结果船造得出了差错,最后靠中国人才解决了问题;某制军从用筷子吃西餐就得出“兼通中外,动合机宜”的考语,让人贻笑大方。就是“中体西用”也被世人肆意曲解,可见符合现实性的制度革新对于解决中国实际意义重大。
在四部小说中,作者提出不仅要学器物、制度,也要学习其思想价值体系。在《孽海花》中着笔较多,“各国立国,各有原质,如英国的原质是商,德国的原质是工——各依其国的风俗、性情、政策,因而有所注重。”“立宪政体,在他国还可以做,中国则不可。第一要知道国家就是一个完整民族的大团集,依着相同的气候、人情、风俗、习惯,自然地结合。这个结合的表演,就是国性。从这个国性里才产生出宪法。”“政治进化都有一定程序”。对现实国情与先进制度的关系的把握,着实让人感慨作者思考的深度。
在四部小说中,《孽海花》有较多的革命倾向,也比较符合近代中国独立道路,“我国人是生就的固定性,最怕的是变动。只要是变,任什么都要反对的。改造民主,固然要反对;就是主张立宪,一般也要反对。”作者认为革命必然会有牺牲,但“一样的牺牲,与其做委屈的牺牲,宁可直截了当地做一次彻底的牺牲。”能改造中国,牺牲是值得的。作者正面刻画了史坚如、夏雅丽等革命人士形象,描写了他们的革命壮举,赞扬民主革命。作者颇具世界眼光,结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论证终结封建帝制的必然性,并准备通过革命来实现,但由于《孽海花》遗憾没有完结,因此激进的革命倾向到底没有太多描写。
结语
晚清向近代化的转型是迟缓的,缺乏自我创新能力,四大谴责小说虽然阐释了新的国家观,但无法突破整个时代的思维僵化,对西方挑战的本质认识不清,缺少对现实世界的武力批判,在《游记》开头,《官场》、《怪现状》结尾,都通过描写梦醒之后人的觉悟与反思来表达希望,以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正是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尴尬的生存状态,意味着他们的政治抱负只能寄托在文学作品中。
参考文献:
[1]曾朴.孽海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2]李宝嘉.官场现形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3]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4]俞祖华.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J].河北学刊,2013(1).
[5]刘鹗.老残游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