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通”云环境下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2018-05-26林婷
林婷
摘 要:在我国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云环境在教学应用中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人通”可以使福建省宁德市小学教师通过网络教研研修,实现师生网络化互动、生生网络化交流,家长通过网络了解学校、教师当前情况,实现了“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先进体系构造,也对教育方式创新、深入课后教育、知识点有力补育等方面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在学、思、行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云环境;“人人通”;互联网+;小学语文;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0
作者简介:林 婷(1974—),女,福建宁德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习共同体建设。
一、研究目标概念浅析
1. “人人通”
“人人通”全名为人人通学乐云教学平台,此平台支持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制订个性化方案进行学习,支持受教者之间相互交流互动。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自发下载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会通过记录学生学习痕迹,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直观呈现,在学习时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教师进行请教,极大地节约了时间、空间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与学校效率;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平台交流教学经验,及时准确地向家长传达学生受教情况,引导家长落实科学有效的家教方式,还可以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的疑惑。通过对学生学习轨迹分析,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当前学习情况;对家长而言,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成长情况等,在与教师沟通方面也可以做到及时有效,实现沟通零距离。
2. 翻转课堂
当前“人人通”云环境下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预先录制教学资源,通过上传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在云平台上的共享与汇聚。学生与家长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预习;学生在遇到疑惑问题时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在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网络提问;教师在第二天的教学工作中只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人人通”云环境下翻转课堂构建及应用
1. 翻转课堂构建
“人人通”云平台在教学资源方面具有极强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登录教学平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均可以享受到极其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上传教学知识点开展预习教育,并通过远程指导、作业修改、指正等方式对学生在预习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第二天的校园课堂教学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普遍存在疑惑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深度讲解,保障翻转课堂的有力构建。
2. 翻转课堂主要环节
语文翻转课堂的构建工作主要由课前预习与课中交流、互动、解疑、巩固两大环节构成。①课前环节。课前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发预习来完成,教师在小学语文学生自发预习机制构建方面需要做到:首先,通过对学生现实情况与教材知识点构成进行分析,制订出符合教学目标的预习方案。方案主要应包括小学语文知识点、学习方法引导、预习达成目标等方面;其次,根据方案录制视频。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g、k、h拼音教学时,从教材实际要求出发录制教学视频,通过模仿自然、动物声音的方式对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引导教育,充分结合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视频内容构建;再次,在完成知识点视频预习学习工作后,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相应测试,学生的完成情况会在平台上有直观呈现,从而让教师充分掌握。例如,在g、k、h拼音教学一课时,笔者通过小组平台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工作,在讨论中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语文课代表统一记录发送给教师;最后,教师通过问题汇总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进度、难度等方面适时调整,并针对那些达成情况不好的學生进行一对一网络辅导,在节约教学成本的同时做到了知识点与语文思维的有力教授,在学生成长方面也做到了对个体的充分关爱。②课中环节。首先教师需要通过预习机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让小组进行互动,看看以整个班级为基础的教学互动能不能解决问题,对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班长进行汇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深入讲解,并提供相应习题进行课堂测试;其次针对在课堂测试中学生仍然做错的题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纠错,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全面;最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进行梳理,从而在充分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
三、总结
“人人通”云教学平台的充分运用,使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了极大丰富,为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资源共享、课程教学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质的提高为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创新性变革,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卜彩丽,马颖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7):9-11.
[2]张金磊,王 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