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现实的个人”

2018-05-26李菡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李菡婷

[摘要]个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标和终极价值,有关人的问题历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关注探索“现实的个人”,这内涵丰富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起点源自于实践,他不认同费尔巴哈的观点,批判费尔巴哈从“真正的人”的角度来看哲学人本主义价值,正因为此,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提出了新的“新唯物主义”这个历史观。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个人观;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116-02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前对“现实的个人”的初探

“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长期研究探索的结果,他的个人观是历经了一个从抽象走向具体的历史发展转变。马克思曾经站在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这个哲学立场,在论文中加入了对自然哲学问题的讨论,同时部分内容有关个体自由的伦理,在他看来,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就是把他自己的意识当作论证,在那个时候,从确立自我意识的最高神性中体现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虽然马克思一直把自我意识挂在嘴边,但是他所主张的并不全是自我意识,相反的,那些人与自然、现实社会和自我意识、生活世界和哲学层面之间的关系才能吸引他的眼球,让他有动力去挖掘更多的知识。对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两个人对自然哲学的理解,他作了比较,比较结果让他认识到更深层次的“现实的个人”观念。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主张的是原子式的个人,这对他日后创立新的思维方式中提供了新的元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文称《导言》)是马克思向“现实的个人”探索的起点。马克思开始了从黑格尔主张的唯心主义思想向费尔巴哈主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正式转变。这一思想巨变标志着马克思首次对黑格尔进行系统全面的批判。他通过宗教批判,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蒙昧民众的意识,是“虚幻的太阳”,宗教里的人是脱离现实而抽象出来的人,不具有真实性,只有让个体认清了人的本质性,建立自己的现实,才会实现“现实的太阳转动”;他通过政治批判,有力抨击了德国当时盛行的黑暗的政治制度,为使现实的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获得新生的美好愿景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途径;他通过哲学批判,揭露出虚幻的思辨思维打发掉现实的人的需要,使德国的黑暗政治制度得以延续,使颠倒意识和颠倒社会间的本质联系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称《手稿》)中对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进行了引用和借鉴,利用本质与存在的具体概念对“个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诠释。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应该通过物质生产劳动来实现,人的活动必须是自由全面的,因此,人的本质要从生产活动中来进行具体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私有制的根源,从而得知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自由,得知“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在马克思的理念中,劳动的本质是人类可以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人类和动物这两者间最本质的区分。这一时期,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思想影响虽不够深入,可《手稿》的诞生却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的阐述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第二次合作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本书主要阐述了人的问题,而对费尔巴哈、施蒂纳和包威尔进行了批判,同时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的存在、意识和本质进行了考察,同时较系统的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进行了论述,可谓是人类哲学上的一次革命。

马克思坚持“人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这个观点,它和费尔巴哈哲学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开始,人们是通过费尔巴哈才得以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领域中解放出来,他不认同黑格尔哲学的观点,希望能够让人本唯物主义重见光明。但是从费尔巴哈哲学中可以发现,他的立足点是“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发生了变化,那些剥夺人类自由的宗教就会油然而生,但是哲学只要将神的本质改变为人的本质,这样就能避免宗教异化的局面产生,真正地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费爾巴哈》开篇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运动都停留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缺乏实践基础,不具有普遍利益。费尔巴哈没能认识到人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了解人和社会的层面,他的理解与很多人都不同。在费尔巴哈的观点里,“人”就是指人的本身,并不是处于社会上的那些现实的人。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人”的观点又有所不同,这两位哲学家主要是对现实的人的理解,来对德国旧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这一想法进行评判与打击。而是通过“从人间升到天国”这一科学理念来进行对人的深入探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现实的个人”这个观点的主要适用对象是那些在自我发展中有个性的人。首先,“现实的个人”强调人以自身的方式来建构人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的现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里批判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指出他们的作为都是在纯粹思想领域发生的,他们的理论缺乏物质基础,没有联系现实。其次,人的内在需求存在多样性,人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类。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偶然的个人”这一范畴,深刻批判了私有制社会的分工是抑制了人的活动范围的根源,资本所体现的独立性和个性很明显,但是活动中的人却不拥有这两点,只有在打消私有制的前提下,把真正的共同以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为基础,人的个性才会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强调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的原因就是把生存和生活作为前提,而人的本质就是在维持正常的生产物质生活的前提下进行。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对自然的改造而构成的。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与社会性息息相关,在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这一大背景下,将受制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思想关系等。马克思反复强调人是区别于一般的动物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来源于主體人的社会的物质活动,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性之一。

现实的个人是处在历史中的人。个人和物质生产活动均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以及发展性,而现实的个人则具有逻辑与现实以及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特性。马克思说:“人生产自己的时候没有按照某一种特定的规定性,他有很多值得发展的地方,可以全面发展;不要去追求那种已经改变的东西,要有灵活性,能够随时变动。”这个观点就表明了人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是灵活可变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实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值得被发掘的特点。

三、“现实的个人”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正朝着实现“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努力奋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如贫富分化、腐败、食品安全等问题,一部分人只关注对物的需求而忽视人的精神方面发展,导致了个人主义及利己主义的泛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党十八大中“以人为本”观点最直观的体现。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自主、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和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观点保持着惊人的契合。因此,对“现实的个人”内涵地深入解读与学习可以引导我们在思想的道路上正确前行。

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不等同于个人主义。马克思主张现实的人可以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有些人把这个思想误解为个人主义或者是利己主义,在他看来,集体主义思想应该以“真正的共同体”为基础,它是由许多根本利益相同的群体联系在一起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从我国现有的实际国情出发,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其共同体还有待具体完善。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通过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之路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这使现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

“现实的个人”纵观人作为存在的历史性,我们被深深的限制在坚持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中,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人以实践活动为自身存在方式,人作为自为的存在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时,其生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创造出现实的人所需要的使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强,从中显示出了人的本质力量,个人由狭隘的地域性逐渐走向了世界普遍性。因此,人类要进行真正的、全面的发展,就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个人的交往关系,放眼于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努力使自身融入世界历史,才会实现每个人的解放。

总而言之,马克思所坚持的“现实的个人”这个理论意义非凡,它丰富的内涵底蕴值得很多人去钻研和探究,这可以让他自己的人学理论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可以作为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一个新起点。“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厚实的根基,为我们批判错误的理论思潮提供了价值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洪波.马克思个人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王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的出场路径[D].开封:河南大学2010.

[6]李馨宇.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基础[D].沈阳:辽宁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